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纪三(一)--孝文帝之孝  

 zqbxi 2019-10-19
王者居极,至尊至重,父天母地,怀柔百灵。是以古先哲王,制礼成务。施政立治,必顺天而后动;宣宪垂范,必依典而后行。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若有过举,咎微必集。故大舜至慕,事在纳麓之前;孔子至圣,丧无过瘠之纪。尧书稽古之美,不录在服之痛;礼备诸侯之丧,而无天子之式。虽有上达之言,未见居丧之典。然则位重者为世以屈己,居圣者达命以忘情。伏惟陛下至德参二仪,惠泽覃河海,宣礼明刑,动遵古式。以至孝之痛,服期年之丧,练事既阕,号慕如始。统重极之尊,同众庶之制,废越绋之大敬,阙宗祀之旧轨。诚由文明太皇太后圣略超古,惠训深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比之前代,戚为过甚。岂所谓顺帝之则,约躬随众者也。陛下既为天地所子,又为万民父母。子过哀,父则为之惨悴;父过戚,子则为之忧伤。近蒙接见,咫尺冕旒,圣容哀毁,骇感无止,况神至灵,而不久亏和气,微致风旱者哉?《书》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一人过哀,黎元焉系?群官所以颠殒震惧,率土所以危惶悚栗,百姓何仰而不忧,嘉禾何由而播植。愿陛下上承金册遗训,下称亿兆之心,时袭轻服,数御常膳,修崇郊祠,垂惠咸秩,舆驾时动,以释忧烦,博采广谘,以导性气,息无益之恋,行利见之德;则休徵可致,嘉应必臻,礼教并宣,孝慈兼备,普天蒙赖,含生幸甚。(《魏书·穆崇附传》。文明太后崩,已过期月,高祖毁瘠犹甚。穆亮表。)
       北魏丧礼的汉化属于文化领域的变革,它是促进鲜卑族和北魏境内其它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之一,标志着汉化的广度和深度。
        丧礼的汉化同整个汉化改革一样,并非始于北魏孝文帝,此前的丧礼就已经受到了汉族儒学的影响。明元帝 拓跋嗣时,长乐王处文薨于泰常元年(416年),“太宗悼伤之,自小敛至葬,常亲临哀恸。陪葬金陵",显然当时已经有汉族丧礼的小殓等仪式。高宗之后,即位的显祖已经开始遵循儒家帝王的居丧之礼,“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眦船。孝文帝即位时年龄尚幼,最迟到太和十年 (486年)开始独立执政,其间仍受到冯太后的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是早期冯太后临朝专政时的改革,还是后期孝文帝独自主持的改革,其政策 具有连贯性,不妨通视为孝文帝改革。太和十一年(487 年)五月,孝文帝下诏,“复七庙子孙及外戚缌服已上,赋役无所与。”太和十二年(488年)诏书:“诸犯死刑者,父 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免除赋役的特权是根据五服远近来划分的,刑罚也根据五服亲疏来确定量刑轻重,表明在当时丧服制度已经流行,并同经济特权和法律的实施联系起来。
        冯太后去世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开始系统改革丧礼,其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三年丧礼,丧礼仪节继续采用汉晋制度和周礼古制,并结合对鲜卑旧俗的改革和迁都汉化的大局另立新制等等。
         一、大行三年之丧,推动丧礼汉化 北魏孝文帝后期的汉化改革始于丧礼改革。孝文帝 以文明太后去世为契机,力倡三年丧礼,以此推动札制汉化。三年丧礼是儒家礼制文化的-个重要表现,是当时汉族丧礼中丧服最重、服丧时间最长的一种。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行三年之丧为数不多的帝王之一。在孝文帝之前,北魏都是遵照汉魏制度既葬除服:“魏自太祖至于武泰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崩,悉依汉魏既葬公除。”
        文明冯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去世,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的反对,坚持躬行三年丧礼。在居丧方面,孝文帝也严守礼制,“(冯太后去世后)高祖酌饮不入五日,毁慕过礼……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在整个服丧期间,“哀毁过礼,三御不充半溢,昼夜不释运带,永思缠绵,灭性几及"。这种居丧表现,恐怕连真正的汉族人都很少有人做到。 丧期内,孝文帝也按照三年丧礼的各个步骤来进行,但与古制三年丧有所不同。
       (太和)十五年四月癸亥疏食,哭无时。所不同者,练祭是在亲人去世后第11个月举行的祭祀",孝文帝是在居丧不满8个月的夏至之际就开始按练祭的居丧标准实行。同年九月“丙戌,有司上言求卜祥日”。这里的“祥”显然是指一周年之小祥祭。其后,对孝文帝小祥祭的过程,史书有详细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祭祀仪式复杂,时间持续两天,其间经过两次易服,群臣所服和庙哭顺序也依亲疏贵贱进行。 以上史实足以表明,尽管与古制稍有不同,孝文帝 无论从丧礼仪式或居丧表现上都履行了三年丧礼。其所依据的主要是周礼,对夏至等四节祭祀的重视则体现了对鲜卑旧俗的兼顾。
