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吟诵之声丨入声字的读法(主讲:徐健顺)

 lj0279 2019-10-19

无论您在哪里

我都会飞向您,

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

入声字的读法(主讲:徐健顺) 来自吟风书院 24:56

徐健顺个人简介

徐健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入声字的读法

主讲:徐健顺

整理:王  君

大家好!

      今天我们说一下,入声字的读法,入声是我们古代的一个声调,上古的时候就有,中古也有,只是有少量的上古的入声字,在中古的时候不是入声。比如说日暮的“暮”,“怕”呀,等等这些字,这个声调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近古汉语,就是北方二代语系的民族融入以后,他们不会读入声字,所以就把入声声调儿给读没了。

      我们说吟诵,是要读出入声字的,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上古音有入声这个声调。古音还有尖团音,古音还有复辅音,为什么不读出来呢?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要传承的是古诗文的含义,凡是影响了含义的,今音我们就要想办法来弥补,不影响含义的,古今音变,我们就顺其自然,就读今音,就用今天的普通话读了,所以入声为什么要把它读出来,是因为入声声调,在古代大多数情况之下,对于古诗文的含义是有影响的。比如说入声的韵,凡是压入声韵的。这种诗都是情绪很激烈的诗,比如说《上邪》,后面发诗的时候都是用入声的韵,比如说《声声慢》这样的词,表示痛苦的时候,都是用入声的韵。因为入声经常是声调的含义,参与了整个诗文的含义,所以要把入声声调读出来。那么入声声调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声调,它就是一个短促的音。就是我们平常发的音,正常的音的一半左右就停下了。但是怎么停下的呢?我们的嗓音声带是怎么控制,这个声音这么短促就停下来。那后面,要加一个塞音,这个就是入声的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塞音尾,这个国际音标标出来会叫这个bdg,另外还有没有声音的喉塞音。就是个塞音,堵住他的声音,这种入声的在今天的南方很多地区还能够听得到,尤其是广东、湖南,福建,江西等等这一带,就是还能听得到入声的原始的那种原汁原味儿的感觉。

      我们说声调,它的区分就是上古的时候,汉语诞生的时候。一个字到底是平声还是上声,还是去声,还是入声,他凭什么要给这个声调。那么这是和含义有关的。平上去入,这个排列是一个情绪的顺序,平声是最平和的,是中性字。入声是最决绝的,中间呢,上声是阴类,就是温柔的,去声的是阳类,就是刚强坚硬的。那么入声比去声还要坚硬,平声就更加没感情,就成了中性字,所以平上去入是这么排列。入声不仅仅是在入声韵底有含义,它在句子当中也经常是有含义的。比如说《静夜思》:举头望明月。这个月是个入声字,如果你不把他顿住,就听不出那种哽咽之感,举头啊,如此的沉重的脑袋,为什么这么沉重,它和月的哽咽这种顿挫相对应的,如果你要是读成:举头望明月,那就是个很浪漫的感觉了,这个是哽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这样的感觉堵塞住的感觉。没有入声声音短促感很多的诗文句子,理解会出现偏差,比如说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果从字面上看那就是相见的时候,很难见面,离别的时候,也是很难的,那如果这么说,那就是五五开,大家的难度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别和易两个字都是入声字。所以读出来呢,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样一读就非常明显了,它的重点是在后面,还是离别更难。

       所以这首诗,后面都是说离别的,再比如说古文当中,《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个独和菊,都是入声字,如果你要是不把它读出来,就成了:晋陶渊明独爱菊,就陶渊明一个人喜欢菊花,就是表面字面的意思,但如果把短促感读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这个时候这种力量感,陶渊明一个人对抗整个社会的力量感,这种行为的这种特立独行感就凸显出来了。

