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纪五(三)---北魏兴学

 zqbxi 2019-10-19
   北魏时期, 拓跋鲜卑氏为了加速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采取崇儒兴学的政策, 经过百余年历代统治者的努力, 北魏教育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任何朝代, 并在学校设置、 教学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色。
        一、 两种体制并存, 官办私立共举, 大力发展教育
       中央建立官学。 北魏诸帝都很重视教育,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在初定中原, 建都平城后, 虽然物资日不暇给, 然而就“以经术为先, 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 天兴2年( 39 9 年)春, 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 ” 伍太武帝时期,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 另起太学于城东。 太和9 年( 4 8 5年), 主持朝政的冯太后下令建立皇宗学馆, 选忠信博士为师傅,对皇室子弟进行汉化教育。
        地方创郡国学制度。 冯太后第一次临朝时, 除加强太学和皇宗学馆外, 还特别重视地方教育, 创.立了郡学制度。 按郡的大小设置博士和学生人数。以后在献文、 孝文、 宣武诸帝的倡导下, 许多地方官也尊师重教, 就连许多偏远的县党一级也设立了学校。 如高佑为西兖外I刺史“以郡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 乃县立讲学, 党立小学。 ”
        私学教育大为兴盛。 在北魏基本统一北方的同时, 私学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就规模和人数及教学范围、 内容而言, 均超过了官学。 在《魏书?儒林传》 中记载了许多儒士开办私学的情况。 如太原张伟, “学通诸经, 讲授乡里, 受业者常数百人” 。 河内常爽“置馆温水之右, 教授门徒七百余入” 。 武邑刘兰, “学徒前后数干, 成业者众” 。 博陵刘献之、 中山张吾贵“每一讲唱, 门徒千数” 。 华阴徐遵明讲学20 余年, 学徒逾万, “海内莫不宗仰” 。 除了这些名家大儒之外, 还有更多的游学之士, 在学业有所成就时便在各地开馆授徒, 兴办私学, 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发展。
         二、 教学以儒学内容为主, 以专科教育为辅, 形成多元格局
         以儒为主。 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仍是北魏政权的基本统治思想, 儒学自然成为官学的主要内容,《五经》 、 《周礼》 自然是官学的基本教材; 尊孔祀孔、重用名儒就成为北魏发展教育的重要措施。
        首先, 经术为先。 道武帝拓跋硅建国伊始, 即兴办太学, 以经术为先。 任命懦学家梁越“授诸皇子经” , 组织博士从诸经中编撰成《众文经》 , 作为太学的教科书。 迁都洛阳后, 孝文帝亲定洛阳《石经》 为太学的标准教材。 由于北魏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故北魏时期经术弥显。
         其次, 尊孔祀孔。 始光3年( 4 26 年), 太武帝起太学于城东, 祀孔子, 以颜回配。 太和13年( 4 8 9年), 孝文帝诏令“立孔子庙于京师” 国子学, 建立了中央官学的庙学制度。 庙学制度, 即学礼, 是指在学校内设立圣庙, 按期分别由天子和祭酒主持, 在圣庙举行祭祀礼。 北魏诸帝对孔子的祭祀和尊崇, 提高了教育的社会地位。 庙学制度的创建, 无论对当时教育的发展还是对后世社会来说, 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次, 重用名儒。 从道武帝起, 北魏诸帝对汉儒士都非常重视, 道武帝时, 汉人燕凤、 梁越、 卢丑等均以博学封官赐爵。 太武帝一次就“辟召儒俊” 数百名。 孝文帝时刘芳因特精经义超迁国子祭酒。 宣武帝时大选儒生为小学博士。 由于汉儒士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们“或聚徒干百, 或服冕乘轩” , 于是, “人多砥尚, 儒林转兴” 。
         以专科教育为辅。 北魏时, 冲破了两汉独尊儒术的藩篱, 相继开创了史学、 文学、 医学、 书法、 算学等专科教育, 为教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大大推进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史学教育。 北魏太和15年( 4 9 1年), 孝文帝始创史官。 说明史学和史学教育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发展。 此时的许多士人不仅仅学习儒学, 而是学贯经、史、 文等诸种学问。 如崔鸿家学渊源, “博综经史” ,撰有《十六国春秋》 。 正是由于北魏史学的发达和史学教育的发展, 造就了一大批精通经史的士人, 为以后唐代科举史科开了先河。
         文学教育。 北魏文学教育主要是通过统治者的提倡和优秀文学作品的传颂形式进行教育的, 孝文帝是北魏爱好文学的典范, 诗赋铭颂, 任兴而作, 有文集4 0 卷行世。 被庄帝称为“当世才子” 的温子升,文章远传国外, 南朝皇帝肃衍看了其文章后称之日: “曹植、 隆机复生于北土。 恨我辞人, 数穷百六。 ”
          北魏时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如《木兰诗》 、 《敕勒歌》 、 《陇上歌》 等一直被后人作为教科书内容。
        医学教育。 主要是通过先生言传身教带徒弟的形式传授医学或. 以家传为主要形式的医学世家教育。 如出身清河名门的名医崔或“遂医术” , 善针灸,医德很好, 官至定远将军。 同时又“广教门生” 。 其弟子赵约、 郝文法出师后亦招徒教授。 北魏朝廷很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 孝文帝时, 撰诸药方百余卷, 流行于世。 宣武帝时从大量验方中择其“精要” 30 余卷, 颁布天下, 让各郡县抄写, 公布至乡村, 让人人都知救息之术。
       书法教育。 北魏的书法教育已很普及, 当时已形成一种谓之“谢章” 的时俗, 学生投师学书法之初, 要同普通学生一样, “行束惰之礼” , 即先送给教师报酬。
        算学教育。 算学首创于北魏太武帝时, 殷绍,“少聪敏, 好阴阳术数, 游学诸方, 达九章、 七曜, 世祖时为算生博土。 ” @ 说明在官学中也进行算学教育。 高允, 不仅性好文学, 博通经史天文术数, 而且也是个数学家, 著有“算术三卷” 。 太武帝时曾解职回家, 以教授为业, 远近好学者闻讯投师, 人数竟达千余人。
        北魏时期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一定地位和影响, 北魏教育对北魏政权的建设与人才的选拔、 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民族的融合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极积的作用。 对后世特别是隋唐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壬午,魏主至平城,以柔然入寇,无大失亡,故穆寿等得不诛。魏主犹以妹壻待沮渠牧犍,征西大将军、河西王如故。牧犍母卒,葬以太妃令礼;武宣王置守冢三十家。