        皇帝的身份毕竟特殊,且实践中的丧礼也不可能同理论上的丧礼一一对应,因此不能否认孝文帝履行了三年丧礼。正如陈戍国先生所言,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以后至十七年终丧,只是心丧。……他所服三年丧与古制实有不同。(李彪所谓‘服变不异三年,而限同一期’,‘执于殷汉之间,可谓得礼之变’是也。)并未否定孝文帝实行了三年丧制。清代赵翼也曾指出:。三代后帝王行三年文帝、后周武帝、北汉刘承钧,世未之知也。李玉洁先生更是认为:纵观我国历朝封建皇帝,只有晋武帝、魏孝文帝、后周武帝行三年之丧,其他均未守三年丧制。我国历代实行三年丧礼的皇帝,均是处在国家比较强大,南北处于分裂的情况下,志向远大有为君主,这表明礼仪的昌盛同国力的强盛息息相关。 恢复皇帝的三年之丧同恢复大臣的三年之丧几乎同时进行。太和十二年(488年),李彪上表:“圣魏之初,拨慈道洽,礼教兴行之日也。……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他的建议得到孝文帝的认可,“高祖览而善之,寻皆施行”。听大臣终服的建议的确得到了执行,如毕众敬太和十五年(491年)卒,其子元宾“以父忧解任”。元宾的儿子也奉行了三年丧礼:。元宾人国,初生二子:祖荣、祖晖。祖朽最长,祖晖次,祖髦。故事,前妻虽先有子,后赐之妻子皆承嫡。所以刘氏先亡,祖晖不服重;元氏后卒,祖朽等三年终礼。”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征王肃入朝时亦说: 。夫三年者,天下之达丧,古今之所一。其虽欲过礼,朕得 可知孝文帝践行三年丧礼的时候,丧礼仪节尚未形成具体制度。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诏自非金革,听终三年丧班。进一步强调大臣终三年之丧。太和二十二 年(498年),“高祖亲讲丧服于清徽堂”,直接推动了三年丧礼的流行。 在孝文帝的倡导下,身后诸王及众臣行三年之丧的事迹比较普遍。“广陵王恭、北海王颢,疑为所生祖母服期与三年,博士执意不同,诏群僚会议”,经过讨论,张普惠认为:“今之诸王,自同列国,虽不之国,别置臣僚,玉食 一方,不得以诸侯言之。敢据《周礼》,辄同三 年。京兆王愉叛乱死后,子宝月袭。乃改葬父母,追服三年。
       孝文帝开始的丧礼改革被以后的几代皇帝不断完善,正所谓“高祖革礼成治,遗泽在民。世宗 纂承丕业,圣德昭远。世宗宣武帝元恪进一步把居丧制度化,对冒丧求仕等不遵守居丧要求的大臣处以免官甚至刑罚,以龙虎为例: 延昌二年春,偏将军乙龙虎丧父,给假二 十七月,而虎并数闰月,诣府求上。领军元8-.t. 岁刑。龙虎未尽二十七月而请宿卫,依律结刑五岁。 经过一番辩论,崔鸿认为:“龙虎生自戎马之乡,不蒙稽古之训……正如郑义,龙虎罪亦不合刑,匆匆之失, 宜科鞭五十。延昌-年(513年),距孝文帝去世仅 十多年,丧礼入律应是孝文帝时就已形成的制度。宣武帝元恪驾崩,张普惠“坐与甄楷等饮酒游从,免官。神龟元年(518年),孝明帝诏书规定:。自今虽金革之事,皆不得请起居丧,居丧制度愈加严格。三年丧礼在统治阶级中的实行促进了鲜卑贵族礼制的汉化。
         二、借鉴殷周汉晋,改俗复古,兼采南朝汉制 孝文帝对丧礼在礼制和礼俗上的汉化改革,其理论 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丧礼仪节上继续采用并增加汉晋旧制。赙孥、 帝临臣丧、监护丧事等制度在孝文帝之前就已经出现。孝文帝在继续采用这些制度的同时,又增加了鼓吹助丧、虎贲班剑、挽歌送丧等魏晋旧制。鼓吹助丧本是汉魏旧制,“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薄,皆以鼓吹眦引。在皇室、贵族、重臣中常用鼓吹助丧,以示隆宠。北魏初年并无鼓吹助丧之札,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才开始实行。太和十七年四十人,赐帛一千匹巩2]1116。挽歌送丧同样是魏文帝改革以后才实行的。冯诞太和十九年(495年)薨,帝又亲为。
       其二,改革鲜卑旧俗,恢复古礼。孝文帝之前,直到高宗拓跋涪和平六年(465年)去世,北魏的丧礼还是按 照鲜卑的习俗。孝文帝任用李彪、王肃、刘芳等汉人进行 改革,令鲜卑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其革除鲜卑旧的 丧俗也是必然的。孝文帝驾崩时,“高祖自袭敛暨于启祖、山陵、练除,始末丧事,皆(刘)芳撰定,丧礼已完全汉化了。
        在恢复古礼方面,一个重大的改革就是恢复三临之 礼。三临是古代帝王对去世的大臣三次亲临哀悼的制度,汉魏就已经很少实行。北魏的帝临臣丧礼节在孝文帝前就已经出现,三临之礼也偶有实行,但并未形成制度。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对安定王休亦行三临之礼。自薨至殡,车驾三临。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 三临之礼才真正形成制度。这一年,广川王元谐薨,孝文帝于始丧和大殓两次亲临,并把三临之礼制度化。崔光、宋弁、刘芳等大臣都赞同期亲三临,大功再临,并认为“三临之事,乃自古礼,爰及汉魏,行之者之至极,既以情降,宜从始丧。大殓之临,伏如圣旨,得到孝文帝的认可。孝文帝制定的缶之礼 是对诸王私亲而言的,根据同死者的亲疏来决定三临、再临、还是一临。 为贵臣和藩国主举哀也属古礼。贵臣元飞龙、公孙 邃、刘昶、李冲等死后,孝文帝都曾为之举哀(见各人本 传)。太和十五年(491年),高丽王琏死,孝文帝于十二月下诏日:古者同姓哭庙,异姓随其方,皆有服制。今既久废,不可卒为之衰,且欲素委貌、白布深衣,于城东为尽一哀,以见其使也。
