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E博世界 2019-10-20

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创作与1926年。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查了1926年的历史背景,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情。1926年3月,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驶入大沽口,掩护奉军进攻天津,炮轰国民军,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美、英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工事等无理要求。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谎称共产党人指挥的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共产党要暴动,借以宣布戒严,派兵逮捕和监视共产党人,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办事处。国内政治斗争加剧,局势动荡不安,西方列强横蛮入侵,人民的生活处入水深火热中。

“三一八”惨案死伤200多人,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当时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执教期间,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于1927年出版。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它首先是以儿童天然的、正常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对人和事的评价尺度的,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它提供了一个关于风俗、琐事和任务的美丑的价值观念。

《朝花夕拾》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面对眼前复杂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往日快乐时光、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也真实地抒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对封建习俗和封建思想文化给予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