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谈说史事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有很多领导应该具备的特质和才能。以成败而论,司马懿无疑在三国中笑到最后的人。他以70多岁的高龄,走到了政治舞台的最高处,并为后来的三国归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承认,确实有过人之处。
正是因为司马懿的功绩,人们往往把他和日本统一战国的德川家康相提并论。两人的共同点是后发制人,随着时代观念的改变,司马懿逐渐地被大众摘到了“孔明的绿叶“的标签,开始关注司马懿为何能笑到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司马懿被大众重新地认识了。
司马懿第一个特质是善于学习,司马懿最善长学习的,是观照:
司马懿一生,都把别人看作是一面镜子映照自己,看看自己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他身上有很多对手或者朋友的影子,但是司马懿却是孑然独立的不二人。
司马懿的高明,是知道自己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
他有杨修满腹经纶的才华,却没有他逼人外露的锋芒;他有曹操扫平天下的志向,却没有他盛气凌人的雄强;他有孔明机敏深远的洞见,却没有他死而后已的”愚忠“。
曹操是司马懿影响最大的老师,司马懿是曹操最好的学生。曹操协天子令诸侯,架空了汉室,为曹丕篡位登记打下了基础;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挟持了魏廷,给司马昭之心,留了后路。
不论是不是因果报应,但司马懿走的确实是曹操的旧路,这一切都是曹操的一言一行,给司马懿做的榜样。司马懿也学以致用,照着曹操架空汉室的样子,曹操的子孙,变成了手无实权的皇帝,他自己成了第二个曹操。
司马懿第二个特质是敏锐
司马懿一生,都知道看准机会, 青年时的司马懿虽然无权,但是出的计策,都是切中要害。曹操进去汉中后,是他和刘晔建议,要顺势进取成都,如果是那样,刘备也不会得到成都的地盘;刘备去世后,是司马懿建议曹丕,发兵五路,进取蜀汉,给蜀汉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诸葛亮初伐中原,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战,是最能显他的领导才能的。他出奇兵,日行千里,一举平定了上庸的孟达。有何蜀军马谡在街亭交锋,这都能显示出司马懿的当机立断,目光敏锐。最后赚曹爽的时候,更是韬光养晦,看准了最对的时机起事,才一举成功。
司马懿第三个特质是隐忍
司马懿隐忍的第一个对象是曹操。曹操曾经聘任过司马懿两次,但司马懿第一次装病、第二次逃亡,他对功名利禄能够忍住。能够审时度势,选择最好的出山时机。曹操曾说司马懿鹰视狼顾,用心深远。在曹操健在时,屡次想杀了司马懿,可都被司马懿化解。
在辅佐曹丕后,司马懿和辅佐曹植的杨修二人明争暗斗,杨修咄咄逼人,而司马懿以隐忍为先,对杨修忍让再三,以柔可强。最终杨修死于自己的聪明手里,司马懿则辅佐曹丕,建立了魏国。
司马懿隐忍的第二个对象是诸葛亮。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诸葛亮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一样,照亮了整个星空。以至于周瑜都觉得自己生错了时代,去世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
面对诸葛亮的用兵如神,司马懿心知肚明,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司马懿也和诸葛亮心心相印,知晓孔明北伐,是为了以攻代守,并非是真正的吞并曹魏。因此采取了坚守不战的对敌策略,但最为三军统帅,临敌不战,是常人所不能忍,但司马懿做到了。
不仅如此,司马懿能忍辱,孔明为了急切一战,派人送去女子衣服赠与司马懿。司马懿却忍了这一奇耻大辱,笑受女衣,最终没和孔明一战。诸葛亮秋风五丈原,胜利者属于司马懿。
论真才实学,司马懿不如孔明;论为人忠正,司马懿也不如孔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给诸葛亮一直当绿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