        另外,孝文帝在丧礼的汉化改革中,重用汉人王肃、刘芳等,难免受到南朝宋、齐制度的影响。如王肃,“自晋氏丧乱,礼乐崩亡,孝文虽厘革制度,变更风俗,其间朴略,未能淳也。肃明练旧事,虚心受委,朝仪国曲,成自肃出。王肃自南齐来奔,把南朝的礼仪制度传到北魏,构成孝文帝丧礼汉化的理论来源之一。
         三、规定丧制,巩固汉化成果 改革就意味着除旧布新,孝文帝丧礼改革的诸多规 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一,同汉化政策相配套,对迁都洛阳者的丧礼作 出明确规定。 有司奏,广川王妃薨于代京,未审以新尊得任意。这是对迁都洛阳之后一次重要的丧礼改革,其大致的原则是死葬洛阳和以卑就尊。它巩固了迁都的成果。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洛阳作为汉文化的昌盛之地,洛阳籍贯身份的确定,把丧礼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其二,王亲宠臣丧礼隆重,多依晋代故事,私交厚者 申之以师友之礼。孝文帝时,对王亲外戚很重视,他们的 丧礼多依晋代故事。太和十九年外戚冯熙薨,冯太后和孝 文帝亲临,加以殊礼,备锡九命。皆依晋太宰、安平献王故事。同年冯诞薨,依晋大司马、齐王攸故事。此外,刘昶太和二十一年薨,依晋琅邪武王伯故事,谥日明l。后来任城王澄神龟二年(519年) 薨,“依晋大司马、齐王攸故事”。
        除了公开的丧礼,孝文帝对私交厚者以师友之礼对待。李冲去世,后车驾自邺还洛,路经冲墓,左右以闻, 高祖卧疾望坟,掩泣久之,同样是以朋友之礼对待。沙门道登在太和二十年(469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设一切僧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诏: 登,孝文帝不仅以儒家的师礼来行丧,还在其中注入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其三,对吏民为君服的丧礼作出规定。文明冯太后 既葬,孝文帝诏书说: 降。此虽非旧式,推情即理,有贵贱之差,远近之别。 不难看出,孝文帝制定吏民为君服的依据是贵贱等级和内外、远近之别。可分为四个级别:诸王、三都、 庶民及七品以下小官。于孝文帝受服日除服。无论是孝文帝令吏民为太皇太后冯氏服丧的规定还 是继续实行主簿为州刺史服斩衰,境内之民服齐衰三月, 都是对西汉实行短丧和既葬除服制度的一次调整。至孝 明帝时,吏民为君服丧的制度更加完善。任城王澄薨,“普 惠以吏民之义,又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樟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 通过王亲宠臣的丧礼和对吏民为君、故主服丧的规定,强化了等级秩序,从丧礼礼制方面推行汉化。
         四、结语 ,从孝文帝丧礼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孝文帝的“汉 化”,并非单纯的向同时代的汉族学习、模仿,而是动态地 从历史长河中的汉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作汉化改革的理 论。不是要向南朝看齐,而是力图高于当时南朝汉族政权 的文化,从而树立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北魏把丧礼改制通 过南北的交聘展示出来,树立了礼仪大国的形象,同时也是正统姿态的表露。
        丧礼的汉化措施不仅在大臣中推行,并以礼制的形 式固定下来,同样在民间得到贯彻,促进了孝观念在北朝 的传播。“孝”作为儒家文化的-个重要表现,也是汉族封建文化的重要标志。“北魏孝观念的真正确立是伴随孝文 帝一系列改革而完成,丧礼的汉化改革对孝观念的确立至关重要。孝文帝以孝为旗帜进行丧礼改革,反过来 又推动孝观念在北朝的流行。  
鲜卑族等北魏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传统的孝文化,使得鲜卑族同南方的汉族有了大致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最根本的特征,不仅北魏鲜卑贵族认同汉族,汉族政权也认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至永安年,从洛阳归来的萧梁陈庆之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 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北魏的正统形象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可,也说明民族融合已经向更深广的程度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只是北魏 一朝实行的最为系统、成效最显、影响最大的汉化改革, 汉化的历史使命并未最终完成。并且,对丧礼的改革也并 不意味着北魏丧礼完全汉化,丧礼包括礼制和礼俗两个层次,礼制可以完全汉化,礼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汉化, 但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汉化,鲜卑族的丧俗仍在一定范围顽强存在。孝文帝的丧礼改革属于在意识形态钡域进行的

