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咸鱼怀梦 文化传变溯源 · 下 ----文化寻根系列 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帝制王朝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五本书”。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五本书”为中华文化奠基了什么。 《尚书》 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周易》 《周易》的作者是文王和周公,以及周朝的著名太卜、史官、天官。他们是《周易》成书的幕后工作人员。 切不可把《周易》当做算命占卜的封建糟粕。《周易》中的阴阳律,和以诸侯、君子为立足点的分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根本。 与其用偏见的、无知的角度理解周易,把它归为“神鬼”之术,不如把周易当做是“帝王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删减。《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其实就是周代的民谣。或者,流行音乐。 中国古代的乐曲,分为有歌词和没有歌词的。没歌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经典乐器演奏的。 有歌词的,就是《诗三百》,也包括“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只不过到了后世,这些文字留下了,而谱曲没有了。可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字的音韵,押韵中,从文字表达的感情中,重新谱曲。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可以唱的。 现代人,教材,老师,官方对于诗经的意义的解读多数都是文学上的。 然而,诗经的真正意义,孔子一语道破:不学诗,无以言。
《正义》注疏:以古者会同,皆赋诗见意,若不学之,何以为言也。 于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人,尤其是诸侯国之间,出使,会面,盟会都是引用“诗”中的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古人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要说一个“引言”,一个对方也熟悉的“典故”,来进行讨论。 诗经是古代的各国之间的故事的精炼汇总,不仅是有“典故”有“案例”的,而且,还经过加工处理,赋予文学手法,广为流传。 那么,提及一个事件,大家就自然的知道他想要表达的故事。我们在《春秋》中,随处可见古人历史事件中,经常“赋诗”。 古代的君子,士族,才是可以“读书”的人,是唯一读书的人。那么,这些掌权者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外交辞令,显然不能太大白话。 于是,在通用教材中的《诗》中进行选取和对话,是非常合理和容易理解的。 比如,现代人,提及“苏东坡”,我们都知道是“肘子”。 提及“屈原”,第一反应就是粽子。这就是“典故”的共鸣作用。 假设一个场景,在古代,如果需要战争动员,会怎么说? 会说:大家一起冲呀吗? 不会。他们会在军队中唱歌,歌词来源:
这个跟现代社会,人人参与过的军训很相似。军队动员,鼓舞士气,就是高声大唱《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求爱”,显然就会唱情歌,歌词来源诗经·周南《关雎》。 这个跟现代人求爱,对唱情歌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在ktv中选唱《康定情歌》或者《小酒窝 》。 于是,周代的诗,绝对不止三百首,包罗万象,就成为了古代人民的“话语体系”。 这种话语体系,来源于民间,可是,在官方系统,成为“惯例”。 官方的话语体系,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周礼》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如果没有周公制定的礼记中的“婚礼”部分,中国古人是没有“固定”的婚礼流程的。
