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寒水之气,水有阴阳之分,肾属足少阴经,为阴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属足太阳经,为阳水。 天干壬、癸都属水,但癸为阴水,壬为阳水,所以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 肾为水脏,主藏阴精,阴精宜润不宜燥,宜用象数配方600来滋养它。只要阴精充足,既可以使其外达而通气于腠理,也可以使其上升而有助于津液。 肾与膀胱为壬癸水,春为甲乙木,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木为水之子,所以肾病到了春季木气旺时,便借着木气能克土,土受克而不能制水,肾病便可以有好转。 相反到戊己长夏土气旺时,肾病便会加重。遇着庚辛秋金之气旺时,金生水,为水之母,肾病便能得到母气支持而逐渐好转。 如果适逢寒水本气,肾病就更会有起色。肾病最怕干燥,护养时应当禁忌过食燥热饮食等。 推广至一日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例如:夜半当亥子时,水气正旺,病人这时得到本气的帮助,病要轻些。若辰、戌、丑、未四个时辰,都属于土气旺时,土能克水,肾病就可能加剧。 下午正当申酉金气旺时,金生水,肾病这时就可轻些。 肾病如遇着燥热或寒邪都不好。如果寒气过盛,就应当用象数配方6000·050来补肾,并须用260来排泻水邪。 肾在五行中属水。肾为先天之本,为五脏之根。肾水为肺金之子,为脾土之克,为心火之制,为肝木之母。肾水有病会波及其它四臓,四臓有病的真正病根也在肾。 肺金生肾水,肾水亦非肺金不生。但肺金必得脾气之养才能化源不竭。肺、肾的关系远超人们的一般认知,除肺金生肾水之外,肺金也非肾水不能润,二者无时不交相生,也无时不交相养。所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也必须润肾。 水能克火。人身中火有多种,五脏有火,六腑也有火。但水只肾脏才有,且肾也有火,可见肾水在脏腑中的重要作用。 若肾水不足,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水不生木,会导致木无水制火,火焚木,木燥则伤阴、侮肺金、汲肾水。水少一不能制肝木,二不能济心火,造成肝木愈横、心火愈炽、肾水畏而肾衰。 心无水养,则心君不安,灼伤肺金,生水不足,再汲肾水。心火盛而引动肝火,成为龙雷之火,而使下焦、中焦、上焦一发不可遏止。造成中风重症,危及生命。 水火不济,肾水虽只有一脏,但若能得后天之润养,与五脏六腑之火相协调,达到阴阳平衡,称“水火既济”。一旦失调,无水则火烈,无火则水寒;火烈则阴亏,水寒则阳消。水火互根,水火即阴阳。 五脏有“五本”,肾为先天之本,是天地所赐,父母所给。人身所患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病、哮喘等等都与肾虚亏有关,中风等危重病症也与肾息息相关。 下面就五脏与肾的关系谈谈中风病的防治: 中风的发生,病因复杂多变。但是在众多的矛盾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它决定了中风病的发生、发展。 1. 根在肝肾 肾,五脏六腑之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以化气,为元气之所系,元气为脏腑机能活动以及气血运行的原动力,因此元气不足,必致气虚无力行血而致瘀。 肾精还可化血,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血少,血脉不充,血行迟缓亦可为瘀。 肝肾同源,乙癸相生,肾之虚必及于肝,而致肝肾同虚致瘀。肝主藏血,主筋,有调摄全身血液功能。如肾精不足,则肝血乏源,脉道失充,则血缓为瘀,致筋不能动而肢体失用。 2. 瘀在脑络 因虚致瘀,只有瘀阻脑络,外有所激,才能发生中风,中风病位在脑,《内经》中早有论述,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所谓“上”即为脑,脑为人体至高之巅,元神之府,且人之“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只有“脑得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主宰神明。 由于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因此当肝肾因虚致瘀时,必然会影响于脑,使脑的脉络瘀阻,清气难入,浊气难出,以至于“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3. 重视预防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变过程中的量变阶段,在中风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以防为主,重视对先兆证的防治措施。 中风先兆关键是肝热血瘀,治疗宜清肝和血、化瘀通络,可默念象数4300.7200.6400,每天三小时以上,并长期坚持,才能有效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坎卦对应人体各部为肾脏、耳朵、背脊、腰部、膀胱、骨、血液、体液、下窍。 坎卦对应人体相关疾病种类为肾脏疾病、腰背疾病、耳病、膀胱尿道疾病、肾冷水泄、出血症、血液病等。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与膀胱相关的主要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在人体之前,与任脉、冲脉同行,足太阳膀胱经在人体之背,与督脉同行,对人体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与坎卦有关的人体各部位的问题,例如肾病、耳鸣耳聋、腰背痛、膀胱炎、尿道炎、五更泄、出血症、血液病等,以及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有关病证,均可用象数配方60或600或060来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