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en 01 被淘汰落选的明道 在新一期《演员请就位》节目中,明道落选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在反选时,没有导演选择留下他,甚至连导师陈凯歌,在终选时也选了陈若轩。 落选后的明道说了一番话,打动不少观众的心。 他说,这是我今年的第一场戏,并且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试过戏。 前一阵子他跟一位朋友喝酒,对方拉着他的手,跟他说:“明道,我觉得你可能没有办法再演男一号了。” 中年的明道,被人嫌弃,无戏可怕,本身就让人心酸。 那个台湾偶像剧盛行的年代,明道是霸道总裁的鼻祖。 凡是有明道出演的偶像剧,好看必火,无论是《王子变青蛙》里的单均昊,还是《天国的嫁衣》里的程海诺,都是一代人的回忆。 网上有句话,国内霸总剧,明道才算是霸道总裁,其他顶多是部门经理而已。 可想而知,明道在当年有多火。 最直接的表现是,在b站上,逢单均昊出场的画面,无一不是满屏的弹幕。 十几年过去,当年的霸道总裁39岁了,也迎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但明道很坦然地接受“糊了”的设定,没有气馁。 他自己在节目里说了,想打破固有印象,用15年的经历开始一场新的冒险。 39岁的明道,演技没问题,是个潜力股。 但是,他最大的问题,是没让自己从原来的光环里,彻底走出来,错过了时机,于是就糊了。 演了15年戏,仍旧摆脱不了“霸道总裁”的身份。 所以,明道虽然留下了英雄末路的唏嘘,却不让人意外。 正如李少红导演评价的那样, “明道到了这个年龄段,从人品到演技,到你的潜力,你要让人家重新认识你,不是一个偶像,而是明道本人。” 李少红的话,一针见血。 这就是所谓中年人的难处,不怕人生的半坡路,怕的是站着等死。 02 成功转型的吴京 相信大家对吴京都不陌生。 但很少有人知道,刚出道时,吴京走的并非是硬汉路线。 容貌不错的他,一开始的定位是奶油小生,饰演的角色嫩得出水。 这一点,吴京跟明道类似,甚至明道的起点比他要高,因为相比于明道的男主戏份,吴京常年演的是绿叶角色。 所以,早些年,吴京并不出彩。 为了突破瓶颈,他尝试过多次转型,事业始终不咸不淡,没有多少观众缘。 直到2007年,33岁的吴京突然发现,再这么耗下去,自己迟早得糊掉。 当时的大陆,韩风开始流行,吴京问自己,为什么在中国,就没有像史泰龙、施瓦辛格这样的银幕硬汉? 他想在银幕前打造一个中国的硬汉形象,也想为观众创造一个来自东方的热血男儿。 于是,他决定自己导演拍电影,选择了军旅题材,开拍《战狼1》,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电影时代, 当热,他也成功了,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战狼2》上映,4小时票房破亿,28小时突破3亿大关,6天票房超13亿,首周末登顶全球票房第一! 投资参演的《流浪地球》,拿下了46亿的票房,创下票房奇迹。 就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吴京的累计票房达到了150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第一人。 45岁的吴京,不仅没有明道身上的危机感,反而成功转型,坐拥150亿票房,成了人生赢家。 吴京的成功,或许有一点运气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他愿意走出舒适圈,对自己狠一点。 这就是吴京跟明道最大的区别。 他很早转型,有拼劲,对自己够狠。 因为拍各种武打动作片,吴京身上的伤太多,腓骨骨裂、鼻子断了三次,内踝骨折、外踝骨折、跟骨错位、眉毛缝了五针、手筋被挑断一根。 就像吴京自己说的, “不经历过生死,怎么去演绎生死?真听、真看、真感觉,而并不是装、拿、捏,观众隔着大银幕,是会看到你的诚意的。” 这个世界上,幸运的人有,惜命的人也有,唯独肯拼命的人太少。 人到中年的吴京,够拼命,肯撕标签,所以他成功了。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人到中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心也到中年,不肯拼了。 03 人到中年, 最怕站着等死 人到中年,走下坡路是难免的。 但只要你肯拼,即便到了40岁,也就相当于新的20岁。 心理学家萨提亚把人的一生总结成“三次诞生”, 第一次诞生是受精卵的出现,第二次诞生是我们作为婴儿的出生,而第三次诞生则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而人到中年,看成是人“第三次诞生”的机遇, 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中;那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我想要属于某个群体,我想要被别人需要。” 这是电影《实习生》里,老头本的经典台词。 主人公本,是一个70岁的年轻人,在一家老式印刷厂工作了40年,然后退休。 退休后,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却觉得生活总缺了点什么,于是,以高龄实习生的身份,重回职场。 