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中国的心理学

 nangongcunfu 2019-10-19

《周易》——中国的心理学

王静之 清学工作室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读懂了《周易》,也就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中国人。

《周易》是经历了三个圣人、三个时代,大约四千年多年的时间形成的,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为伏羲至尧舜之时;中古为夏、商、周;下古为孔子时期。意思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韦编三绝”,然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易传”。孔子及其后人把“易传”与《周易》参杂、柔和在一起,使“易传”和《周易》成为统一的整体、一套体系。为了与《周易》区别开,孔子的心得体会称为“易传”,而《周易》则被称为“易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垄断了天下思想,人们再想了解《周易》,只能读融合了孔子儒家思想,也就是掺杂了“易传”的《周易》。简单讲,我们读的是“孔子的《周易》”。所以,我们不是读不懂《周易》,而是根本没读《周易》!

  在“易传”中,孔子详细介绍了用“蓍草”进行占卜的过程,无形之中给人们一个暗示,“易经”曾经是一本“噬书”,也就是算卦的书。于是乎,后世的江湖术士找到了理论根据,也壮了胆儿,拉大旗作虎皮,把打卦、算命、批八字、看风水等江湖术数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打着《周易》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    

其实,只要不执著、痴迷的相信,“算卦”对人们还是有帮助的,可以缓解当下的心理压力,在无所适从、纠结困惑的时候,给我们指出一个方向、一种选择。

《周易》,成书于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初年,相传周文王被拘于河南羑里,把距今大约六千七百年前伏羲所创的八卦两两重叠,成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然后,周文王以及他的后人,把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体验与感悟以小故事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记录在卦、爻之下,称为卦辞和爻辞,又对每一卦进行了命名称为卦名,逐渐形成了《周易》。《周易》的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4160个字左右。就这么简单!

《周易》,把纷繁复杂的社会、“漫长”曲折的人生,浓缩成六十四个社会经验,言简意赅,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和研究《周易》,就是要深刻理解这六十四个生活经验,然后应用于我们的生活。比如,“大过”卦其中的爻辞,“九三:栋桡,凶” 翻译成现代汉语,“房屋栋梁弯曲了,凶险。”进一步理解:“房屋的栋梁发生弯曲就会有危险,必须搬家或重建,人要实现大的过度、大的超越必须有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来促成”;或者:“起决定作用、关键作用的人或事出现偏差,很危险”;再或者;“栋梁是怎么弯曲的,我该怎么办?”等等

这就叫“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理都很简单,亘古不变,但需要静心感悟,才能一通百通。

透彻地理解了《周易》讲的六十四个社会经验,面对当下的“问题”,我们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平和的心态,不再受情绪的困扰,不再被情绪所控制。

所以,《周易》是当之无愧的心理学,中国的心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