    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沮渠牧犍尤喜文学,以敦煌阚骃为姑臧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昞、索敞、阴兴为国师助敎,金城宋钦为世子洗马,赵柔为金部郎,广平程骏、骏从弟弘为世子侍讲。魏主克凉州,皆礼而用之,以阚骃、刘昞为乐平王丕从事中郎。安定胡叟,少有俊才,往从牧犍,牧犍不甚重之,叟谓程弘曰:“贵主居僻陋之国而淫名僭礼,以小事大而心不纯壹,外慕仁义而实无道德,其亡可翘足待也。吾将择木,先集于魏;与子暂违,非久阔也。”遂适魏。岁余而牧犍败。魏主以叟为先识,拜虎威将军,赐爵始复男。河内常爽,世寓凉州,不受礼命,魏主以为宣威将军。(凉州多士,尽是文人,乱世不能保凉州,最后为魏所用。这些人坐而论道,议论朝政君主,却于战时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说乱世弱国“养不起”。)河西右相宋繇从魏主至平城而卒。(宋繇,字体业,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的政治家,著名学者。名门之后,西凉建立者李暠同母异父兄弟。自幼以孝道闻名乡里,立志重振衰落的家门,发奋读书,博涉经史。先后出仕后凉、北凉政权,舍弃了无能的君主段业,投奔李暠,李暠在宋繇的鼓舞下自立为主,建立西凉。李暠死前以宋繇为主,建立西凉。李暠死前以宋繇为顾命大臣,辅佐其子李歆,然李歆刚愎自用,不纳良言,终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其后宋繇再出仕北凉、北魏政权,名重当世,死后北魏尊其为清水恭公。乃长寿之人。)

    魏主以索敞为中书博士。时魏朝方尚武功,贵游子弟不以讲学为意。敞为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肃而有礼,贵游皆严惮之,多所成立,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索敞是名师)置馆于温水之右,敎授七百余人;爽立赏罚之科,弟子事之如严君。(常爽也是好老师。)由是魏之儒风始振。高允每称爽训厉有方,曰:“文翁(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人(今属安徽舒城),西汉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了纪念文翁,庐江县建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柔胜,先生刚克,立敎虽殊,成人一也。”(借口评价

    陈留江强,寓居凉州,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及书法,亦拜中书博士。魏主命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职;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典著作。浩启称:“阴仲逵、段承根,凉土美才,请同修国史。”皆除著作郎。仲逵,武威人;承根,晖之子也。(魏,一个文治武功的兴盛朝代。)

