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个礼拜,朋友Sam邀请我去他家作客,他家有个很大的书房,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各种类型的书都有,我不禁暗暗赞叹。 我说:“你女儿真幸福,从小就与这么多书相伴,将来肯定是个很优秀的孩子。” 他叹了口气,说:“我女儿书倒是没少看,可不知为啥语文成绩没啥提升,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干巴巴的。” 我问道:“那她看完一本书后,你们有没有教她做读书笔记?” 他望着我,疑惑地摇了摇头。 果然,我一听,便知道他女儿犯了很多人读书时常犯的毛病。 为什么有的人读完书后,没过多久就忘了,像没读一样,而有的人却仿佛过目不忘,在日常的谈话和写作中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这其中的差距就在于:有没有做读书笔记! 02读书笔记是指整理出来的书中的核心观点,以及自己读完书后的心得体会。有些人认为自己记忆很好,可以不做读书笔记,可再好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而写下的读书笔记,却能常看常新。 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在读书笔记这方面可一点也不敢怠慢,仍然坚持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把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记录下来,时不时翻出来复习一遍。正因为这样的好习惯,他写下了数本文学佳作,流传至今,为人类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3既然读书笔记如此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如果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对,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没有效果,下面来详细说一说如何做读书笔记。 第一,制作读书档案 我的读书习惯是,每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制作读书档案,这份读书档案贯穿读书的整个过程,记录从读书前到读书后的心路变化。如下图所示,在档案的最开头写下书名、作者和阅读时间。 读书档案的主体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阅读本书的目的、阅读后的收获、阅读后会采取哪些行动,以及3个月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部分是读书的目的。阅读一本书前,你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如果不明确目的,可能一本书读完了,你脑子里还是一片混沌。所以,带着目的去读书,能让阅读更加高效。 第二部分是阅读后的感悟。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你内心的感想和收获,再对照读书目的来看,便能知道读书前的疑问是否都得到了解答。 第三部分是读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我们读书,是为了将书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读完就丢到一边,这样没过多久就会忘记。将读书后的计划写在档案里,以便更好地督促自己实施计划。 第四部分是3个月后会发生哪些变化。读完书一段时间后,我们要再次回顾读书档案,看当初定下来的目标是否按计划实施了,以及未来还要做出哪些改变。 第二,读书时不要中断去做笔记 很多人做读书笔记时,喜欢一边读一边做,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读书的过程不断中断,思路被打断,需要重新进入状态。而且一页书可能会来回翻阅多次,造成阅读的效率十分低下,在信息量爆炸,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我们在读书上也要尽量保持高效,时间就是金钱,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因此,每天的读书时间内,我们最好一口气读完,然后立马整理笔记,将脑海中有印象的书中的观点提炼出来,写在笔记本上,每个观点作者在书中是如何论述的,将要点分别列出来,如下图所示。 整理笔记的过程中,也尽量不要来回翻书,相信你大脑的记忆,这也会促使你在第一遍阅读时能全神贯注。 第三,将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书,读完第一遍,可能一下子很难理清作者的思路,这时你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你快速弄清楚众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做思维导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书中的逻辑脉络,大部分书的逻辑结构从目录就可以体现。 另一种是只做你关注的那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比如读一本英语语法书,你对状语从句这块最不熟悉,那你就只做这一块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