     诸葛亮的《诫子书》,说到最后的时候:“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那么复是入声字及也是入声字,如果要是不知道这一点的话,读成: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而且及还是二声,往上一挑。就是一种感叹的感觉了,但实际上它是将复何及。它是一种就是口气非常激烈的一种,训诫感训斥感。所以这个入声字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是说这个入声所有的时候它都起作用,对含义的影响都会产生影响呢。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在诗、词当中入声,可以说它的有效率啊,就是这种短促感,对于含义的影响,它参与了含义的构成,这个可能性,这个比例,我感觉在诗词当中应该占到80%以上,就是大多数的入声都参与了,不管他是韵还是不是韵字,他都参与了这个含义,要特别注意他的这种决绝的感觉,但是在古文当中,我觉得就比例没有那么高,可能还不到一半儿,可能就是百分之四五十的样子参与了。这个意的构成。那么没参与意构成的,这是什么情况,比如说,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个白也是入声字。那你说他参与了意这个地方是特别决绝的说这个白帝吗,恐怕也不一定,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叫白帝,我觉得这就是属于凑巧用上。正好是这个字是个入声字,就是怎么来判断这个入声字是参与了意,还是没有参与构建。我觉得,就是你要对比着读。你把它读短,然后在读长比一比,如果含义上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没参与,如果有那就是参与了。

     比如说“花落知多少”,落是入声字,你先读个短促的花落知多少再读一个不短促的花落知多少,比较一下,然后就知道了,这个花落,就是它有突然凋落的感觉,花落就是飘下来的,那当然含义上是有所不同的,那这个时候这个,入声就有作用了,但是朝辞白帝和朝辞白帝,感觉都是白帝,这个就应该没有参与这个意义嗯。

再说这个入声字的读法,入声字的读法,我们通过采录发现,传统吟诵当中入声字的读法一共是六种。这六种第一种是读短,就是读的短的。第二种是顿挫,就是不但读的短,中间还要停顿,后面还要停顿一下。第三种是顿了拖,什么叫顿了拖,比如说白,就唱白。他顿了一下后边还接着唱那个韵母,这就顿了拖。还有拖了顿的,南方有些地区也有这种读法。

这种读法就是先拖白,到最后的时候顿一下,这就拖了顿。还有读去声。比如说。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没有钱绍武先生,叶嘉莹先生是这样读去声,这个为什么读去声,这就是北方的一些先生的处理方式,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入声是怎么读的,他口语中没有。但是呢,入声属于仄声,这是知道的。所以他们就读为去声,至少保证他是个仄声。这个最后一种读法,就是不按照入声读。按照今天的音,该读什么音,就读什么音,它没有那个入声的感觉了。

这六种读法,我们认为正确的读法有两种半,什么叫两两种半,就是短读和顿挫是对的,顿了拖只能算半种啊,剩下三种是不对的,拖了顿,这个不符合入声的短促的声音特征,读为去声也不对,因为这个古代的入声,他这个声调的调行不一定是向下的,他还可能是向上的。所以这个读入声不可取。最后一种就是按照今音去读了,没有入上,这个也不可取,我们前面说了入声,这个声调有独特的含义,他参与了古诗文的声音的构建。

现在我们说头三种,短读和顿挫。短读。就是别的字,假如读一拍,他就读半拍,这就叫短读。比如说“白日依山尽”,那么就读成白日依山尽,别的字,可能是尽这么长,那他是白日两个连起来才相当于人家一个的长度,这种呢就是短读啊。顿挫呢,就是后面要停顿一下,那么白日依山尽,就读成白日依山尽,这样的话,白和日这两个入声字的读法,就是顿挫。

什么时候短读,什么时候顿挫,总体来说读得快就短读,读的慢就顿挫,那什么时候读的快,什么时候读的慢,那当然就是情绪高的时候读得快,情绪低的时候读的慢,那么在文体当中,近体诗读的慢,古体适读的快。快和慢之间,他和多种因素有关,这个要琢磨,每一首诗里的入声字,他是读成短读还是读成顿挫呢,这个要特别的琢磨了,有的时候呢,这个入声字,他是想突出这个快速的感觉,这个时候一定就要读短读,不能读顿挫。

比如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和日是入声字,那么就要读成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读的特别短,显出来特别快,就不能读成顿挫,千里江陵一日,还,那就非常慢啦,这个就不对了啊,有的时候,这个入声字,在这里,他是要表现出这种决绝痛苦,这个时候肯定呢,就是顿挫的读法了,比如说刚才说的花落知多少就。不太方便,不太应该读成花落知多少,一下子就落过去了,而是应该读成花落只多少,这样有一种特别的痛苦感觉。