    浩集诸历家,考校汉元以来日月薄食、五星行度,幷讥前史之失,别为魏历,以示高允。允曰:“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东井,此乃历术之浅事;今讥汉史而不觉此谬,恐后人之讥今犹今之讥古也。”浩曰:“所谬云何?”允曰:“按星传:"太白、辰星常附日而行。"十月,日在尾、箕,昏没于申南,而东井方出于寅北,二星何得背日而行?是史官欲神其事,不复推之于理也。”浩曰:“天文欲为变者,何所不可邪?”允曰:“此不可以空言争,宜更审之。”坐者咸怪允之言,唯东宫少傅游雅曰:“高君精于历数,当不虚也。”后岁余,浩谓允曰:“先所论者,本不经心;乃更考究,果如君言。五星乃以前三月聚东井,非十月也。”众乃叹服。允虽明历,初不推步及为人论说(却从不推算,并向众人论说),唯游雅知之。雅数以灾异问允,允曰:“阴阳灾异,知之甚难;旣已知之,复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以问此!”雅乃止。魏主问允:“为政何先?”时魏多封禁良田,允曰:“臣少贱,唯知农事。若国家广田积谷,公私有备,则饥馑不足忧矣。”帝乃命悉除田禁以赋百姓。(这帮文人以崔浩为首,坚持真理,不泥古非今,劝谏多切实际。)

    吐谷浑王慕利延闻魏克凉州,大惧,帅众西遁,踰沙漠。魏主以其兄慕璝有擒赫连定之功,遣使抚谕之,慕利延乃还故地。

    氐王杨难当将兵数万寇魏上邽,秦州人多应之。东平吕罗汉说镇将拓跋意头曰:“难当众盛,今不出战,示之以弱,众情离沮,不可守也。”意头遣罗汉将精骑千余出冲难当陈,所向披靡,杀其左右骑八人,难当大惊。会魏主以玺书责让难当,难当引还仇池。(魏武力也很了得。)

    南丰太妃司马氏卒,故营阳王之后也。

    赵广、张寻等复谋反,伏诛。(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蜀人赵广为首举兵起义反宋。是年,宋益州刺史刘道济聚敛兴利,伤政害民,立官冶禁私铸,贵卖铁器,民众怨声载道。七月,流民许穆之诈称晋宗室司马飞龙,得氐王杨难当资以兵力,又招募蜀人,共得千余人。遂攻杀巴兴令,驱逐阴平太守,刘道济派兵击斩之。五城(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帛氐奴、赵广假称司马飞龙犹在阳泉山中,聚众得数千人,往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刘道济遣参军程展会同治中李抗之率500人击之,皆败死。巴西人唐频聚众响应,与赵广等攻陷涪城(今四川绵阳东)。涪陵、江阳、遂宁诸郡守皆弃城逃去,蜀地民众和外地侨民皆反。

    文帝元嘉十七年(庚辰、四四〇年)

    春,正月,己酉,沮渠无讳寇魏酒泉,元絜轻之,出城与语;壬子,无讳执絜以围酒泉。

    二月,魏假通直常侍邢颖来聘。

    三月,沮渠无讳拔酒泉。

    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庚辰,沮渠无讳寇魏张掖,秃发保周屯删丹;丙戌,魏主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督诸将讨之。

    司徒义康专总朝权。上羸疾积年,心劳辄发,屡至危殆;义康尽心营奉,药食非口所亲尝不进,或连夕不寐;内外众事皆专决施行。性好吏职,纠剔文案,莫不精尽。上由是多委以事,凡所陈奏,入无不可;方伯以下,并令义康选用,生杀大事,或以录命断之。势倾远近,朝野辐凑,每旦府门常有车数百乘,义康倾身引接,未尝懈倦。复能强记,耳目所经,终身不忘,好于稠人广席,标题所忆以示聪明。士之干练者,多被意遇。尝谓刘湛曰:“王敬弘、王球之属,竟何所堪!(没有能力)坐取富贵,复那可解!”然素无学术,不识大体,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府僚无施及忤旨者乃斥为台官。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而行,曾无猜防。私置僮六千余人,不以言台,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上尝冬月噉甘,叹其形味并劣,义康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柑橘),大供御者三寸(直径大三寸。)。(全面评价刘义康,优点不凡,缺点主要是缺乏规矩和礼节,因兄弟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私府与朝廷的关系,其中细节幽默。如果这种兄弟关系属于亲密,倒是兄弟争权夺利喜欢残杀的世风转变。

    领军刘湛与仆射殷景仁有隙,湛欲倚义康之重以倾之。义康权势已盛,湛愈推崇之,无复人臣之礼,上浸不能平。湛初入朝,上恩礼甚厚。湛善论治道,谙前代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卽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刘湛知识渊博,善讲故事。)及晚节驱煽义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尝谓所亲曰:“刘班方自西还,吾与语,常视日早晚,虑其将去;比入,吾亦视日早晚,苦其不去。”(怕刘湛话闸子打不开,收不拢,好生动的心理描写。)

