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运华:从黄土地到金土地

 运华文字馆 2019-10-20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形象描述。它既是粗犷、质朴的劳作之美,也是悲怆、无奈的生存之道。

 在杜堂村,连黄土都是珍稀资源。这个地处大悟、红安、黄陂三地交界的偏僻村子,荒山荒坡占据土地的十分之九以上。杜堂村属丘陵地带,又在群山之麓,千百年来土地都被村民视为命根子。然而贫瘠的土壤,关不住水的砂石,无法给予人们应有的回报,只是在风调雨顺时略有盈余,年成不好时肚子都填不饱。

 如果说,近几十年来农业生产有什么重大事件,那么除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分田到户”,还应算上九十年代后的农民工进城潮。既然山旮旯里挖不出几升像样的粮食,杜堂村的青壮年们倾巢而出,从省府大武汉到北、上、广、深,不少大型建筑工地都出现过他们的影子。

 大概是受“男耕女织”的影响,杜堂村人除非迫不得已,千百年来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如今他们“离土又离乡”,结果就是田地荒了,农具锈了,房子塌了,村子空了,老人孩子的欢笑少了,杜堂村变成了一个空壳——像杜堂村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农村大地有无数,不少村庄都是人去房空,最后演变成整个村庄的集体消亡。

 历史总是在需要改写时发生重大转机。就在农业越来越萧条之际,甚至可以说是乡村文明遭遇危机之时,“美丽乡村”、“振兴乡村”等国家战略应运而生,湖北武汉也积极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黄陂区委区政府积极策划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杜堂村就是搭上这班列车的首批乘员。

 杜堂村的这场改革,涉及到村湾规划、土地流转、池塘清淤、柏油路入户、人文景观建设等各个方面,你完全可以用“大兴土木”、“史无前例”这些词来形容这个工程。从人工修建到自然恢复,从零星田地到规模种植,在“建”和“改”的同时,杜堂村也保留了原始之美,譬如石拱小桥和潺潺流水,桑竹田池和老树古藤,房屋也尽量保持原有风格统一布局。

 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引领和大力支持下,历时三个春秋的轮回之后,杜堂村一改以前的破旧面貌,摇身变为花香遍野、房舍俨然、游人如织的景区。

 是的,这样的神奇绝非杜撰。当你走进景区大门,就会感觉是闯入一片花海,数不清的鲜花笑吟吟地围绕着你。譬如一望无际的郁金香,金黄的,紫色的,洁白的,五彩的,面积既大,色彩又多,排列又齐,看着看着恍若到了远方异域,那里正是郁金香的故乡。又如郁郁葱葱的薰衣草,梦幻般的紫色如云堆积,带你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再如色彩斑斓的紫云英,除了不断拍照的游人,引得蝴蝶栖罢蜜蜂至,演绎一幅和谐的自然美景……漫山遍野和五彩斑斓的鲜花,构成巴黎左岸、梵高印象、彩虹花田三大主题花海。微风拂来,各种鲜花汇集的海洋就随之起浪,赏花的游客无不沉醉其中,这应该就是景区取名“木兰花乡”的初衷吧。

 将“木兰”冠名于“花乡”之前,无疑是紧密联系木兰故里这个厚重载体,追求文化资源、乡土资源、旅游资源的完美结合。在杜堂村,除了浓浓的花卉文化,感受最深的就是乡土文化。这里小桥流水处处皆是,农民身着蓑衣浇水劳作的镜头也不难捕捉。走近村口,一棵数百年的古树立于池塘边,仿佛岁月沧桑的老人在守候满堂儿女。漫步村湾,但见一所所房子青砖白墙,飞檐翘角,木雕窗棂,朱漆大门,无不透露古香古色的味道。经过改建,乡土文化气息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显得更加的浓郁。

 如果你玩够了花海、鸟语林、小火车,你可以暂别田园风情,转而徜徉在步行街上,你会看到两边除了特色农家乐,还设有博物馆、电商超市、书屋、音乐茶座,或者到广场上看一场生龙活虎的民俗表演。这时你肯定希望转换游玩模式,在古老的农耕文明和现代的都市气息玩一把“穿越”。所以,我特别理解作家黄春华来此采风后的感叹:“通过园林、设计和细节,可以观察到木兰花乡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鲜活的都市意识,观察到传统的树干生长出现代的枝叶,并在杜堂村结出了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相依相存、携手共进的硕果。”

 乡村和都市,初看是矛盾体,实则是和谐体。譬如杜堂村,农村变景区,农田变花园,农房变民宿,农民变员工。如果一定要来一个对比,那么以前的杜堂村就是了无生气,很多房屋门前长了半人深的杂草,留守的老人小孩看见外人就算是稀奇事情;现在的杜堂村俨然一座文艺童话小镇,荒废农房已经变成风情十足的民宿,村民们不仅看惯了帅男靓女,还看惯了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挚爱,是深埋于骨髓深处的。就像杜堂村的人们,早先因为生计而四处漂泊,现在农业转型了,农民增收了,农村发展了,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变美了,东南西北的游客都来了,房子土地都入股分红了,杜堂村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曙光,打工的青壮年也都不约而同回家了。他们有技术的做技术活儿,没技术的干杂工,或者自己开店当老板。告别都市并没有让他们恍然所失,反而让他们更亲近自己的土地,只不过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经历了凤凰磐涅,已经从黄土地升值成了金土地了。

 可以肯定的是,像杜堂村这样的现象绝不止一处:仅在武汉黄陂,张家榨和胜天村都可以说是典型例子,并提前实现了户户奔小康的目标;在全省全国,更有大片大片的金土地脱颖而出,成就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硕果与华章!

作者简介:

 邓运华,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作协会员,黄陂区文联副主席,黄陂作协副主席,《黄陂文艺》执行主编,《人文前川》主编。有散文随笔数十万字散见于国内外上百家报纸副刊和杂志,曾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多篇文章获奖或被选编入书。出版长篇小说《疤痕》一部,另在《四川文学》、《湖南文学》、《芳草》等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