      起上章敦牂(庚午),尽玄黓涒滩(壬申),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〇年)

    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余人还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地豆干频寇魏边,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颐,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来聘。

    五月,己酉,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都将楼龙儿击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会稽太守安陆侯缅为雍州刺史。缅,鸾之弟也。缅留心狱讼,得劫,皆赦遣,许以自新,再犯乃加诛;民畏而爱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灵泉池;八月,丙寅朔,还宫。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将军丘冠先拜授,且吊之。伏连筹逼冠先使拜,冠先不从,伏连筹推冠先坠崖而死。(。)上厚赐其子雄;敕以丧委绝域,不可复寻,仕进无嫌。

    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自选带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胆干;至镇,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锦袍、绛袄,欲以饷蛮,交易器仗。长史高平刘寅、司马安定席恭穆连名密启。(刺史+长史+司马是地方三大员,且后二者往往监督前者,乱时常取而代之。)上敕精检。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恭穆及咨议参军江悆yù,shū、典签吴修之、魏景渊等诘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旣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就应该设法搪塞过去。)景渊曰:“应先检校。”子响大怒,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具以启闻。上欲赦江悆,闻皆已死,怒。壬辰,以随王子隆为荆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静将兵讨子响,僧静面启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执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奴才僧静不顾人命关天。)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羣小,敕之曰:“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命。”以平南内史张欣泰为谐之副。欣泰谓谐之曰:“今段之行,胜旣无名,负成奇耻。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欣泰,兴世之子也。

