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串塔铃声穿越千年而来,随风拂过耳边,只是由此前的零碎沉闷变得更为清脆悦耳。 在新中国70华诞来临之前,慈氏塔经历了一次近200年来的再次大修,因年代久远而遗失的塔铃也得以修复。 塔前右街(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慈氏塔 听风吹过的“叮当声” 是刻进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喜欢躺在慈氏塔底座台阶上,听塔铃,看蓝天上白云游动,到如今,都是美美的回忆。” 市民曾小年是慈氏塔附近的居民,儿时,他常常和小伙伴们来此玩耍,给他留下许多童年乐趣。他说,当年的情景时常萦绕脑海,偶尔提及,当年的小伙伴们亦有着共鸣。 曾小年,43岁,一直居住在慈氏塔附近。记忆中,从路边几级陈旧小台阶走进一条小巷,约十余米便到了塔边。 (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当年的塔同样陈旧,古老的砖石呈灰黑色,部分区域布满青苔,抬头可见杂草零星生于塔上,塔身表面图层早已脱落,只剩片片点点斑驳附著于砖上,部分塔铃失落或被风蚀,不过,倒也彰显其古朴之色。 而这些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留下更多的是童真童趣。 当初,保护文物的概念在他们脑海里尚未成型,但也从未在塔身上磕磕划划,因为,他们常听父母长辈提起塔的历史,心底自然多了一份神圣敬畏。 (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檐角塔铃随风摇摆的‘叮当声’格外动听。”说到这,曾小年眼里满是淡淡温馨。 他说,小伙伴们会躺在底座塔墩上享受这份美妙,并仰望蓝天,看白云流动、飞鸟掠过。 这份欢乐伴他走过童年,工作后,他来得少了,但慈氏塔一直在心里占有重要位置。 “前几年开始频繁掉砖,屋顶都砸穿了。”曾小年说。 日久年深,屹立于洞庭湖畔的慈氏塔风化严重,频频掉砖,周边居民为此担惊受怕,而保护古迹的呼声同样日益增高。 慈氏塔 三年大修 修旧如旧 文物保护与修缮的相关工作迅速展开。在岳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 2014年,对严重影响慈氏塔观瞻和环境风貌的近1000平方米居民住房进行拆除。 2015年6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座前身为木质、始建于唐代、省内现存最早的千年古塔,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后,再次迎来搭架大修,塔刹、塔基、塔身、塔沿及佛龛得以全面修复。 (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争做到‘不改变慈氏塔原有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等,尽快重现千年古塔固有风貌,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昔日辉煌。”当年岳阳市文物处工作人员的言辞,充满激情与向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上半年,慈氏塔主体修缮完成。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攻坚克难,细致研判,确保维修工程万无一失。对受损最为严重的塔顶进行彻底修缮,对风蚀严重的塔檐部分砖块进行更换,草木树根全面拔除,对尚有一定强度和表面完整度的石材表面全面清理,对戗角石、角铁以及塔铃进行补配…… (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与此同时,环境整治工作也稳步展开,主要对包括塔身周边约1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巷道、排水、照明以及历史街区19户老房子进行立面改造等。 2017年6月,慈氏塔修缮工程竣工。 慈氏塔 千年古塔 再现巍巍雄姿 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千余枚唐宋时期钱币,用布条相串,搁置在塔顶第二层相轮方龛中,年代集中在唐宋时期。经专家鉴定,此次所发现的古钱币共20个类别,始于“开元通宝”,止于“治平元宝”,大部分出自宋代早中期,如天禧、天圣、淳化、咸平等。 而塔顶覆钵表面发现的八组铭文,落款为“大宋治平三年”,即1066年,为确定慈氏塔的重建时间提供了新的佐证,比史料记载和原地方文史专家,研究认定该塔建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的观点,提早了176年。 文物部门推断,慈氏塔为省内现存最早的古塔。 三年大修,一朝落成。慈氏塔的修缮工作有曲折,有喜悦,有艰辛,有收获,岳阳文保人最终重现了千年古塔固有风貌,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昔日辉煌。 慈氏塔古今对比(照片由岳阳市档案馆提供) “修缮后的塔更美了,周边环境也变得更好。”置身慈氏塔边,来自游客和市民的赞美声,伴随塔铃摇曳充盈耳间。 古塔新颜,挺拔矗立,夕阳晚照下,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吸引路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拾阶而上,一串“叮铃”声划破寂静,那是塔铃与风相遇的声音,逾越千年走进新中国,走进新时代。 曾小年说,童年已远离,不可能再爬上塔墩去仰望天空,但摇曳的塔铃、流动的白云、掠过的鸟鸣,早已定格在记忆里,重现在生活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