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岩峰//守望岁月的人 ——王刚民间民俗收藏

 打虎将 2019-10-20


                2018第21期(总第21期)

       丹噶尔文苑的文友相约,准备用一天时间先去王刚民间民俗收藏馆参观,再到明长城湟源段实地调研勘察。

       8月15日早上八点,在丹噶尔古城西门“拱海门”下集合,几位先到的文友们边等边看着拱海门聊起了它的含义。“拱海门”此名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意为双手相合拱手敬拜,“海”指西海(青海湖),表达人们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恭敬之意。历史上青海有祭祀西海海神西王母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西王母诞辰日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丹噶尔是祭海会盟的始发地和大本营。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祭海会盟。而前往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其实祭海只是形式,目的是通过会盟防止战乱,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自是圣朝崇祀典,愿祈福泽遍苍生”。直到民国,这一惯例也一直沿袭下来。祭拜西海神、会合誓盟前,人们无一例外要出这座西城门,于是取名“拱海门”。

       我驻足瞩目,透过城门洞口凝望着古城的里面,美丽迷人的老街仿佛凝固住了。早晨的丹噶尔古城,就像一位恬静的女子,收藏着一切可以收藏的美妙故事,又遗忘着一切想要遗忘的过往足迹。我不忍心因为我的一声轻嗽,打破街景的美轮美奂,更不想因为我的一声惊叹,扰了它的婀娜多姿,遗了它深藏的底蕴,继而败去欣赏的眼福。

       快九点的时候大家聚齐了,文友冷老师招呼大家一起前往博物馆,我们一行人从院落大门拾级而上,刚上到大院平台冷老师就大声呼喊:“王刚,王刚”。随即从院落的一排西厢房子里跑出一位中等个子国字脸庞的中年男人,热情地和老师们一一握手相互熟悉着,原来他就是王刚老师。接着王刚老师带领我们一行七人鱼贯而入他简朴的收藏馆。说实话在我没有进展馆之前,对他个人的民俗收藏品心里是没有抱太大的期许的,可当进去看到了展出的藏品和王刚老师详细的介绍后,我的内心极其震撼,那一件件的实物一下子就把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当代以来的残缺记忆像电影的胶片剪辑串联了起来,那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展厅里的每一件物件都好像穿越时空在亲切地对着话语,展厅里的每一件藏品也都和我的心灵交流着情感,撞击着我的眼眸鲜活了起来。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西墙面上挂着的六幅书法条幅,其中两边条幅是各书写着七个大字组成了一幅对联。中间四条幅每幅上都有四个独立等距的八寸方圆各异的小楷书墨诗文,共十六个书墨诗文是十六个不同署名者书写的小楷书法。经王刚老师指点,看见上面有湟源长者治平老先生的名讳,一起去的孟老师心里有点激动,给大家介绍称是自己母亲的姥爷,叫杨治平。杨治平老先生祖籍西安,家庭向以靴匠为业。咸丰末年,其祖先随同山陕商人来青海谋生,先在碾伯、镇海堡等地做工。后迁至丹噶尔城,仍以制靴为生,并在东城壕购宅定居,那座四合院至今仍历历在目。杨冶平,字景升,号痴屏,晚号潜园老人,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人。汉族,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民国25年(1936年)。《丹噶尔厅志》是湟源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青史,其编著者就是杨治平老先生。对联上书写着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我熟悉这副对联,记得在电视剧《吉鸿昌》里,将军曾在1931年写过这副对联用以自勉。这幅上联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 《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 君再游兮复何时。” 下联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重题》: “胸中壮气犹须遣, 身外浮荣何足论。”吉鸿昌将军将“浮荣” 改为 “浮云”。 巧改一字, 不仅使 “浮云” 与“明月” 对仗更为工整, 而且使吉鸿昌将军言志抒情的核心更为突出。 《论语·述而》曰: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在吉鸿昌将军看来,什么高官厚禄,什么荣华富贵, 统统都是眼外 “浮云”, 何足而论!

