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五卷│顺鼓篇第四十六(2)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20

《论衡》第十五卷│顺鼓篇第四十六(2)

【原文之二】

殷太戊桑谷俱生。或曰:“高宗恐骇,侧身行道,思索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义,桑谷消亡,享国长久。”此说者《春秋》所共闻也。水灾与桑谷之变何以异?殷王改政,《春秋》攻社,道相违反,行之何从?周成王之时,天下雷雨,偃禾拔木,为害大矣。成王开金縢之书,求索行事,周公之功,执书以泣,遏雨止风,反禾,大木复起。大雨久湛,其实一也。成王改过,《春秋》攻社,两经二义,行之如何?

《论衡》第十五卷│顺鼓篇第四十六(2)

《论衡》第十五卷│顺鼓篇第四十六(2)

【字词】

1、縢:(téng)封闭;缠束;绳索;绑腿布;古通“幐”,指袋子。金縢之书,周朝时,武王病重,周公作册书,史官用金属封固的匣子里收藏。

【拙解】

殷太戊时桑树穀树同时生长于宫廷之中。有人说:“事发殷高宗之时,殷高宗惊骇,小心奉行天道,思索先王国政,复兴灭亡之国,接继绝世贵族,起用隐居之士,推行奉养老人之道,于是桑树穀树尽皆消失,高宗得以治国长久。”这种说法是读《春秋》者人所共知的。水灾与桑谷变异有何不同?殷王改国政,《春秋》说攻击土地神,二者之道相违反,遵从哪一种呢?周成王时,天降雷雨,禾苗倒伏大树被拔起,灾害巨大。周成王打开金縢之书,求寻以往旧事,见周公之功绩,捧书而泣,竟然遏住雨止住风,禾苗重立起,大树再复原。大雨和长时间的水灾,其实是一回事。周成王改其过错,《春秋》攻击土地神,《尚书》与《春秋》两部经书两种说法,依何而行?

【小议】

《尚书》,于西晋永嘉年间便已全部散失,而后所传皆似伪作。《春秋》,孔子以鲁国史官所记为基础编撰而成。后世所传的《尚书》既然是伪作,其中所记之事则难辨虚实。那么《春秋》又如何?春秋之前,多为甲骨刻文、象形记事,内容既简且晦涩难辨,全凭后人揣测其意,那么便不乏杜撰出来的东西。孔子作《春秋》,收集的人物故事,很多便是源于那些传言、传“书”,虚实自然也是存疑。如此之议,不会被扣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吧?略有惶恐。不过,“两经”中的很多故事倒是挺有趣的,有些内容认真品读还是很有裨益的。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