    殷景仁密言于上曰:“相王权重,非社稷计,宜少加裁抑。”上阴然之。(矛盾暗起

    司徒左长史刘斌,湛之宗也;大将军从事中郎王履,谧之孙也;及主簿刘敬文,祭酒鲁郡孔胤秀,皆以倾谄有宠于义康;(小人包围)见上多疾,皆谓“宫车一日晏驾,宜立长君。”上尝疾笃,使义康具顾命诏,义康还省,流涕以告湛及景仁。湛曰:“天下艰难,讵是幼主所御!”义康、景仁并不答。而胤秀等辄就尚书义曹索晋咸康末立康帝旧事(而孔胤秀等人擅自前往尚书议曹,索取当年晋成帝去世,改立他的弟弟晋康帝的旧档案),义康不知也;及上疾瘳,微闻之。而斌等密谋,欲使大业终归义康,遂邀结朋党,伺察禁省,有不与己同者,必百方构陷之,又采拾景仁短长,或虚造异同以告湛。自是主、相之势分矣。(结党营私是政治大问题。)

    义康欲以刘斌为丹阳尹,言次,启上陈其家贫。言未卒,上曰:“以为吴郡。”后会稽太守羊玄保求还,义康又欲以斌代之,启上曰:“羊玄保求还,不审以谁为会稽?”上时未有所拟,仓猝曰:“我已用王鸿。”自去年秋,上不复往东府。(君相分歧公开化,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月,癸巳,刘湛遭母忧去职。湛自知罪衅已彰,无复全地,谓所亲曰:“今年必败。常日正赖口舌争之(只靠口舌利为自己争辩),故得推迁耳;今旣穷毒,无复此望,祸至其能久乎!”

    乙巳,沮渠无讳复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魏主不复加讨,但以诏谕之。

    六月,丁丑,魏皇孙浚生,大赦,改元太平真君,取寇谦之(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境内)。少奉五斗米道,后从成公兴于嵩山修道。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他称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又称老子玄孙李普文下降授其《录图真经》,令其"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谦之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去除三张伪法,制订乐章,建立诵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亲至道场受箓,并建新天师道道场。)神书云“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故也。

    太子劭诣京口拜京陵,司徒义康、竟陵王诞等并从,南兖州刺史、江夏王义恭自江都会之。

    秋,七月,己丑,魏永昌王健击破秃发保周于番禾;保周走,遣安南将军尉眷追之。

    丙申,魏太后窦氏殂。

    壬子,皇后袁氏殂。

    癸丑,秃发保周穷迫自杀。(秃发保周(?-440年),鲜卑族,河西榆中(今甘肃榆中县)人,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子,十六国时期南凉将领。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后,以为张掖郡王,驻守张掖(今甘肃张掖)。北魏太延五年,秃发保周割据自立,反叛北魏。次年(440年) ,拓跋健率兵平乱,秃发保周自杀。)

    八月,甲申,沮渠无讳使其中尉梁伟诣魏永昌王健请降,归酒泉郡及所虏将士元絜等。魏主使尉眷留镇凉州。

    九月,壬子,葬元皇后。

    上以司徒彭城王义康嫌隙已着,将成祸乱。冬,十月,戊申,收刘湛付廷尉,下诏暴其罪恶,就狱诛之,(刘湛(?-440年),字弘仁,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建立南朝宋的功臣之一。 出身于官宦世家,祖刘耽,父刘柳。少有大志,不尚浮华,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不为文章,不喜谈议。此人的教训在于,管不住嘴和欲望,结党营私,祸乱朝廷,亏待了一肚子学问,死而无怨。)幷诛其子黯、亮、俨及其党刘斌、刘敬文、孔胤秀等八人,徙尚书库部郎何默子等五人于广州,因大赦。是日,敕义康入宿,留止中书省。其夕,分收湛等;青州刺史杜骥勒兵殿内以备非常,遣人宣旨告义康以湛等罪状。义康上表逊位,诏以义康为江州刺史,侍中、大将军如故,出镇豫章。

    初,殷景仁卧疾五年,虽不见上,而密函去来,日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咨之;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左右皆不晓其意。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景仁犹称脚疾,以小床舆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同事不是兄弟、亲信、朋友,而是对手、敌手、监督者,官场上必有此识。)

    初,檀道济荐吴兴沈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刘湛为领军,尝谓之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最近应该考虑调任问题)。”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复以此仰累!”(刘湛在下级面前违规卖弄,碰了一鼻子灰。现代此类官员卖弄权力,讨好部下的不少。)收湛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缚袴而入,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上遣庆之收刘斌,杀之。(谨慎敬业,召之即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