    谐之等至江津,筑城燕尾洲。子响白服登城,频遣使与相闻,曰:“天下岂有儿反!身不作贼,直是粗疏。今便单舸还阙,受杀人之罪,何筑城见捉邪!”尹略独答曰:“谁将汝反父人共语!”子响唯洒泣;乃杀牛,具酒馔,饷台军,略弃之江流。子响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见传诏;法亮亦不遣,且执录其使。子响怒,遣所养勇士收集州、府兵二千人,从灵溪西渡;子响自与百余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明日,府州兵与台军战,子响于堤上发弩射之,台军大败;尹略死,谐之等单艇逃去。(事态扩大,要开杀子戒了。)

    上又遣丹阳尹萧顺之将兵继至,子响卽日将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太子长懋素忌子响,顺之之发建康也,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勿令得还。子响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杀之。(萧子响,字云音,世祖萧赜第四子也。豫章王萧嶷无子,养子响,后有子,表留为嫡。世祖即位,为辅国将军、南彭城临淮二郡太守,见诸王不致敬。子响勇力绝人,关弓四斛力,数在园池中帖骑驰走竹树下,身无亏伤。后谋反,丹阳尹萧顺之领兵平叛,子响部下恐惧,各逃散。子响乃白服降,死,时年二十二。)

    子响临死,启上曰:“臣罪踰山海,分甘斧钺。敕遣谐之等至,竟无宣旨,便建旗入津,对城南岸筑城守。臣累遣书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见;法亮终不肯。羣小惧怖,遂致攻战,此臣之罪也。臣此月二十五日,束身投军,希还天阙,停宅一月,臣自取尽,可使齐代无杀子之讥,臣免逆父之谤。旣不遂心,今便命尽。临启哽塞,知复何陈!”

    有司奏绝子响属籍,削爵土,易姓蛸氏;诸所连坐,别下考论。

    久之,上游华林园,见一猨透掷悲鸣,(看见一只猿猴跌跌撞撞,不住地悲号哀鸣)问左右,曰:“猨子前日坠崖死。”上思子响,因呜咽流涕。茹法亮颇为上所责怒,萧顺之惭惧,发疾而卒。豫章王嶷表请收葬子响;不许,贬为鱼复侯。

    子响之乱,方镇皆启子响为逆,兖州刺史垣荣祖曰:“此非所宜言。正应云:"刘寅等孤负恩奖,逼迫巴东,使至于此。"”上省之,以荣祖为知言。(就怕这垣荣祖种奴才做好人。)

    台军焚烧江陵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上以大司马记室南阳乐蔼屡为本州岛僚佐,引见,问以西事。蔼应对详敏,上悦,用为荆州治中,敕付以修复府州事。蔼缮修廨舍数百区,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荆部称之。

    九月,癸丑,魏太皇太后冯氏殂;(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公元477年至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北魏文成帝的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依据北魏制度归政献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时人称被冯太后毒杀,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谥号文明皇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谥号"文成"二字,称文成文明皇后。)高祖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中部曹华阴杨椿谏曰:“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羣下惶灼,莫知所言。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为之一进粥。

    于是诸王公等皆诣阙上表,“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旣葬,公除。”诏曰:“自遭祸罚,慌惚如昨,奉侍梓宫,犹希仿佛。山陵迁厝,所未忍闻。”冬,十月,王公复上表固请,诏曰:“山陵可依典册;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帝欲亲至陵所,戊辰,诏:“诸常从之具,悉可停之;其武卫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甲戌,帝谒陵,王公固请公除。诏曰:“比当别叙在心。”己卯,又谒陵。(似乎有孝心

    庚辰,帝出至思贤门右,与羣臣相慰劳。太尉丕等进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历奉累圣;国家旧事,颇所知闻。伏惟远祖有大讳之日,唯侍送梓宫者凶服,左右尽皆从吉;四祖三宗,因而无改。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昼夜不释绖带。臣等叩心绝气,坐不安席。愿少抑至慕之情,奉行先朝旧典。”帝曰:“哀毁常事,岂足关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诸公何足忧怖!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敎;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论时比事,又与先世不同。太尉等国老,政之所寄,于典记旧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余古今丧礼,朕且以所怀别问尚书游明根、高闾等,公可听之。”