戏剧性的是,本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当实习生, 对社交网络一无所知的他,向年轻人学习如何注册Facebook,工作上从头来过; 但经验丰富的他,又成了公司的感情导师,帮助男孩追到心意的女孩, ![]() 这样极具反差的画面,出现在70岁的本身上,显得他更像是个年轻人。 于是,有了年轻的心态打底,本活出了一个新的开始,成功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职场中立足。 从某种意义上讲,70岁的本,比年轻人更具生命力。 所以,他七十岁开始的世界,跟年轻人二十岁开始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实,无论你多大,如果心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作家王耳朵说:“余生很长,你的高潮,应该永远在下一公里。” 无论你是四十岁,还是七十岁,人生的高潮点永远在。 人,最怕站着等死。 ![]() 宫崎骏说过一段有意思的话, “当一个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经成了一头猪。过了30岁,人生就不再是纵马奔驰,而是负重登山。” 所以,对中年的敬畏,最直接的表现是大闹一场,证明自己活过。 中年人,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站在原地,等一条捷径,患得患失,最后等着等着就死了。 很多时候,对某些人抱着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态度,明明没资格懒散,却比谁都懒。 人生半坡并不吓人,可怕的是你又懒又丧。 04 40岁前做加法 40岁后做减法 很多人把四十岁当作分界线,来区分年轻人与中年人。 到了四十岁,问题接踵而至,于是,就有了专门指代的词,叫做中年危机。 都说四十不惑,我曾经在一篇张学友的采访报道里,看过他对四十岁这道坎的看法, 张学友说, “我想那个不惑也是从惑来的吧,因为你知道自己惑,你才会不惑,它毕竟是有一个你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觉得40到50这个阶段,其实是巩固我对事情看法的一个时间,就是我刚才讲的,面对好跟不好的一些态度,都是在这10年里面去巩固的。” 准确地说,中年是个巩固的过程。 徐峥在《脱口秀大会》上也说过, “大家说到中年危机,都会谈虎色变,好像中年才有危机一样,其实大家不必焦虑,因为人生充满了危机,每个阶段都有。” 人生大大小小的坎,不计其数,这么算起来,中年危机只是个大坎。 ![]() 即便是四十岁时,确实藏着不少危机。 但大多数人是被中年危机这个词给吓到了,进而烦躁不安,不知所处。 我想说的是,与焦虑共存,算不上十足的坏事。 焦虑的出现,往往是与认知程度成正比。 掌控好这份焦灼感,也就意味着摆正了位置,重新认知自己, 很多时候,解决中年危局,最好就是迈开腿,只要迈过去,总有让你从头来过的起点。 ![]() 有人说,勤奋的人运气不会太差,于是,直到五六十岁都过得很拼。 但这个定律有误区,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可行的;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却未必。 不是说不可以拼,而是不要盲目地拼。 真正到了中年,面临的困境不是秃顶和肚腩,而是360°全方位的力不从心。 因此,你需要做的是减法。 该保留什么,该舍弃什么,是个取舍的过程。 如果一味害怕失去月亮,最后连太阳都会丢了。 40岁以前做加法,40岁以后做减法,是中年人最理想的状态。 05 中年阶段是和解的过程 以前,我很爱看《锵锵三人行》, 有一期的主题很有意思,叫做《生不如死的朋友》。 马家辉说了一句话,在我40岁左右的朋友里,有一半生不如死。 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40岁的老男人,在节目里侃的一段特别耐人寻味的对话, 马家辉:像我也是40多的年龄层,你说你朋友开始有死掉,那么我当然也有很多。然后另外还有一半是生不如死。因为过了40,基本上整个虽然你说生老病死可以同时在进行,在发生,可是毕竟我们生理时钟是有变化的。 梁文道:40岁后,人要做好规划,视野已经缩窄。 马家辉:就怕中年危机,你一直无法过渡,无法解决,一直拖,像我一样,中年危机都变成老年危机了,这才可怕。而且你中年危机是不断出现的。 窦文涛:现在是越来越知道,你该干什么,你想干什么,你喜欢去干什么。然后呢,你也有这个能力,基本上能够控制着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很大的幸福。 正如这三个老男人说的,四十岁之后,是与生老病死同行的,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解。 人到中年,或许担子会更重,但是,关键是认清一个方向走,放下对自己的执念和要求, ![]() 崩溃会有的,但是,疲惫和麻木并不是中年的底色。 崩溃也不是中年人迈不过去的槛,它恰恰印证了中年人最真实的必经之路。 毕竟,人这种生物,总是一边崩溃,一边翻盘,一边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