当初,周礼建立后,因为记录等原因,因为流传过程的遗失,最完整的,反而是在鲁国。 《周礼》不仅是官方的、正统的制度,更是民间的“官方的正统的”行为准则。 《春秋》 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的历史记录是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的。 我们现在熟悉的历史记录都是: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人物如何,动机、结果,以及影响如何。 可是,《春秋》的历史记录仅仅是,什么时间(按照鲁国纪年),发生什么事情。然后结束。 这是为什么?因为,《春秋》属于“事实记录”。没有任何感情和推测。事件本身和事件的经过、动机、影响,都是人为的。人为添加的这部分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是不能写入历史的。所以很多人读春秋史,根本读不懂。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对比来说,《春秋》的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却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共计729字,来详解郑伯和他的弟弟共叔段的纷争。在叙述这段往事的过程中,《左传》就掺杂了很多自己的评注。这些评注,影响着后人。这种影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话语霸权”。 只有少部分的人,才可以脱离这种“先贤评注”的影响。共叔段和郑庄公到底谁对谁错,不是由后人评价决定的,更不是“左丘明的评注”能左右的。但是,只有一个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共叔段被郑庄公打败了”。 那么,总结下,五经在干啥:
那么,这五部经典的文字版,全部都是周代的。 纵使文字有变迁,语音有改变,但是后世,从汉代以后,一直到大清朝,全部都是以五经为核心。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在这《五经》里。 中华文化的博大,就是在这里面进行延伸,演绎,扩大和变化。 五经的原文,不论汉字如何变迁,通过考古,随着各种甲骨文、帛书、竹简的出土,我们都可以一一还原。 于是,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在“汉字”上,基本没有什么直接的阻碍。 但是,对《五经》的读音,就存在重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上周讨论的重点。 连唐诗的读音都发生变化,唐诗不再押韵,那么, 我们如何去歌唱《诗经》? 我们如何朗读《尚书》? 我们又该如何在“文字-易象-图像-音象”四位一体的汉字中,领悟先祖遗留下来的智慧? 古代的字典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说文的成书时期是,东汉; 尔雅的成书不超过,战国。 所以,古代的字典,词典,语音典范,都是周朝之后的产物。 古代的字义,字音,全部都可能是“遗失”,不太可能。 大部分发生改变,是一定的。 少部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是一定的。 可是,当一部经典,一部书记,被封为“正统”的时候。后世就开始围绕正统进行解释了。 可是,问题就在于,这个奉为正统的东西,不一定正统啊。 对比假设:周朝的经典教育在口口相传中,出现了人为的改变,然后,到了汉代,形成书籍,固化下来。 而我国的经典教育的背后,文字和语音,在另一个地区,发扬光大,但是没有形成官方书籍,可是依旧存在。 如果,后世的出土文物,可以陆续的解决古代经典典籍的“真实面貌”,是不二法门的话。 那么,古代汉字的读音问题,似乎就成了一个永恒之谜。尤其是当汉字一再的简化,语调已经统一的时候。 可是,幸好,我们发现,汉字的古音,还“活着”。 就如同我们欣喜的发现,唐诗的音调还可以从粤语中得到还原。 周代的典籍,最好就配合周家的“语音”或“方言”。我想,这才是最完美的答案。 于是,开篇我们提及的一个线索,就是语音学,不在北方,不在“发源地”,不在帝都,而在那些荒蛮的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就如同桃花源一般,与世隔绝,代代方言传承。 对,这个地方,就是从西周的老祖宗那里,直接“迁徙”过去,得到保留和发扬的吴国地区。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潮州”。 在正统的官方的语音完全扭曲古代的《五经》的时候,假设,这个潮州方言,据说有12-15个音调的地方方言,或者家族方言,可以为我们完美的匹配古代经典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那么,我们该以哪个为正统? 举几个例子,我们才好理解,正统的真实含义。 唐诗怎么才押韵 我们开篇的时候提及了,如果用普通话或者地方方言,对唐诗进行朗读,就会丧失一些宝贵的东西。而这些宝贵的东西,就是唐诗的精华之一:韵律。 但是,作为广泛正统,立法正统。我们不得不用普通话朗读。 可是,我们明明知道,唐诗一定是押韵的,唐诗的语音一定不是现在的普通话。 同时,我们还知道,如果用粤语进行唐诗朗读,就朗朗上口,完美的解决了韵律问题。可是,粤语是方言,不是正统。 那么,如何选择? 继续蹩脚的朗读唐诗? 