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文 — 1952年生于重庆、土家族人 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中华书画协会会员 群文研究馆员 重庆美协理事 重庆中国画学会理事 tanjiwen.arthub.cn ▼ 《三峡雄姿》 488x244cm 纸本设色 谭继文的平行皴 文 / 刘曦林 中国画如同京剧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如人物画有十八描,山水画有诸多皴,他们是笔法,也是可以学习和重复使用的程式,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独特的节奏和个性风神。 土家族画家谭继文自幼在重庆山乡生活,沉积岩经地壳裂变形成的平行线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遂情有独钟地大胆运用于山水画创作,经五十年锤炼,焉然创“平行皴”独立于山水画坛。 《枫红石头岭》 366x244cm 纸本设色 《佛门仙境梵净山》 366×244cm 纸本设色 “平行皴”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的再现,也是画家对形式美的创造,对个性语言的自觉把握。当他把富有金石味的书法节奏诉诸笔端时,使平行皴笔法的质量得到了升华,当他把平形皴山石与大片淡墨,局部亮色,密瓦屋顶组合在一起时,便生发出动人的意境,使平行皴特有的韵律得到了发挥。 《满山红叶醉三峡》 240×145cm 纸本设色 谭继文是一位有个性,有创造心手的土家族画家,我不清楚历史上的土家族画家有多少,当代是越来越多。才华横溢的黄永玉就是土家族文化人杰出的代表。土家族是个聪慧的民族,既掌握了汉文化,又保持了他们民族文脉和基因里的特质,在艺术中总有些异样的发挥。 当今各民族画家学习中国画者愈来愈多,如果都有些骨子里的特殊文脉或意味渗透于笔墨,那中国画将会如舞坛、乐坛那般是一个更丰富多彩的世界。谭继文的平形皴的意义,当不限于他个人的独立,也许会给我们些文化的思考。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八日晨 《春回大地》 366x244cm 纸本设色 Arthub x 谭继文 ▼ Arthub:谭老师,您好。您的“平行皴”这些线条独具形式感、厚重感、运动感和体积感,灵感来源于沉积岩,同时,您钟情于沉积岩50多年,能聊聊它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吗? 谭继文:在一般人看来,沉积岩就是一块普通的、冰凉的石头。但在我看来他是天地赐给我的最好礼物,最珍贵的宝石。它经历了十几亿年的风霜雪雨,表面呈很多有规律的平行线,既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又像音乐家笔下的五线谱,也像作家文中的排比句,很有形式感、运动感、音乐感,我欲用排山倒海的线条,在蓝天白云下奏出天地间最美的大地乐章。 《楚水鄂山一炷香》 490x244cm 纸本设色 Arthub:对于“皴”,相信谭老师有很多研究,您在这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平行皴”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谭继文:再过二年我就七十岁了,这几十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研究中国山水画传统,发现宋元以前的画家是以创造创新为主,中国的山水画坛出现了荆、关、董、巨、刘、李、马、夏,李成、范宽、米芾、米友仁、倪云林等山水画大师,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不同岩石创造出了“荷叶皴、马牙皴、斧劈皴、披麻皴、云头皴、牛毛皴、乱柴皴、弹窝皴、米点皴、折带皴”等表现山石的皴法。他们又根据生活中观察到各种树的生长规律创造出了“鹿角枝、平出枝、下垂枝”等等。他们又根据树的不同特点创造了“远山松树(平头点)、远山柏树(尖头点)”。因为松树顶平,叫平点头,柏树形上小下大,叫尖头点。还有梅花点、胡椒点、梧桐点、椿叶点等等。他们还创造了云法、水法、十八描、疏密对比、黑白对比、浓淡对比、干湿对比等等。当时我们的中国画传统就掌握在这群创新画家手里,他们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的。 《龙腾东方》 122×244cm 纸本设色 可是,到了宋元以后,山水画坛出现了董其昌、四王等临摹大师,他们自己不创新,还反对别人创新,他们还利用权力排挤、打压有创新思想的画家,致使中国山水画坛近几百年很少有创新成果出现。于是,我选择了继承古人的创新思想。有朋友说:创新谈何容易?你看中国美术史这几百年,大师中都没有几个是创新的?现在流行的是笔墨,要讲功力,笔能扛鼎。还有朋友说:还是临摹好,来的快,一天能画十多幅,你看看全国美展那些评委,你临摹评委的就容易入展、获奖,早点弄个中国美协会员,有地位好混圈子、卖点钱。 但我毅然决然选择了继承古人的创新思想,踏着荆、关、董、巨、刘、李、马、夏的脚印一路前行。 《巴山秋韵》 138x69cm 纸本设色 第二件事就是在方斗山、武陵山发现了沉积岩,表面呈很多平行线。我在几十年反反复复的涂抹中创造了“平行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用自创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创作的作品《武陵山之秋》《山地》《山寨春早》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第一届和第二届美展获一、二、三奖,《风卷红旗过大关》获中国美协举办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三等奖。1997年,我在重庆国画院办个人画展,得到重庆观众、美术界、新闻界一致好评,特别是得到当时分管文化的市委副书记滕久明的高度评价,他说:“土家族画家谭继文的作品有思想、有生活、有风格。” 此外我的三百多件作品也分别发表在《美术》《国画家》《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民族画报》等报刊发表。 《经济日报》编辑雨山先生看了我的画后还专门撰写文章说:“谭继文的平行皴填补了中国画坛从明代以后四百年无人创造皴法课题的空白。”湖北美协主席周韶华评价我的画说:“谭继文的平行皴山水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场,如同作文有了词根。” 