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得节制”是你唯一需要的膳食建议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9-10-20

各种相互矛盾的膳食建议都声称来自“科学研究”,究竟哪些才是靠谱的?

“吃得节制”是你唯一需要的膳食建议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饮食建议不时会“跳”到公众面前。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这些营养学研究到底可不可信?      
       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质疑营养学,认为很多所谓的“科学”膳食建议并不靠谱。他们甚至提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闻夏 编译
      
       几个月前的某个早晨,一条关于鸡蛋和心脏病的“头条新闻”差点把营养科医生安妮吓出了心脏病。      
       这倒不是因为她的早餐里正好有鸡蛋,而是因为她预感到自己的朋友们准会又来向她“逼问”真相。要作出科学回答也是挺难的,毕竟关于膳食的建议每周都在变。      
       就拿鸡蛋来说,在某段时间里,它曾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代名词。于是,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不过,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们又被告知,鸡蛋和胆固醇关系密切。      
       可是,就在最近这20多年里,我们关于胆固醇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大反转:一开始,人们认为食物里的胆固醇含量并不会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鸡蛋一直被认为是营养食品;而今年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又出来“唱反调”——鸡蛋里的胆固醇不利于健康。      
       这些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膳食建议,到底可不可信?有科学家甚至认为,诸如多吃蔬菜、避免食用饱和脂肪酸等一揽子膳食建议并不靠谱。那么,生活中的我们真的就能“想吃啥就吃啥”吗?
      
       膳食建议      
      
为何总在自相矛盾
      
       先来看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营养建议。      
       维生素营养补充剂 尽管有大量的观察研究认为,服用不同的维生素补充剂有利于健康,但仍有不少研究表明,这些药丸既不能让你活得长久,甚至在加速你死亡这点上也无甚功效。鱼油补充剂也是如此。大量药物试验研究已经证明鱼油对身体健康无效。不过有更大量的观察研究仍坚称它是有用的,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人们都被建议经常服用鱼油。      
       全谷物食物 传统观念认为,为了增加纤维素,平时应多吃大米、面包等谷物。但一项关于燕麦纤维“β-葡聚糖”的随机试验则表明,它对降血压、降胆固醇仅有微量作用——这点“微量”是否足以预防心脏病还是未知之数。让人无奈的是,为了获得这些“微量”作用,一个成人每天至少得吃三大碗麦片粥——这可实在是有点难以下咽啊!      
       人们认为全谷物、蔬菜、水果有利健康,然而,“没有随机试验能证明,全谷物、水果、蔬菜或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会影响死亡率或心脏病、癌症的病发率。”英国公共卫生部负责人路易斯·利维说,“要充分论证,必须进行一项覆盖大量人口的、试验时间足够长的、且有一定死亡人口数据的试验,这近乎不可能。”      
       脂肪 营养学谈起这个问题时,只能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许多国家的膳食指南指出,少吃饱和脂肪酸,可预防心脏病。不过,没有一项随机试验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英国营养学研究权威、牛津大学教授苏珊·杰布表示,要用试验论证的话,有两个问题:第一,随机试验通常不会持续太久;第二,被试对象不够纯粹,毕竟“人们不会只按照膳食指南建议的那样吃东西”。即便如此,也有一些试验能证明饱和脂肪与胆固醇有一定关联,并在理论上可论证饱和脂肪与心脏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碳水化合物 社会上时不时会掀起一阵低碳水饮食的热潮。一些研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低碳水、高脂肪的饮食达到减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等目的,并且这不会提高胆固醇水平。但这种方法对于具有遗传性高胆固醇症的人是否安全还是未知之数。还应指出的是,在试验中,低碳水化合物并没有比“传统的低脂饮食”更能延长寿命。此外,低碳水化合物也不是减肥或控制糖尿病的唯一方法:通过低脂饮食,人们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新闻里,经常是这周专家建议我们进行低碳饮食,下一周又有另一群专家建议我们不要吃肉、尽可能以素食为主。      
       “无论你想站在何种立场,都可以找到论据支撑。”英国食品工业专家安东尼·华纳在他的书和博客中多次讥讽饮食热潮,“根本不存在等着被科学家们揭示的膳食真相,这一切只是数据的随机组合,人们对饮食自有一套自我主张,别人很难干预”。      
       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数据游戏”      
      
