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渐华 2019-10-20

王敦之乱是发生于东晋初期的一场规模较大的叛乱,简单看王敦之乱的过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之乱起,不久之后便攻陷建康。王敦拜丞相后返回武昌,遥控东晋朝政。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司马睿死后,司马绍即位。王敦再次出兵,重返建康后移镇姑孰。永昌三年(公元324年),王敦死,王敦之乱于当年结束。

王敦之乱短短两年的时间,过程其实很简单,但却存在让人很疑惑的地方。最大的两个让人生疑不解之处在于:其一,同为琅琊王氏的王导在王敦还叛乱时,为何能依旧在建康任职,王敦之乱后依旧执掌朝政;其二,王敦第一次起兵攻陷建康后,为何不留在建康,反而选择返回武昌,给了建康密谋反抗的机会?

解答这两个疑惑,其实涉及到东晋时期特殊的门阀斗争,这当然不是无稽之谈。下面从王敦之乱的整个过程,看隐藏在王敦之乱表面之下的东晋门阀斗争:

一、王敦之乱起因:皇权与门阀之间的矛盾

王敦之乱的原因其实被人熟知,司马睿忌惮于王敦的势力,重用刘隗、刁协,想要掣肘王敦。

初,敦……立大功于江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遂引刘隗、刁协等以为心膂。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王敦传》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对于王敦的叛乱的目的,其实最明显的就是他打出的出兵口号“诛刘隗”。因为王敦“立大功于江左”,而刘隗、刁协等人都无功于江左,司马睿拿两人来对付有功的琅琊王氏,王敦“不能平” 有不臣之心,因而在司马皇族与琅琊王氏之间,开始有了嫌隙。

司马睿用刘隗、刁协的原因,和王敦起兵叛乱的原因,便是如此了。司马睿打压王氏的目的明确,王敦试图巩固王氏门阀地位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代表皇权的司马睿,试图使用自己的力量,制衡发展过大的门阀力量琅琊王氏,导致王敦的叛乱。

二、司马睿的目的:想要打破“王与马”局面

东晋的建立是由琅琊王氏的王导出面,联合江东士族共同扶持司马睿建立的。当时“王与马”的局面,正是司马氏皇族与琅琊王氏的合作关系。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当时东晋初期的局势为:司马皇族靠琅琊王氏内外把控局势,依托江左士族,东晋才得以偏居江左。这便是“王与马”的局面,是东晋皇权与门阀士族合作共生的特殊状态。

内部王导是连接司马氏与江东士族的纽带,外部王敦是稳定南方局势的武力威慑,内外皆是“王氏”。

而面对日益强盛的琅琊王氏内外把控朝政,当时司马睿便想要打破“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建康王导的态度变化。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

这便能看得出司马睿对于王导所代表的琅琊王氏态度的变化,由原先的非常依仗,到任用刘隗,疏远王导,这是司马睿有意识地开始改变东晋立朝以来,琅琊王氏能与自己“共天下”的局面。

时刘隗用事,颇疏间王氏,导等甚不平之。《王敦传》 秋七月……以尚书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元帝纪》

对建康执掌中枢的王导的疏离,和在外重用戴渊、刘隗执掌方镇的做法,是司马睿对于琅琊王氏“昭然若揭”的对抗。

如此毫不掩饰地想要限制琅琊王氏的发展,建康内王导被疏远,建康外王敦被防备,再看得开的王敦也坐不住了。处于建康之外的王敦,兴兵而来。

三、江东士族对王敦兴兵的态度

其实“王与马”这种皇权和门阀共生的状态,是各方平衡之后的产物。当初司马睿南来,江东大族不待见司马睿,靠着王导的奔走才让贺循、顾荣等南方士族承认司马睿的地位,东晋也才得以靠江东士族的支持能够建立。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而身处建康的王导,能够在王敦之乱发生时,不被司马睿迫害。虽有周顗等北方南来之人的功劳,但司马睿不杀王导的最大顾及,可能有两点:一是正兴兵而来的王敦,二是东晋赖以立朝的江东士族。

能够让江东士族承认司马睿,当然是王导许给江东士族的利益,这也是江东士族发展的需要。而“王与马”便是皇权与门阀友好共处的体现,也是让江东士族能够放心的局面。

在此局面之下,司马睿想要压制琅琊王氏,便是想要打破王导、王敦来江左之后,一手建立起来的皇权与门阀共生的局面,江东士族当然不会如他所愿。这也并非虚妄猜测,从王敦之乱中,江东士族的选择,便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

