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3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9

三十四、易理源头——《周易》

谈到乾坤,就不能不涉及《周易》——《周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中国史学界、哲学界等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悬疑。有人认为《周易》是本哲学典籍、有人认为《周易》蕴藏上古占卜秘诀、也有人认为《周易》暗藏某段失落的历史、更有甚者认为《周易》是某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周易》究竟是什么,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互不相让。

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易”为何物?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会望文生义的以为“易”就是“日”+“月”,所以“易”理所当然的就是该源于天文;此外《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蜥蜴,守宫”、都是蜥蜴类的爬行动物。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


先哲为何用将金属锡来指代易学呢?首先,锡是农业时代常用的几种金属之一、尤其是冶炼青铜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之一,所以锡在商周时代是种很珍贵的战略物资、其身价自然显贵。其次,锡的熔点才200多摄氏度,比铜铁上千度的熔点低得多、只要少许加热就可以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因为锡很容易在固态与液态间循环转换,所以先哲可能因此而将其与寒暑交替的四时流转相联系。由此可见,“易”源于先哲借用金属锡便于固液态之间转换的物理特征,指代世间万物不断循环往复的变化——“易学”的本质就是“研究循环转化”之学,易学的诞生时间很有可能在已进入青铜文明的殷商!

揭开了易学的本质后,就可探究《周易》的作者编纂此书的本义何在。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来看,这二卦应该是周人在继承了殷商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做了梳理和改造。在其他卦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如《既济》中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其中“高宗”被认为是殷高宗武丁,等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殷商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科技综合实力是远强于周的;周作为后发的征服者,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文化积淀上还是不如老牌的殷商——所以在编纂《周易》的过程中,借鉴吸收殷商的先进文化也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最近的考古发现也支持此推理——在对陕西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有显著殷商特征和铭文的出土青铜器、还有明显殷商风格的建筑和同坑出土的祭祀周人先祖和历代商王的甲骨占卜记录。从中不难看出,周人在征服了殷商后并不是一味镇压,还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合作手段来为我所用。由此推断,《周易》是商周两朝先哲共同的智慧结晶,当然最终主编定稿的还是周朝统治阶级、殷商旧贵族只能是辅助参谋。

从周原凤雏出土的甲骨占卜记录来看,此时的占卜带有显著殷商风格,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周初的占卜工作其实多由来自殷商的史官和宗卜来从事。

另外,从技术角度而言,占卜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传承,所以周人想要撇开殷商既有成果而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也显然是难度很大的。但这样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技术上看,殷商卜官必会遵循原有的占卜仪式,所以这必然涉及对殷商先祖的祭祀,从周原凤雏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祭祀殷商先王的甲骨中就可见一斑;另外,从感情上看,殷商遗民自然会怀念旧朝过往的荣光,并可能滋生对新统治者的不满——这两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可能发生,来自殷商的卜官借占卜之名而宣扬殷商历史、贬低周人传统的可能。

但周朝统治者对此很可能是无可奈何,因为这些前朝遗民掌握着占卜的核心技术、没有他们就难以展开占卜工作,但当时每逢大事又必须先进行相关的占卜预测、没有占卜不少工作就难以展开——所以很有可能,即使权贵如周天子者也对这些掌握核心占卜技术的前朝遗民无可奈何。

但周天子就真能容忍这些前朝遗民的大鸣大放而不加限制吗?按毛主席的话说“意识形态的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周天子难道真会放任这些前朝遗民把持舆论导向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考虑到占卜工作的技术复杂性,若从占卜工作入手来重夺话语权,那显然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来夺回话语权。而之前论述后天八卦“乾坤坎离巽震艮兑”之名的由来时,就分析道,这套命名是用以打压殷商文化的——故《周易》的产生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从文化思想实现长治久安。

不同于武力上的镇压,若要在思想上使人信服,那就必须拿出一套包罗天下、并能自圆其说的学说才能使人口服心服——所以像后天八卦那样仅仅改个名,不拿点真材实料、不搞点鸿篇巨制是吓唬不了人的,《周易》的大制作正是为了完成此时代重任。

从具体章节来看,《周易》的每卦或每组错综卦都明显是个自成一体的小故事。如《渐》卦就是以鸿(大雁)的行为来比喻妇女出嫁后如何保持妇道、《师》卦讲的是行军出征的事、《丕》《泰》两卦都涉及茅茹,等等——凡此种种,在《周易》中比比皆是。

并且观察《周易》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不难发现:若把每一卦视为一个语言故事,那么每一卦的卦辞则是对此寓言主题的阐述,而其中六爻的爻辞则是对此主题的具体展开与深入分析。以《乾》《坤》二卦为例,虽然它们的总共12条爻辞都源于同一天文体系中,但周人在编纂此二卦时,通过卦辞的主题设定而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含义:

