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的“起跑线焦虑”

 禹杰 2019-10-19

2019-10-19 07:00 来源:少年商学院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近日,北京某教育机构组织6-10岁儿童进行的“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在网上引发热议。

说是运用量子波动的力量,让孩子在5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的书,并且能复述出来。

培训机构宣称,学会量子波动速‍读后,蒙着眼睛也能和书本发生感应。

(戴上眼罩读书的小朋友)

面对质疑,培训机构老师解释,量子波动速读的原理是,量子会跟量子产生纠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波粒二象性,通过你的眼睛作用于大脑,眼动脑动。

(解释这个骗局原理时,笑场的培训老师)

其实,在“量子波动速读”之前,还有很多类似的骗局,比如“全脑开发”“超感学习力”等蒙眼识字训练。

国外也不乏类似的骗局,比如“量子波动速读法”,就是由日本人飞谷由美子发明。

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地都曾流行。

为这些听起来就天方夜谭的课程纷纷掏钱的背后,也显示了当代家长的“起跑线焦虑”。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背后,

掩盖不住家长对教育焦虑的本质

类似这种所谓的速读培训班每年都有。各种培训骗局大行其道,而且动辄都要收取几万元的培训费,为何还有那么多家长心甘情愿掏腰包?

因为触动了中国家长的终极焦虑:孩子的教育。

2018年,智课教育和新浪教育联合推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68%的家长高度焦虑教育问题,只有6%的家长相对不焦虑。

家长最焦虑的年龄段集中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其中,焦虑排名第一的是成绩焦虑。

更有数据表明,近七成家长支持课外培训,中国上课外辅导的学生达1.37亿人次,总参与率为47.2%。

繁重的学业压力也让孩子们焦虑。

今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8成青少年睡眠不达标,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我们为什么焦虑?

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牛娃、鸡娃让家长倍感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教育焦虑也是正常现象,毕竟每个父母都想培养出一个天才少年。

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哪怕是知道孩子是在偷看作弊,还是选择相信,最起码家长的焦虑可能在被骗中暂时得到了满足。

但教育没有万能药。

想靠着“量子波动速读”、“全脑开发”、“超感学习力”等骗局培训班,一步登天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收割“智商税”。

很赞同一位家长的看法:

焦虑完全没必要。

一,父母的修养认知强了,孩子差不到哪儿去。家长会给孩子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 会跟孩子一起玩创造力和专注力的小游戏,他们会教孩子认知拒绝,感恩,礼貌,会让孩子经受挫折,尴尬和美好。而差一点的父母只管“吃饱喝足有得玩”,捏出来的塑形不一样。

二,孩子的眼界比其他重要得多。他看过大海沙漠,领略过草原古堡,见过各种人群,骑过马钓过鱼,比幼儿园里那些知识有用得多。

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有耐心陪他一起经历所有事物,偏门的,大众的,总有一个属于孩子的领地,找准它确实并不容易,但一定会有。找到那个点,你家就赢了。

至于起步阶段的焦虑,丝毫无用。

超前教育的危害

等孩子上二年级才真正爆发

“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打的就是焦虑牌。

这种培训班通过制造焦虑,制造需求,刺激父母,于是家长们争相去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去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报班成为攀比,孩子上学年龄越来越早,课外补习班越来越多。

已经成了现代版的揠苗助长。

今天,在名校、学区房和小升初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焦虑氛围下,不少幼儿园,从中班甚至小班就开始教孩子算数识字了,大班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幼升小衔接班”遍地都是。

美国同样盛行“超前教育”现象。

踏进任何一间美国的幼儿园,你都可能被教育者所称的丰富的环境和资源所轰炸。每个墙上都贴着琳琅满目的字母表、条形图、单词墙、教学海报、班规、日历、日程表和各种鸡汤文。可是,这些东西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合适吗?

一项名为《幼儿园是新意义上的一年级?》(“Is Kindergarten the New First Grade?”)的研究对比了全美范围从1998到2010年间幼儿园教师的态度,发现:希望孩子在一年内认识更多字及学会快速阅读的老师比例,从30%上升到了80%。

这种超前学习,真的有益吗?

有人对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公立学前班(类似于中国幼儿园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们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

结果显示,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出了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同龄人更强的阅读和学习技能,但是当他们进入一年级之后,他们对于上学的态度却会恶化。

而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在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的测试上表现得更加糟糕。调查人员告诉《纽约》杂志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课业之中,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果说把人生比作是一场赛道,那人生不是一场短跑,也不是一次长跑,更像是由无数次长跑组成的超常距离接力跑。

与其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而过早给孩子灌输并不属于他年龄段的知识,不如想想如何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能支持孩子一直跑下去。

说回给孩子的超前教育这件事。

其中讨论度最高的兴趣班,你问10个家长要不要报,相信9个都会回答“要”。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一个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兴趣班不是不能报,但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报班之前先解决几个问题:

1、孩子参加的兴趣班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喜欢的?

2、孩子太小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兴趣,在家长引导后,孩子能不能接受?

3、家庭的收入能否支持兴趣班的花费?

4、兴趣班花费的时间在孩子学习以外的时间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先想明白这几点,再去考虑兴趣班和培训班是不是适合孩子。当然还要强调一点,这里的超前教育不包括那些换汤不换药的骗局培训班。

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

使家长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只要你有钱,没有不能学的。

有人说:“孩子反正有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东西,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

还真不对。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可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钢琴、少儿编程……不都应该学吗?

可你想过没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

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在斯坦福本科新生部担任主任长达十年的朱莉,提出了她的答案:

1、让他们拥有更自由的时间。

2、传授他们基本生活技能。

3、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4、帮他们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

5、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6、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7、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顶尖名校。

8、倾听他们的心声。

“童年越来越好似一场成就比赛,”朱莉说,“我们总是担心,要是没有我们,孩子们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成功。”

可是,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人类的观测并不能决定粒子在哪里,你的教养也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未来。

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不确定的未来,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之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