       由于时间关系,再加我不懂文物的鉴赏,也不知道这对联引用之间的关系来历,只知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我只能静静地、默默地守候在作品的身旁,悄无声息的欣赏着…… 突然,王刚老师的妻子对我说“里面请”,里面藏品着实很多,我得记录下这些珍品,于是我轻轻地朝她点点头,微笑着示意她关上门,好挡住保护玻璃框上的反光,敬畏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快步跟上大家,一一过目着展品,聆听着王刚老师的讲解和演示着部分展品的用途,有的箱子被王刚老师打开后,里面装填得满满的,收藏着我们以前家家户户过年张贴的年画和一些湟源名人老字画,那亲切喜庆的画面和浓浓的年味早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一个一尺多长六寸来宽八寸左右高的精致盒子被揭开后,里面呈现给大家的是两个并排一体的八个方格,方格旁四个角共雕刻着两寸高精致的八个柱子,格子里可以盛放糖果、红枣、花生,核桃等,据说是民国时期河湟地区结婚时接娘家人来时用的接桌上摆放的盒子,现在我们见到的接桌,大都是一张桌子上摆两双筷子,两个小蝶里面盛满食物罢了;移步又到一展厅,见中间有一口大缸,几个女文友老师试着要推动一下,结果是那大缸纹丝不动,引来大家一阵欢笑之声,王刚老师和杨永春老师给大家比划演示着说:过去家家几乎都有这样几个大缸,装水、腌菜等,要移动它就必须把缸砌倒一点,用缸底的一个点慢慢左右转动,一点一点挪。几位女文友老师围着缸双手用力摇并邀冷老师也来帮忙,结果缸轻轻晃动了一下,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好像又忆起了小时候母亲在家腌制酸菜时的场景,嗅到了陈醋厂场面晾晒陈醋时飘逸出的醇香,我赶紧抓拍下这一幕;在一个雕刻独特的小石狮前,大家驻足聆听着它的来历:石狮来源于湟源旧寺台(原东科寺遗址),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寺由四世东科尔嘉羊木措建于城东西石峡口,建筑式样纯属藏式。雍正六年罗卜藏丹津反清寺院化为灰烬,石狮是用当地的菜绿石雕刻的,雕刻独具一格,具有藏式风格。它现在孤零零只有一只,像是和我默默交流着历史的过往,蹲守着另一只石狮早日回归?

      在一间展厅的南墙上挂着一幅陈旧的观音菩萨画,两边是各一条幅书法对联,下方是一长条形雕花供桌,上面摆放着敬香点蜡用的一对香筒和一对烛台。一对香筒背面都用黄漆书写着“筷笼”二字,王刚老师解释说,这就是香筒,正因为背面书写上了筷笼二字,才被保存下来的。“筷笼”竟然成了香筒的“护身符”,不然早会被当成封建迷信的一套消灭掉了。一对烛台,一方一圆,讲究天圆地方,古代的钱币就是用外圆内方的形状来呈现,也是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天地的理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表达形式。

       在一土炕上摆放着一个古铜色的火盆桌,我的思绪突然又活跃了起来,记得我在一篇文章《何处安放那乡愁》里这样写到“冬天在屋里的烫炕上放着火盆,火总是旺旺的,上面有瓦罐,里面有茶水翻滚着,孩子们围着火盆在打闹嬉戏,大人们在喧着板唠着家常,饿了就拿几个冰凉的洋芋,放在火盆里烤,不一会儿就满屋子的香气了,我总是淘气地拿着铁筷子在火盆里捣来捣去,偶然会偷着往火盆里丢一两粒青盐,‘叭叭’两声响,孩子们就欢呼跳跃着,外公一脸佯装的怒容,母亲喊着‘小祖宗青盐金贵地不知道吗’伸手欲要打我,我惊恐地往外婆身后躲,外婆忙拦着母亲,没几颗牙的嘴乐的合不拢,笑的很恣肆、很愉快,眼泪从眼角落下,挂在沧桑的脸上,眼神像个孩子。后来我长大了就在想,那是菩萨的眼睛。”眼前的这个火盆似乎有了生命,我在默默的和它对着话,眼睛里早已溢满了泪水……