研究结果充满随意
      
       如果你关注营养学,就会发现,总有些“反常”的研究结果会时不时冒出来,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一阵社会“骚动”。      
       但这些研究结果也许并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说明问题。因为当营养专家谈及领域外的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比较极端。      
       如果认真研读这篇与鸡蛋和胆固醇相关的论文,你就会意识到,那些批判者多少有些偏激。“如果你把某个研究结果当作是全部现实,那你可得小心了。”利维表示,应该看看更广范围的说法。      
       要知道,每年都有大量的营养学论文发表,其中大多数研究都受到了政府资助。可即使是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关于吃什么、喝什么,比如土豆、乳制品、咸肉、果汁、酒精甚至是水的研究结果,也常常自相矛盾。这里说的“矛盾”还不是细节上的小差异,而是根本性的不同。以低脂食物和碳水食物为例,不同学者对两者应该怎么吃、吃多少,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生活作息等外在因素也常常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因此,在收集数据后,研究者们会使用统计学上的一些方法来规避掉干扰因子。可问题是:哪些才是可能的干扰因子,哪些又不是?在研究中,没有人知道答案。      
       而且,人为选择干扰因素对研究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奇布·帕特尔就服用维生素E的效果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使用美国营养学的权威大数据库进行调查,在剔除了13项可能干扰因素后,数据结果显示,服用维生素E既不能降低死亡率,也无其他功效,但也不会提升死亡率。      
       帕特尔认为,这足以说明,研究者可以人为分析出他们想要的任何结果——只要在数据分析时加入或删除某种干扰因子就行了。于是,低脂饮食、低碳水饮食、素食主义,还有地中海型饮食,究竟哪种饮食更健康,就变成了一场随心所欲的选择游戏——只要选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同一组大数据可以研究出各种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再从中选择他喜欢的,或者数据表现更好的——这太容易了!      
       出版偏见也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奇、特、异的研究结果更易被发表,从科学期刊的选题到新闻媒体的报道皆是如此,这种风气又会“诱导”研究人员处理数据的倾向。
      
       七彩食物”      
      
对膳食建议保持警惕
      
       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研究方法。营养学研究一般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食物日记记录人们的饮食,并观察这些人的健康情况。虽然操作方便,但研究结果却充满了随意性。因为人们的健康不仅取决于食物,也和其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比如,常常吃垃圾食品的人通常生活习惯也不太健康——他们往往是低收入人群、缺少锻炼,并伴有抽烟等生活陋习。相反,吃得更健康的人通常是中高收入人群,生活克制且自律。那么,到底是食物影响了健康,还是生活习惯影响了健康呢?      
       膳食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通过观察来论证。比如,从数据来看,经常吃蓝莓的人不容易患心脏病,可科学已经证明蓝莓对降低心脏病风险没有任何作用,之所以存在这种数据关联,那是因为,那些吃得起蓝莓的人一般都来自中产家庭,他们生活作息更健康。      
       当然,还是有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随机对照试验。这是一种在药物研究中常常会使用的方法。医生先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试者服用被测试的药物,另一组则服用外形相同、无药性的“仿真药”。这样一来,人们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么“药”。两组对比之后,就可以论证药物是否有效。但这种随机对照试验法却很难在食物研究中使用,毕竟要人长年改变饮食习惯,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啥,也很难做到。      
       美国斯坦福大学数据科学家约翰·约安尼季斯认为,人们必须对各种膳食建议保持警惕和理性。他认为,在大约一百万份已发表的营养学研究论文中,可能只有一百份研究是基于大数据,并采用了高质量的随机试验研究方法的。其他的研究要么采用了观测方法,而且数据范围小、试验设计差,要么是评论,或是对其他研究结果的综合整理。      
       那么仅存的一百份优质研究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当科学家再次对这些优质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核实时发现,遵照这些研究结果的膳食习惯并不能带来寿命的增长。“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可以使你活得更长久的物质。”约安尼季斯说。      
       总而言之,有人说我们应该“吃七彩食物”,有人说我们要一天吃五顿或者七顿甚至九顿。你高兴听谁的就听谁的,因为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
      
       遵从吃的本能”      
      
同时保持饮食自律
      
       营养学也非一无是处。缺少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病、孕妇服用叶酸可避免婴儿神经发育缺陷、减少盐分摄入可降血压……这些知识都得益于营养学家的研究。      
       有趣的是,后两项研究都是基于随机试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营养的效用是真实的,它们的确可以通过随机试验被找到。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营养学家在建议‘吃什么’问题上,似乎不能给出明确的科学答案。”安东尼·华纳说。      
       营养学家需要从其他学科中学习正规的研究方法,以避免写出命题作文式的研究结果。有专家甚至认为,基于观察的营养学研究应先被暂停,因为各种营养建议总是前后矛盾,把公众都搞糊涂了。      
       目前,我们就按照常识来吃东西吧!诸如膳食纤维有助于通便这样的常识,对我们的健康不太会有不良影响。      
       那么,可否完全遵从“本能”来吃东西呢?      
       英国膳食协会发言人杜安·梅勒表示,如果生活中的饮食没有被高卡路里食物塞满,这倒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建议。然而,人们对卡路里的抵抗力几乎为零!“假设我们压根没有膳食建议,那谁来规范食品加工厂呢?”他说,他也想不到比膳食建议更好的规范方法。      
       产科医生及营养学研究批判作家艾米·图特也表示,适度饮食很重要。“膳食建议不靠谱,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敞开吃蛋糕了。”她说,超重会加重血液循环和关节的负担,“不过,如果吃得节制,其实无论吃什么都挺好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去选择某一种饮食,比如因伦理或保护环境而不吃肉,肉食爱好者敞开食用肉和黄油等等。在大口朵颐的同时,也许他的脑袋里也会时不时冒出妈妈的话: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物才比较健康!于是,这可能也会促使他多吃一些非自己所爱的健康食物。      
       即使并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但人类确实在这么做。