顿了拖,这种读法和隋唐之际,上古音转变为中古音,然后大家不会唱歌,后来又终于发现了一字行腔的方法。然后就开始重视腔音,然后就发展尾腔,形成曲字词,等等,整个这个过程都是相关的,这个昆曲的水磨羌音顿了拖这种读法的,最典型的代表。但是顿了拖的,有一点,就是过于夸张,其实这个顿,就已经把事儿说完了,他要在拖,实际上它是附加了很多的感情理解进去,对于吟诵来说,这不是太合适。

因为吟诵是读书,就是把诗文的含义读的恰到好处,情通古人,就好像是自己化身成了作者一样。所以非常重要的是中庸是恰如其分,不过也不少。昆曲为什么要用顿了拖,因为它是表演,需要夸张,需要最后一排的人看得清,听得见。所以就夸大了很多的东西,这个对吟诵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说正确的读法,入声正确的读法是两种半,就是顿拖这种方式又叫断续吟。放在诗文当中好像不太合适。

那什么地方合适呢?原来就是唱的作品中,比如说。乐府,比如说这个词,尤其是词和曲,还是允许一定程度使用,为什么?因为我们考虑到。原先它就是歌唱的,甚至原先它就有夸张的成分的,它就是表演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的允许一部分的顿了拖这种方式,在词曲这种音乐性强的作品中保留。

比如说这个陈少松先生,吟诵:《枫桥夜泊》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客就是顿,短距离就是顿了拖。这种方式,我们觉得只要不是大面积的使用,也还可以。

   再说入声字的读音,入声字的读音怎么读,我们主张的普通话吟诵,就是按普通话读。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普通话,就读短就行了,只要读短入声字的声音的含义的大部分都表达出来了,你要是说bdg韵尾有什么区别,难道它就不表达不同的含义吗,这个也有,但区别真的已经不是特别大了,在今天如果我们恢复这个难度太大,还有一些人,喜欢读这个。就是这个唱戏的叫上口,读这样的音。

比如说白读为bo和黑读为he,这种我们也不太主张.因为这个音这个白,比如说白读为bo。这个音到底是哪朝哪代的呢,难道从先秦到清朝都读bo吗,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不准确,他也不一定是标准的古代的雅言。他只是民国时期。一部分人这样读而已,所以我们觉得入声字的读音还是直接读普通话就行,因为我们认为他的声母韵母有意义,但是不是太大,主要还是短促有意义,所以我们就读短,这样也比较容易掌握。

这样我们吟诵的时候,对入声的读法的处理,就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然后就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每一个入声字应该怎么读,是读短读还是顿挫,甚至于有个别的,是不是要读成顿拖这种方式。它和含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我们前两天刚刚说过的锦瑟,瑟就是入声字。那么锦瑟无端,这么一读,就感觉这个瑟。它给了李商隐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你不把它短读。读为锦瑟无端,这个感觉像一个理性的思考,没有那种心灵的撞击力量。

“锦瑟无端五十弦”这个十,也是入声字,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的入声特别强调的感觉,所以这个地方要把它加重,读为顿挫就感觉就是很有力量,五十弦,如果是五十弦,这样就软弱的很多,下一句说,“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两个一也是入声字,那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是读顿挫,还是读短读,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比如说如果顿挫,那就是。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样一来就感觉,就是这个意,弦这种心灵的撞击力量,决绝,就觉得特别的猛烈,特别厉害,但是如果读短读,一弦一柱思华年,就感觉一个弦一个住过去的很快,哗哗就过了,是快速的感觉。那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读快速,因为50年弹指一挥间,他有这样的感觉,哎呀,怎么就跟我的年龄一样,原来我的年龄铺开了之后居然是这样的多。这么多,怎么就一下子过去了呢,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读短读比较合适。

今天关于入声,我们就读说这么多,因为我们这很多的实验学校还有语文老师,好多都是刚刚吟诵入门,当然这里也有很多老师对于入声字的读法是很熟了,在今天,我们主要是针对刚入门的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的解释。今天就说这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