《红叶醉千秋》 纸本设色 Arthub:您在研究开创“皴”的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谭继文:在创作平行皴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上的,因身处基层群文系统,没有科研经费,基层有的领导也不懂科研课题的重要性,更不可能在经费上支持。如:外出写生、参观、学习等费用只能靠微薄的工资开支,甚至连上级通知开业务会的费用都不能提供,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读书的费用有时还得向别人借,囊中羞涩,苦不堪言。 二是中国画坛从宋元以后仍然推行的是董其昌和四王的临摹至上,追寻的是笔笔有出处,中国画坛弥漫一股临摹之风,什么高仿、复制铺天盖地而来,创新的笔墨得不到权力者的认可,致使中国画出现千人一面的严重现象。 《石眼观沧桑——太行天河红旗渠》 290x195cm 纸本设色 Arthub:看您的作品很受触动,也能感受到您对土地山水的热爱,您的生长环境带给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谭继文:我的故乡重庆是山城,山城就是在石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背靠歌乐山,脚踏日夜奔流的长江和嘉陵江;我的家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更是一个石头的世界,那山上山下,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到处都镶嵌着石头,我就像石头缝里长出的小草,石头为我遮风挡雨,伴我成长。我曾对朋友讲:我画石头是因为我爱石头,我爱石头诚实的品格,还爱石头顽强的意志,更爱石头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 Arthub:您觉得中国画的魅力有哪些?是什么原因诱使您专攻国画山水的? 谭继文:中国画的魅力有三:第一,中国画属于国学,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人喜欢欣赏的艺术。第二,我画中国画,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山的大气、厚重和山的风骨,能表达我心中对山河的那份激情。第三,学中国画成本低,只要有一支毛笔、一块墨、一张宣纸就可以开始作画。 我选择专攻国画山水的原因也主要是我从小生活在大山里,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坡都很有感情,特别是那里的农民在那嵌满石头的山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场景时常进入我的梦乡。 《巴国盐道》 366x244cm 纸本设色 Arthub:在当代社会中继承和创新,你怎么解读笔墨精神?怎么面对和处理创作中和当代艺术的关系? 谭继文: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所谓笔墨精神讲的是中国画要有意境,不同的笔墨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古人的笔墨表达的是古人的审美观,古人的意境。如文人画家苏东坡被贬黄坡、澹州,他的笔墨所表达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他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就是描绘“乌云盖顶”的黑暗。李煜丢了江山,他和八大山人一样,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的就是他的亡国之痛,眼泪像江河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同样,八大山人画的残山剩水也是表达的是亡国之痛。 所谓当代艺术必须注入当代人的感情,像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尽管曾经也经历过饥饿、苦难,但我们毕竟感受到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中国。所以,我的笔墨必须有当代性,要有当代性必须创新,表现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和朗朗乾坤。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临摹古人笔墨、临摹八大山人笔墨的层面上,中国画就会无病呻吟,词不达意。这就是我要创新的理由。 《山大无柴生怪石》 200x146cm 纸本设色 记得2016年,山东青州办了个艺术博览会,当时参展的来自全国各地书画家的作品,同时主办方也邀请了60位博士的画在那里参展,排场阵势很大,位置最好,但书画作品明显有因缺乏生活而贫血的苍白感,一看就是照抄古人的作品,观众很少到那一块去观看。一天,一位博士生转到我的画前,看了一会问:“先生你这画是创新的吧?”“是啊!”博士生说:“古人创造了那么多的好东西你不用,非要去整个‘平行皴’干吗?”我说:“古人创造的皴法没有表现这种沉积岩的,我创造的皴法是经几十年的探索,适合表现这种沉积岩。中国画也要创新,不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时,从博士生的表情看是受到启发。 主席也说过:“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中国的文人画过去是为官僚士大夫服务的,他们在朝廷为官,难免勾心斗角,互相排挤,不如意的时候躲进山林里写点诗,或画点画,发泄心里的不满。所写的是孤独、荒寒,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我们现在画的中国山水画,要表达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片繁荣景象。我用我创造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来表达大山的脊梁,华夏民族的魂魄,要求画家的笔墨要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这是时代的呼唤! 《巍巍中华山是高昂的头》 732x244cm 纸本设色 其他作品赏析 《山地》 90x90cm 纸本设色 《梦桃源》 488x244cm 纸本设色 《巴山夜雨涨秋池》 240x145cm 纸本设色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