       参观完室内,我们又参观了院子里摆放的各种砖雕刻花和生活用的各种石器等,这时才详细看清楚了这排西厢房共四间,每间前后都隔开,前大后小,前面的四间鱼贯而通 ,呈现为长廊形状,后面的每间独立开门,最南端后面一间是办公室,王刚老师让我们一行人进去喝点茶,这里面即当办公室又是储藏室 ,里面还放有一张单人床,西墙一张雕花的八仙桌 ,两面各一把太师椅,桌子下面放着一盘用皮条拧成的缰绳和两幅马鞍子,睹物思情,瞬间我的眼前闪现出了小时候我在海西牧区的点点滴滴生活的情境来……

       王刚老师展馆里收藏的物品达到了四千多件,分为生活用品、木质家具、石器、民俗雕刻、河湟农具、黑釉、红色记忆、陶瓷、河湟服饰、刺绣、铜器、铁器、古钱币、证件、旧电器、火锨、合褂、茶窝、门箱、书架炕柜、小石磨、字画、锁具和建筑琉璃瓦罐雕刻等等,琳琅满目,难以一一列举,还有几个古老的排灯,着实让我们惊叹不已。他说他从读初中时期就喜欢旧物古董,历经艰辛,三十多年来,从湟源城乡居民家中搜集购买来的老物件,里面大部分物件早已近乎失传。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敬佩起他坚持梦想的执着,又敬佩他坚定地认为收藏文物能延续岁月,体现河湟地区历史民俗文化的演变,对展示河湟民俗及农耕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据王刚老师介绍,5月29日民俗文化展厅在县局领导的关注及大力支持下免费提供场馆开办了起来,现在每天来他展馆参观的游客大约八百人左右,为了更好地宣传湟源和发展旅游事业,他打算等旅游旺季结束后,专门腾出二间房,制作一些展柜,将毛泽东主席的有关书籍、相片,像章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书籍,画像等归类一下,单独办个红色展厅,再等有资金了打算详细归类各类藏品,并制作印刷藏品简介,让游客们快速系统地了解河湟地区民俗风情。

       还听王刚老师介绍说他的收藏事业起步也是艰难,刚参加工作时工资仅60元左右,为了收藏,几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结婚后,妻子对王刚老师的收藏行为也是有点不理解,有时两口子也为此闹过别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妻子从不理解开始发展到理解,再发展到支持。行走在红尘陌上,时光梦里,回首人生历程中的云烟旧事,青梅过往,一切犹如古玉般温润与清灵,王刚老师的妻子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了他收藏事业的忠实助手,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在喝茶闲聊中,得知王刚老师的妻子姓梁,梁女士也委屈地说道:“自从跟上王刚后,就没有过上一天的舒心日子,他天天捣鼓着这些‘破烂’,见到这些东西,他就两眼放光,这些年来,他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投在收购这些东西上了。如今看着这些吃不成,用不成的‘古董’,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卖了吧,有点舍不得,不卖罢,除精神上富有外,物质上我们几乎成了穷光蛋。现在我们的展览馆,天天免费让游人参观,大家的反响很好,如果能够再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允许让我们也能有点门票收入,补贴一下家用该多好……”。

       听到这里,我不禁心生感慨,是啊,他们有多少次这样的守望,在深夜无眠的日子里,在孤独徘徊的心底里能否泛起过往时光的涟漪,向四处慢慢的波荡开来,早日走出那冬的白雪茫茫,有春的萌芽初放,有夏的茁壮成长,更应有秋的收获,小心珍爱着他们的民间民俗收藏。他们只有一个心愿,愿在寻常的日子里,能让大家在平淡的记忆里,能让大家在流逝的岁月里清晰地串联起丢失的历史记忆碎片。

作者简介:杨岩峰,丹噶尔古城人,生于柴达木盆地,一个喜爱文字,热爱生活,憧憬大自然的老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