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古代公主和皇子的称呼,以及殿下的意义

 雅韵美妙 2019-10-20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作为皇室重要成员的公主和皇子都有着不太一样的封号和称呼,他们是不是如同电视剧一样被称呼为“殿下”呢?  当然,从古代的传统制度来说,公主是没有殿下这个称呼的。根据古代历史记载,“殿下”这个特殊的称呼最早出现于汉魏以后的时代,如下面这个叙述: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王羲之《与会稽王笺》)。“

这里的“殿下”指的是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小儿子,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根据当时的习惯,称呼亲王和太子都要用“殿下”两个字。在两汉时期,亲王、太子还没有这个称号,一般大臣会在上表中自接称呼对方为“大王”和“太子”。作为储君的皇太子,从那时候开始被称呼为“殿下”,也是一种礼仪性的称呼。如果要区别,一般而言就要在前面冠以“太子殿下”或者“某王殿下”。如谢庄《太子元服上至尊表》是这样说的:

“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  

作为公主来说,在整个古代历史时期,从来就没有被称呼为“殿下”。在古代东方王国里面,公主的地位与皇子是不一样的,她们可以拥有封邑和享有相应的地位和身份,但是不可能继承皇位。在封建时代,能够被称呼为“殿下”的宫廷女性主要限于皇太后、皇后和王妃(主要是宋代以后)。在大殿面前,皇太后、皇后和王妃被大臣称呼为“殿下”。如宋代的《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至少在唐宋时期,皇后也开始被称呼为“殿下“,这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在那个时期,公主很少或者完全不参与内政事务,有时候因为是皇室的重要成员,皇帝会让她管理后宫的事务。据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就让他的姐姐会稽长公主管理后宫事务,她比较熟悉一些。在节庆的时候,公主会带着自己的亲属拜访皇帝和皇后。因为公主从小生长在深宫,对很多礼仪制度非常熟悉,就连宋真宗的刘皇后也会时常咨询皇帝的妹妹齐国长公主一些重要的制度。一般而言,在宫廷中,公主会被称呼为“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 。

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等级森严的时代,公主是不会被称呼为“殿下“,这个原因可以从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方面了解到一些。古代的公主很少有机会成为和亲的对象,除非是在比较特殊的时代。在通常的情况下,公主是嫁给大臣的子孙为妻子,这与古代西方的王朝联姻是不一样的。西方的公主都是嫁给各个王国的王子或者君主,很少与本国贵族子弟结婚。无论是出嫁前,还是婚后,古代的公主很少参与政治事务,绝大多数都是抚养后代和做着刺绣或者阅读的事情。不过,公主有时候还是会参与社交活动,如去民间观看戏剧演艺。古代的皇子很早就被册封为王,拥有着自己的封地,就离开京城去地方为王,甚至还会被任命为刺史、将军、都督这样重要的职务。尤其在晋代以后,皇帝授予王的职务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还会参与重要事务的决策。作为皇室的重要成员,早期的公主一般是不举行册封仪式,但是会撰写好册书。到了唐代以后,公主出嫁之前,会举行比较重要的册封仪式,礼仪比较繁琐一些,然后会授予册文和印玺。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皇子和公主的封号和称呼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尽管如此,古代的公主还是得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和技艺,不一定她们都会嫁到异国去做王后。毕竟对于公主来说,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管理婚姻和家庭还是有帮助的,当然还可以培养公主和驸马的下一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