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行书草书手札赏析

 岐黄堂中醫 2019-10-20

1.笔法

米芾用笔善欹侧,欲左先右,加强了跌宕的神采,善用正侧、向背、顿挫、转折等表现沉着痛快的风格。

以米芾的《德忱帖》《元日帖》为例:

米芾行书草书手札赏析

米芾《德忱帖》

《德忱帖》(图1)气息畅通,下笔如飞,没有做作之感,点画精到,实为神品。此帖是他晚年代表作,也是《草书九帖》中的一品。粗略地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品赏,却欹正相生,每个字都随章法而变,用笔狂放,顿挫有秩,气息贯通,节奏感强,颇具魏晋风韵,有篆籀气。单字来看:

寺:“寺”院和在“寺”。前者很挺拔,二、 三横画的接连采用下钩来完成,比较锐利,最后的点连接在竖钩上,吸引眼球;后者“寺”字,笔画厚重,毫无软弱无力之态。

求:“求”门馆和应“求”,除竖钩的方式不同外,变化很小。

舟:吞“舟”和此一“舟”。写法大相径庭,前者细挺,竖钩时锐利,横画也较粗,成为字的重心,重体态;后面字形小,外轮廓几乎为圆形,小撇不在中间,重映带。

米芾行书草书手札赏析

米芾 《元日帖》

《元日帖》(图2)比较雅致,很有意趣。日本中田勇次郎说:“书法仿王羲之草体,超越通常的王字,而更得晋人高致之风度。”曹宝麟亦云:“涟水诸草,以此本最佳,以《中秋》最劣。”可见《元日帖》是米芾草书中的精品。此帖章法似杨凝式《韭花帖》,比较散谈,牵丝连带很少,如“向吾友”“不及”“本不”等,还有以游丝细线相连的,诸如:“怀可”“在前'等。笔意变化丰富外拓、内撅并用,方圆兼备,看似不拘,实则严谨。

2.章法

以《临沂使君帖》为例:

《临沂使君帖》(图3)为行草书,前二行行书,陈述事情,第三行突然转为草书,连墙而下。第四行为写信札人,一格县为格式,但客观上形成多变的章法。后两行:“加何市懒特信临沂使君磨下'转为草5.连绵态肆,沉着痛快。两种书体将信札分作两段,书信格式又将草书的第三行四行区分,打破了平均之势。第三行连绵态肆,行气左下.将前两行断开处连成整体,中间收缩,两端扩张,又第四行呈弧形对应。“如何”'顿首'在历代碑帖中较为常见,已成代表性形式。'芾顿首'更是个人符号之体现。第四行与前一行虽同为连带,章法却不同,“临沂使”细若游丝,似连非断;“使”字比较开张,“君麾'略向右面倾斜,且这三个字最醒目,笔画舒朗,不沉不闷:“下”字断开连带,戛然而止,如珠落玉盘。

米芾行书草书手札赏析

米芾 《临沂使君帖》

3.墨法

墨的干湿浓淡能够影响作品的章法、节奏和虚实等,用墨要把握住“度”,才能发挥水墨交融的最佳境界。米芾在用墨问题上很成功,他的作品墨色丰富,很是精彩,气息连贯,气象宏大,古意盎然,姿态丰富而不做作,用笔老辣,质感强。

《吾友帖》《元日帖》气息吻合,时期可能相近。如“吾友”二字,前段较开张后段“吾”向下缩,“友'字向右下倾,姿态不同,但用笔没多大差别;《元日帖》中的“也”和(吾友帖》中的“也”,用笔神似,结字不同。《吾友帖》整体章法平中出奇,墨色丰富,整体上表现为四周墨重,中间多为枯笔,调节了视觉审美,产生耳目新的效果 ,此帖 与王右军的《十七帖》相比技法更加成熟,行气更加跌宕,字内外空间随笔画的重叠而显得更重中间部分 虽为枯笔,但枯而不燥,水墨交融,精彩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