《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反映出周人自命得天命的自信,所以从爻辞是从“潜龙勿用”开始直到“亢龙有悔”,整个六爻的爻辞结合在一起看,是个在波折中不断前进、从低谷走向巅峰的过程,这与周国从一个小邦走向王朝的历程相吻合、并标榜其得天下的合法性;

而《坤》卦的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就复杂的多、基本都是对殷商遗民的警戒(要像母马般安分守己,与商纣王旧政权划清界线、坚定不移紧跟周天子,不要与流亡东北的殷遗民亲近、要与周朝在西南的盟友友好,等),从爻辞上看从“履霜,坚冰至”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正暗喻殷商从不断衰弱到灭亡的过程,而且“含章可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括囊,无咎无誉”等爻辞也被赋予了道德含义,告诫殷商旧权贵要谨行慎言、别搞不利于大局稳定的阴谋。

《乾》《坤》如此,其他62卦也概莫如此;《周易》本身就是部当时的社会哲理总集、涵盖了当时主要的社会活动,是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后所做的哲学提炼。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国第一本寓言集,可以视为3000年前中国版的《伊索寓言》;其寓理于物的文风与同时代作品《诗经》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相同,并且此手法在后世百家争鸣的时代中被诸子所惯用——难怪乎儒道两家同时把《周易》奉为第一经典、并有“中华第一书”的美誉,因为正是《周易》将源于天文兴于占卜的易学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才为后世易理派的兴起和诸子百家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丰富的根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没有《周易》就没有诸子百家、没有《周易》就没有中华文明,《周易》是中华文明之源。”至此,可以明确的做以下定论:《周易》虽然源于占卜,但《周易》并不局限于占卜无关;他还是本文化哲学著作,其主要目的是为普罗大众提供精神信仰与行为准则、为统治精英提供前瞻预判与哲学指引。

不同于《伊索寓言》的是,尽管《周易》的每卦都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寓言,但《周易》64卦的卦序并非随机排列或按寓言需要而定,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学者根据64卦每卦阴阳爻的数量对比,部分总结出《周易》的64卦排布规律:




从布局上看,《周易》的排列相当工整,基本遵循错综相对的原则。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个也呈相同错综布局的八卦模式——中天八卦。两者在卦序布局上应该是遵循相同的原则。



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中天八卦所遵循的具体布局原则和相应细节;同样,今天也没人能准确论证《周易》的布局原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作为占卜工具的中天八卦是由先天八卦相后天八卦过渡的中间产物,所以当后天八卦诞生后,中天八卦就被舍弃了、中天八卦作为占卜工具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

同样,遵循中天八卦布局原则的《周易》也只能是过渡性的占卜工具,因为这种简单对称分布的排序方式是无法与五行等其他易学元素所对接的。因此,把《周易》仅视为一本占卜工具书是有失偏颇的,《周易》的主要价值还是作为易理哲学典籍的存在;同时也可以作为指导具体占卜工作的纲领性原则指导、而非具体的占卜细节操作守则。

也正因为《周易》的哲学属性,所以他能不拘于具体细节的高屋建瓴:他既给人以玄之又玄的虚无感、似有“假大空”之嫌,但又能启迪以灵感,来实现突破式发展。这正是《周易》的哲学魅力所在,让人既褒又贬、既爱又恨;这也是《周易》能历经千年而依然不失为经典的原因所在,无论科技的进步有多大多快,他的哲学属性总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结合、给人以新的启迪。

最后,还有个小细节有待研究:为何《周易》的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而不是其他数字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相关考古工作中说起:

自从在安阳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甲骨文占卜记录后,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少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记录,如陕西周原凤雏地区等。通过研究比对后发现:早期占卜数字使用一、五、六、七、八、九,分析认为不用二、三、四是因为这三个数字与一比较像、容易被混淆而不用。从西周开始,尽管不同时期对所用数字的偏好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五、六、七、九这几个数字是从在占卜中所用的频率是不断降低的。到了西汉时,就只剩下代表阳的数字“一”与阴的数字“八”还在八卦中被运用,下图为汉代竹简上的八卦:



然后,结合河图的数列排布来看:1和6为阴阳六合,因为1代表阳数、所以6就代表阴;8和9为阴阳七煞,因为8为阴数,故9为阳。考虑到卦画中已经使用了1和8,所以在爻中就使用6和9来标记每条爻的阴阳属性,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爻辞中就都是“九”与“六”。

再往后,由此衍生出“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九为老阳”的说法,其原理在于:“七”替代了“一”而与“八”并称,这是为了考虑数字的连贯性而做的调整;而“七、八”为少阳少阴是因为他俩来自卦象,因为古人从君臣纲常的角度认为卦统领爻、爻受制于卦,所以卦的变化能决定爻的变化、卦变引发爻变;因而卦是变的源头所在、是变的起始阶段,故属于卦的“七、八”是少阳少阴。同理,“六、九”属于爻,爻变是卦变的结果反映、是变的尾声阶段,所以“六、九”为老阴老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