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笃且行之,就是功夫

 一视一界 2019-10-20

修心功夫,要在积累。笃且行之,就是功夫

虚灵与气机

国庆前夕,单位举办健康知识培训,其中一项是心肺复苏紧急救援。目的是通过给救援对象实施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推动机体循环,继而带动心肺功能复苏。原理很简单,操作也不复杂。按压、吹气等实操后,看着假人道具黄庭之处的起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活一口“气”,黄庭之气聚则生、散则死。气机按照天理的方向流动,机体修养生发全靠气的循环推动。人活着,犹如旋转的陀螺,要有一定的转速才立得住。虚灵和气机,犹如旋转的陀螺。人心一点灵明好比陀螺的轴心,良知主宰就是定了轴心,气机通畅人就没问题。良知不能当主宰,是轴心未定,就成了气奔放,如何不忙?气机运行过低,则是轴心未稳,就像转速过低的陀螺会倾覆一样,也会出问题。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就是通过机械运动,让气机流转起来,如阴阳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聚而不散有秩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则能生生不息。(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 庄子·知北游》)

心、性、气一也,气是性的外延,性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耄耋之人,气息微弱;婴幼儿,生机勃发,是气机运行的强弱不同。心体是个连通器,黄庭处的气机,就是整个机体气机流行的反映,所以静坐收束时要观黄庭。医生通常会要求刚做过手术的人,通气后才能吃东西。通气,就是让体内气机顺畅起来,实现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天地万物一体,三种解释三个角度,都很好理解。一是至道化生万物,天地万物来自一个出处,本原相同;二是心即理,天地万物都是一个灵明感知,一个心境所照,收发点相同;三是万物构成的很多基本元素相同,彼此相互滋养和谐共生,在一个体系中交互,当然一体。心学的定位,是以己为中心。每个人知觉的核心是心内一点灵明,以此实现个体和宇宙之间的交互。修习就是要打通天理、心、身之间的通道,让心中的天地各安其位,把良知透出去,人无非是一个放大版的良知和存活的道体,小乾坤自然融入天地大道运行之中。

致知格物新解

一直沿用隆庆六年刻版《传习录》,觉得对原文章节相当熟悉了。可在参阅邓艾民先生《传习录注疏》、陈荣捷先生《传习录详注集评》中传习录原文时,还是觉得有些生疏。犹如换了衣服的张三,便不认得了。不同阶段所能吸收的东西是不同的,原来以为懂的其实没真懂,这是修习的梯次,也是个人修习由精到粗的过程。

比如格物致知。初修习时,一提到格物,脑子里就立即出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马上去查找私欲、克除私欲,沿着这条路走完,认为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样理解格物,不但理解小了,而且还容易走偏。把精力聚焦在私欲上,刻意了,会产生将迎意必之心,正如《传习录》160章所述,对私欲“引犬上堂而逐之”,反而就是患了。

心感应天地万物,知感而动产生意,意动产生善恶,良知和意结合判断是非,接着往下要走的是两条线。若是善念,就扩充,立即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把事情落实下去并做到;若是恶念,就遏制,往下走格致诚正之路,同样把事情落实下去并做到。将格物落实到具体事上,一是将想达到的目的达到了,二是一点私心没有,两者都做到了,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向心内求,求的越深根扎的越稳;格物是向外延,横叉旁枝刊落的越彻底,树干越干净树就长的越好。格物的过程就是将心里产生的善意由图纸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致知就是把良知所下达的东西全部落到位,致吾心之良知。在格致诚正功夫中,诚意是承重梁,没有诚意,去做格物的功夫,就会支离破碎,不完备不彻底;仅有诚意不去格物,就沦入虚空事情落不了地;不致知,就是茫茫荡荡冥行妄作,没有真知,离至善的本体就会越来越远。致知是诚意之本,格物是致知之实,物格则知至意诚,待复其本体,就是止于至善。明白了这些,就会对儒家彻上彻下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下手功夫“格物”,有更深更真切的理解和体悟。

日有寸进

学习强国APP有个积分系统,学习了系统就会自动积分。首次注意到组内积分时,我排名17,再次注意到已下滑至22。9月份和一个朋友交流,他的积分竟然比我高了,起点我比他高1000多分,短短4个月功夫,他已经赶超了。警醒之余,自此无论闲忙身在何处,每天坚持按标准完成APP当天所有学习内容,获取上限积分。经过坚持,近七日组内排名连续攀升,由12升至7再到2,终于在坚持28天之后,总积分排名由22晋升至21。一件小事,足以引发深入思考。时断时续要不得,日有寸进,才能实现量变到质量的突破。

为学功夫更是如此。勿忘勿助,日有寸进,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可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一种吃苦能力。目前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理解的太肤浅了。吃苦不是传统意义上受穷的能力,而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为了做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无用的社交、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吃苦的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吃不得苦,沉不下去,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困忘之病等,都会导致功夫中断没有进境,道理说起来都懂,到事上仍然一塌糊涂,把学问做成了一锅夹生饭,要想做熟这锅饭就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所以吃苦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要培养啊。

深耕细作

小时候刨花生,总等不及大人用犁耙将花生棵翻起,就急着用手去拔,看到根须上挂着的花生,很是高 兴。细看发现根须上挂着的花生稀疏寥落,很多花生遗落在泥土中,转而又开始沮丧。想得到更多花生,必须用工具把泥土翻起来,细细翻捡。读书也是一样,快读粗读一本经典,就是用手拔而得到的花生。

之前刘老师曾为大家推荐过学习经典的两种方法:其一是精研经义,像推土机一样慢慢推过去,一句一句弄明白,一点一点了然于心;其二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用于那些读不懂的典籍。无论是否能懂,都要认认真真的看过去读下来,总能解得只言片语。永远看不懂的那些地方,就是真正学识未到之处。两种学习方法非常实用,足以应对所有经典,结合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将会受益无穷。书不在多,在于专精。把《传习录》、《大学》等读上一两遍,经文好像很多都明白了,再看,发现有很多模糊之处,这是没真懂。这时候,对这些模糊之处就要借助工具了,必要时上推土机,慢慢的地毯式地推,推不动的地方就查资料、下苦功,慢慢的,明白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参悟的道理越来越深,进境自然就上去了。这个过程,就像寻宝,虽苦犹乐,乐此不疲,到手的宝物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一句话,一辈子。继续努力!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