那些模棱两可的营养知识


吃鸡蛋会否升高胆固醇?
      
       鸡蛋含有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大多数人而言,非常有利于健康。不过鸡蛋中的胆固醇总让人吃起来心惊胆战。其实,身体中的胆固醇大部分是由自身合成的,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000毫克胆固醇,这相当于5个鸡蛋所含的胆固醇量。而且,当你吃进去的胆固醇越多,身体产生的胆固醇就会越少,以便维持胆固醇的正常水平。      
       研究发现,对于70%的人群来说,每天1到3个鸡蛋不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是,在整体人群中,有30%的人对鸡蛋中的胆固醇较敏感,吃鸡蛋会让他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因此,对一般人群来说,如果每天都吃1到3个鸡蛋,最好两三个月测一次胆固醇;对于鸡蛋“超反应”者或本身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来说,应适当控制鸡蛋或者蛋黄摄入量。
      
       豆类对健康是利还是弊?
      
       对处于绝经期或雌激素水平偏低的女性来说,多吃豆腐、纳豆等豆制品,对身体很有益处。因为,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它可降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相关癌症的危险。另有一些研究还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甚至对男性来说,它还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但有些研究认为,黄豆制品所含的化学物质可能增加女性罹患乳癌、男性出现脑部损害、新生儿出现异常的风险,包括改变胎儿的性发育、引起甲状腺失常等。      
       黄豆对人体健康究竟是利是弊?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人们才逐渐明白,原来异黄酮对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起到的是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不足的时候,异黄酮与人体雌激素结合可以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它又会起到抑制的作用,相当于降低了雌激素的水平。因此,大豆对人体的功效还取决于自身的激素水平。      
       不过,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其实并不高。根据研究,每毫升豆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仅约14微克,喝一杯200毫升的豆浆摄入的大豆异黄酮才不过2.8毫克。
      
       晒太阳能否补维生素D?
      
       已有研究认为,晒太阳是人体自动获取维生素D的主要方式。位于皮肤最外层的表皮层细胞,可产生一种名叫“7-脱氢胆甾醇”的物质,它与阳光中的紫外线光产生反应后形成维生素D前体,肾脏再将这种维生素D前体转为活性物质。      
       不过,只晒太阳并不能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供应。这还与各地的气候、晒太阳的时段、人体的肤色甚至云层的厚度有关。比如,冬季,居住在北纬37°或以上的居民,皮肤几乎无法通过日晒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天的中午,晒几分钟日光浴就够了。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晒太阳来获取充足维生素D的人,如何“补短”呢?答案又是因人而异。甚至有些维生素D缺乏者会有“补不进”的现象,这可能与基因有关,也可能与肥胖有关。一般来说,深海鱼如金枪鱼、三文鱼等是比较理想的维生素D来源。
      
       马铃薯是不是垃圾食品?
      
       长期以来,马铃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令人肥胖的食物——含有大量简单碳水化合物、卡路里非常高,甚至被扣上了垃圾食品的“帽子”。事实上,马铃薯浑身都是宝。与水稻、小麦等主食相比,它低脂肪、低热量,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并含有一般粮食作物所缺少的赖氨酸、色氨酸、胡萝卜素等。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对马铃薯功效的描述,它含有丰富的钾元素可有效地保护心脑血管,预防高血压,经常食用有一定延缓衰老的功效;由于其热量低于谷类粮食,是理想的减肥食物。      
       可马铃薯怎么吃呢?专家建议,以马铃薯作为主食,最好不要放油,放油会加大它的热量,蒸、煮、烤都是理想的烹饪方法。三高人群、中老年人都非常合适以马铃薯为主食。不过,青少年长期以马铃薯作为主食就未必合适,因为青少年身体发育需要更多能量,可将其搭配大米、杂粮等,使营养更为均衡。

文汇报科技文摘2019-1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