提到江东士族,除了顾荣、贺循所代表的江东士族之外,“江左之豪,莫强周、沈”的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便很具代表性。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是东晋前期,江东最为权威的豪门,被称作“江东二豪”。因此,当时周、沈二族的态度,便很能代表当时江东士族的选择。

  • 吴兴沈氏的代表人物沈充,在王敦上表讨伐刘隗时,响应王敦,统帅东吴军事。与同郡的钱凤,同为王敦之乱时的支持势力。
  • 义兴周氏的代表人物周札,在王敦举兵到达建康之后,打开石头城要塞城门,让王敦顺利攻下建康。

虽然周札投降的原因,有的看法是他被“有司弹奏”,才对司马睿一方产生叛逆之心,但也看得出司马睿不注重江东士族出身的周札。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沈充和周札在王敦之乱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江东许多士族门阀的选择,在王敦和司马睿双方的选择中,江东士族选择了王敦。

再看一人,甘卓也属江东士族,代替北士周访担任梁州刺史。在王敦发兵时态度也是摇摆不定,在两方势力之间犹豫不决。而他所在的梁州,是“侨制”在荆、江北方襄阳的重镇,具有威慑荆、江的作用。

当时甘卓决定反王敦时,“武昌大惊,传卓军至,人皆奔散”,可见甘卓当时所在梁州对于王敦的威慑。但是,发出讨伐王敦檄文的甘卓,却在关键时刻又选择了犹豫不前,最后放任王敦去了建康。

甘卓前后犹豫不决的态度,和最后放任王敦兴兵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得出作为江东士族的甘卓,对于王敦兴兵的态度。

从代表江东士族的周札、沈充和甘卓三人,在王敦之乱的选择上,可以窥见当时江东士族中,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对司马氏政权的“不友好”态度。虽然司马氏是当时名义上的江东皇族,但却依旧抵不过当时显赫门阀琅琊王氏的好感

当初周札的哥哥周玘,身为江南豪门义兴周氏代表,拥有“三定江南”之功,却因为不满司马氏政权而意图发动叛乱,事情泄露后郁郁而终。周玘的态度,可以呈现出当时江东士族,对司马氏政权抱着抵触态度。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这也是当初司马睿和王导来到江东之后,有“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的原因。而之后王导和王敦靠自己跟江东士族的结交,让江东士族认可了司马睿,才能得以让东晋立朝。

而能够让江东士族认可司马睿及东晋王朝的原因,当然就是一定的利益,包括保持自身门阀士族的特权等。 “王与马”局面的形成,也是江东士族门阀默认的结果。

以上,可以从王敦之乱前期的过程中,江东士族门阀的态度,是在司马氏皇权想要破坏门阀士族与皇权并立局面的时候,选择支持同为门阀士族的王敦。司马氏不愿意门阀政治局面的产生,而琅琊王氏和江东士族门阀却是非常乐见其成,因而有了王敦不费吹灰之力攻陷建康的经过。

并且,对于王敦起兵之时,王导依然能够在中枢任要职,司马睿不敢杀王导的原因,也可以窥见一斑。除了王敦和琅琊王氏的身份之外,在东晋初期维系司马皇族与江东士族门阀之间关系的王导,关系甚大,司马睿不敢冒江东士族之大不韪。

四、王敦返回武昌的原委探究

在解答完文章开头的第一个疑惑后,对于第二个疑惑中,王敦为在江东士族默许和支持态度下,王敦一路轻松进入建康之后,为什么不坐镇中枢,而是“还屯武昌”?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在我看来,原因依旧可以从门阀之间的争斗去看。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王敦发兵到攻陷建康的过程,是有江东门阀的支持和一定默许态度的。而王敦到达健康之后却选择“还屯武昌”,以及第二次起兵的迅速失败,其实也跟东晋门阀士族的争斗有关。

  • 先看侨姓士族的态度变化:

侨姓士族也就是从北方南来的士族,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都是侨姓士族。身为侨姓士族之一的琅琊王氏,除了要在意江东士族门阀的态度之外,对于同来的其他侨姓士族的态度当然也会重视。

与周顗交好的陈郡谢氏谢鲲,在王敦之乱中跟随王敦攻陷建康,但却在此之后,极力阻拦王敦更进一步称帝;龙亢桓氏桓彝,因为忌惮王敦所以辞官,在司马睿死后,受庾亮的举荐做官;颖川庾氏庾亮,因为其妹为司马绍的皇后,而在王敦之乱中对抗王敦。

至少,在同为侨姓士族的三个门阀士族当中,都是对王敦之乱持反对意见的。并且,包括琅琊王氏自身,也在王敦之乱的前后发生了某种态度转变。虽然不能说王敦之乱全过程,王氏之人都持反对态度,但最后王含兵败逃往王舒处被杀,琅琊王氏的态度转变就可见一二。