还是重新学习粤语? 中医 后世的中医,全部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为经典,是所有中医的命门。可是,您会发现,各朝各代,有一些明医,他们的想法,显然与“经典”不同。然后各自的著书立言,传承百年。到了现代,学习中医的基本上是西医的底子。 但是,广泛的教育,就是中西结合。 可是,传统的中医,就是四大经典。 那么,如何选择? 周易 周易这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曾经是失传过的。因为易学的教育和传承,在汉代,非常讲究师徒传承,并不是人人都能学习。比如,所有易学家都希望看到孔子拿到的那本周易,也就是传授给子夏的那本,俗称“子夏易传”。可惜,这本书遗失了。 但是,周易是周代的皇室典籍。那么,古代那么多诸侯帝王,在下葬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用书进行陪葬。 在后代,我们学习的周易的版本,多数都是宋朝理学后的《周易》,比如朱熹和王弼两人的版本。朱熹是非常推崇《周易》卜卦的。 如果,有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周易,我们又该当如何? 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人进入“易学”,拿到的,学习的,研究的,就是宋朝以后的。 真实的情况是,易学的根源,就是周代形成的。甚至在周代以前还有更早的起源。 那么,我们是学习源头,还是学习“大主流”。 源头的周易,可能是竹简,可能是帛书。而且晦涩难懂。但是,他们是真实的。 通行的周易,就是简体字,很多注释,花样百出,“名家”辈出。但是,他们已经面目全非。 京剧 京剧,就是全国戏曲的交融,融合,改变,然后官方正统固化的最好典型。
于是我们发现,京剧根本不是京话,而是南方口音,同时大量的融合了湖北话。那么,从这个角度,武汉的京剧戏迷多,就是正常的。 京剧从一个地方,因为“官方”或者“帝王”的喜好,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因为艺人的艺术修养和重新创作,融合了其他派别的部分曲目曲调,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那么,学习京剧的人,一定要熟悉徽剧、汉调,还要接受部分其他剧目的腔调,才可以真领悟京剧的内涵。 于是,我们从熟知的唐诗,公知的京剧,到变态的中医和神秘的周易,都发现了下列的重大问题:
书籍,汉字,语调,剧目,思想,都是在不断的传承的。也在传承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发扬光大。也可能是污蔑扭曲。 因为有了普及和流行,有了官方的认可,或者民间地方的规模化,就一定有“正统”。 但是,正统的不一定真实。真实的可不都是“正统”。 我们国家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和人口的迁移,朝代和皇族的变迁,都会导致上述两个难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但是,很多人心理已经有了答案: 想要学习唐诗,欣赏诗韵,肯定要学习粤语啊。不一定精通,起码要尝试下“押韵”的唐诗啊。 想要接受中医的治疗,肯定要寻找正统的中医啊。那些变化的变迁的医学,或者后世的感悟,都是属于各家小派。跟正统的“四大经典”比起来,当然“权威”不足啊。 伤寒论 用《伤寒论》举例,我们学习的都是官方编撰的。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长沙太守张仲景的后人,因为避难,前往到了桂林。于是有了《桂林本伤寒论》。那么,你是选择学习遗落在长沙的版本,还是迁徙到桂林的版本,还是正统印刷的版本? 同时,因为仲景先师是汉代的人,同时出生在南阳,著书在长沙。那么,汉代的语句文法,汉代的人的逻辑,长沙、南阳的方言,就都会影响《伤寒论》的成书。 又因为仲景先师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那么,后人除了学习他的《伤寒杂病论》外,也要在上述的5本书上下功夫。 最后,因为《汤液经法》为殷商时期的伊尹创作的汤液法则,仲景的经方大部分都是用这个作为基础。那么,殷商时期的用药,伊尹的思想,也是要进行考证的。 想要学习和欣赏京剧,或者真正喜欢京剧的,可能需要到京剧的发源地浸染一下。因为,剧种本身就是地方的。只是他们被人为的提升到了“国剧”的境地。 想要学习真正的古代经典,比如上述列举的五经。那么,一定要学习甲骨文,起码是小篆。一定要熟悉周代的周家的语调。一定要熟悉周代至汉代的哲学思想。 那么,我们突然发现,可能自己不学习,但是,如果需要,一定要找“真正”正统和真实研究的人。 可能,盲目崇古,不见得是好事。永远停留在过去,也违背了殷商时期就流传的永恒真理:“苟日新,日日新”。 但是,没有过去,哪里有将来? 精髓文化的智慧,才可以传承万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