    帝因谓明根等曰:“圣人制卒哭之礼,授服之变,皆夺情以渐。今则旬日之间,言及卽吉,特成伤理。”对曰:“臣等伏寻金册遗旨,踰月而葬,葬而卽吉;故于下葬之初,奏练除之事。”帝曰:“朕惟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丧,盖由君上违世,继主初立,君德未流,臣义不洽,故身袭衮冕,行卽位之礼。朕诚不德,在位过纪,足令亿兆知有君矣。于此之时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礼俱失,深可痛恨!”高闾曰:“杜预,晋之硕学,论自古天子无有行三年之丧者,以为汉文之制,闇与古合,虽叔世所行,事可承踵。是以臣等慺慺lóu,lǚ干请。”帝曰:“窃寻金册之旨,所以夺臣子之心,令早卽吉者,虑废绝政事故也。羣公所请,其志亦然。朕今仰奉册令,俯顺羣心,不敢闇默不言以荒庶政;唯欲衰麻废吉礼,朔望尽哀诚,(取消守丧十天就马上改穿日常衣服的制度。每逢初一和十五日二天)情在可许,故专欲行之。如杜预之论,于孺慕之君,谅闇之主,盖亦诬矣。(对于深深地怀念去世者、处在服丧期间的君主来说)”秘书丞李彪曰:“汉明德马后保养章帝,母子之道,无可间然,及后之崩,葬不淹旬,寻已从吉。然汉章不受讥,明德不损名。(汉朝故事)愿陛下遵金册( jīn cè 指古代称记载国史的史册或金箔制的册封诏书。)遗令,割哀从议。”帝曰:“朕所以眷恋衰绖dié,不从所议者,实情不能忍,岂徒苟免嗤嫌而已哉!今奉终俭素,一已仰遵遗册;但痛慕之心,事系于予,庶圣灵不夺至愿耳。”高闾曰:“陛下旣不除服于上,臣等独除服于下,则为臣之道不足。又亲御衰麻,复听朝政,吉凶事杂,臣窃为疑。”帝曰:“先后抚念羣下,卿等哀慕,犹不忍除,柰何令朕独忍之于至亲乎!今朕逼于遗册,唯望至朞jī;虽不尽礼,蕴结差申(但内心的悲哀伤痛总算还能表示出来。)。羣臣各以亲疏、贵贱、远近为除服之差,庶几稍近于古,易行于今。”高闾曰:“昔王孙裸葬,士安去棺,其子皆从而不违。今亲奉遗令而有所不从,臣等所以频烦干奏。”李彪曰:“三年不改其父之道,可谓大孝。今不遵册令,恐涉改道之嫌。”帝曰:“王孙、士安皆诲子以俭,及其遵也,岂异今日!改父之道,殆与此殊。纵有所涉,甘受后代之讥,未忍今日之请。”羣臣又言:“春秋烝尝,事难废阙。”帝曰:“自先朝以来,恒有司行事;朕赖蒙慈训,常亲致敬。今昊天降罚,人神丧恃,赖宗庙之灵,亦辍歆祀。脱行飨荐,恐乖冥旨。”羣臣又言:“古者葬而卽吉,不必终礼,此乃二汉所以经纶治道,魏、晋所以纲理庶政也。”帝曰:“旣葬卽吉,盖季俗多乱,权宜救世耳。二汉之盛,魏、晋之兴,岂由简略丧礼、遗忘仁孝哉!平日之时,公卿每称当今四海晏然,礼乐日新,可以参美唐、虞,比盛夏、商。及至今日,卽欲苦夺朕志,使不踰于魏、晋。如此之意,未解所由。”李彪曰:“今虽治化清晏,然江南有未宾之吴,漠北有不臣之虏,是以臣等犹怀不虞之虑。”帝曰:“鲁公带绖从戎,晋侯墨衰败敌,固圣贤所许。如有不虞,虽越绋ú无嫌,而况衰麻乎!岂可于晏安之辰豫念军旅之事,以废丧纪哉!古人亦有称王者除衰而谅闇终丧者,若不许朕衰服,则当除衰拱默,委政冢宰。二事之中,唯公卿所择。”游明根曰:“渊默不言,则不政将旷;仰顺圣心,请从衰服。”太尉丕曰:“臣与尉元历事五帝,魏家故事,尤讳之后三月,必迎神于西,禳恶于北,具行吉礼,自皇始以来,未之或改。”帝曰:“若能以道事神,不迎自至;苟失仁义,虽迎不来。此乃平日所不当行,况居丧乎!朕在不言之地,不应如此喋喋;但公卿执夺朕情,遂成往复,追用悲绝。”遂号恸,羣官亦哭而辞出。(费如此多的笔墨,纪其守孝,如此多的大臣喋喋不休,议守孝,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讨论守孝,皆难免虚伪。守孝不如行孝,亲不在,孝何为?汉文帝、杜预也有过详细争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