值得注意的是,谢鲲在王敦攻陷建康之前,一直留任在王敦军中;桓彜在王敦之乱前,也选择隐居不表态;庾亮在王敦之乱前,便托病辞任,去做了文职中书监,一直到王敦第二次起兵时,才受司马绍诏领兵。

侨姓士族在王敦之乱前后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变化,从默许或不表态,转变为明显地反对,一如琅琊王氏王舒等人的态度转变一样。这除了与身在中枢的侨姓士族,知晓郗鉴、苏峻等流民帅之威外,跟他们所出的门阀身份,肯定脱不了干系!

原本在王敦第一次出兵时的助力,或者不阻拦的势力,在第二次出兵时,开始转而参与阻拦,这一点值得思考这些势力自身的门阀身份。

再看江南士族门阀的态度变化:

要提一个江东士族当中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纪瞻。他在平定王敦之乱中虽然没有重大表现, 但却非常关键。因为正是有了纪瞻的引荐,才让郗鉴能被司马睿迅速接受。而纪瞻的身份同贺循和顾荣一样,是江东士族领袖,他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江东士族对于王敦的态度。

(永昌元年)秋七月,王敦自加兖州刺史郗鉴为安北将军。……兖州刺史郗鉴自邹山退守合肥。《元帝纪》 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杖鉴为外援。《郗鉴传》 时郗鉴据邹山,屡为石勒等所侵逼。瞻以鉴有将相之材,恐朝廷弃而不恤,上疏请征之。《纪瞻传》

从郗鉴的经历看,从邹山退守合肥是在王敦攻陷建康之后,正好是戴渊从合肥转镇京师之后,合肥空缺,郗鉴补上。而在郗鉴退守合肥,到明帝“谋杖鉴为外援”之间这段时间,应当是纪瞻“上疏请征之”的确切时间点。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而从这一点看,纪瞻引荐郗鉴的时间点,是在王敦占据建康之后。司马睿接受纪瞻的建议,在秋七月王敦攻占建康之后,想要征辟郗鉴“领军将军,既至,转尚书”,但郗鉴“以疾不拜”。等到司马绍即位后,才正式对郗鉴进行大量封赐,进而引起王敦的注意,让郗鉴为尚书令,征到建康任职。这时候,已经是王敦转镇姑孰的时间了。

因此,纪瞻在之前并未推荐郗鉴,而在王敦攻陷建康,似有更进一步篡位时,选择向朝廷引荐郗鉴,其中便能窥见纪瞻作为江东士族的某种态度了。

不无大胆地推测,纪瞻作为江东士族领袖,在王敦初次兵发建康之后,对王敦作为应当持默许态度;而当看到王敦过分封赏王氏子弟,甚至想要破坏“王与马”原有平衡状态时,便选择引荐郗鉴等流民帅势力,借由去限制“失控”的王敦。

而之后,王敦在杀掉江东士族义兴周氏周札后,面对江南士族的反抗也越来越多:会稽虞潭在余姚起兵讨伐沈充;义兴人周蹇亦杀王敦任命的太守刘芳;沈充则误入旧将吴儒的家,被吴儒杀死。

可见当时江东士族,已经开始做出跟之前相反的选择,去压制王敦势力。

从王敦之乱始末,浅析东晋门阀斗争格局

五、结语与思考

以上所述,作为江东士族门阀,所图的目的是依仗王敦发动叛乱,震慑司马皇族,让想要重振皇族权威的司马氏放弃自己的打算。

这也是南来的侨姓士族所图之事,因而在王敦第一次兴兵之时,王敦所面对的反抗力量很少。侨姓士族包括王导所代表的琅琊王氏内部,与王敦不同意见的那部分人,都是默认或者不予激烈反抗。

当王敦在建康,肆无忌惮展示自己想要趁机篡权的目的后,包括谢鲲、纪瞻在内的侨姓士族和江东士族,开始强烈的反对和开始谋算压制王敦。

这也是当时王敦到建康之后,不得不返回武昌的可能原因,也是之后王敦第二次起兵面对的阻碍增加许多的缘故。

王敦之乱,可以算是一场恢复东晋门阀政治局面的叛乱,旨在保护东晋之初,北方侨姓士族与江东本土门阀士族之间达成的默契,不被司马皇族破坏。

王敦之后,庾氏门阀崛起,可即便在与王氏门阀的对决当中,也在千方百计限制司马皇族势力的崛起,也是在保证王敦之乱所图之事——门阀掌权、门阀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