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0-20

作者:韩洪江

“吃食堂”一事,是我由童年进入少年时期的一件人生大阅历。

记得那是一九五八年麦收后的一天,父亲很晚才回到家。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他喘息未定,就急匆匆地对母亲说,队长召开会议,说是上边有精神,各生产队都要办公共食堂。“什么是食堂?”在一边玩的我,听到父亲的话,忍不住插嘴问。父亲告诉我:“食堂就是一个生产队的人都到一块吃饭,家里不用再做饭了。”听了父亲的话,我非常高兴:家里不用办饭啦!母亲就不要在生产队干完活,回到家还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忙里忙外的办饭,好喂饱我们这四五张小嘴啦。再说,一个队的人到一块吃饭,那么多玩伴凑到一起,肯定很热闹,那是多高兴的事啊!另外,还有:家里不用办饭了,那抱磨棍推磨的苦差事再也不用干了吧!说实话,家里什么活我都能帮着干,但最怵的是推磨。睡得正香,被叫醒,跟着父母亲围着石磨转,那感觉简直是既痛苦又无奈。这回算是脱离推磨这个苦海啦!一个队的人围在一起吃饭,多新鲜啊!但看看父亲,却不似我这么高兴,眼角边显现出一丝忧虑。父亲为啥不高兴?父亲没有说,母亲倒是蛮欢喜的。我也顾不上问,就领着弟弟妹妹到外边找伙伴们玩去了。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这话说过没几天,西邻老太家的一口大房子被很多人粉刷一新,院子里支上了大锅,房子里摆上了许多桌子。看来,真要办食堂了!后来,队长扩音喇叭筒喊:三天后,食堂动火,大家一起到食堂吃饭!

“吃食堂”,在我和很多人的期待中终于到来了!

那一天,真像过盛大的节日。食堂里外,张灯结彩,贴满红红绿绿的彩纸。从各个小家里涌来的大人小孩,人人脸上都挂满笑容。大人们互相打着招呼;和我一样的小孩子,疯了似地到处撒欢。吃饭的时间到了,只听队长一声长哨,接着一声高喝:“开饭了!”大家便按照事先约好的次序,涌进了大房子(饭厅,后来才知道),依次坐好。大人们领来饭菜,基本上还是一家人围在一桌吃饭。饭有馒头、窝头和煎饼,菜有肉有蛋,更多的是炒熟的豆角、青白莱、萝卜、茄子等。这就够好了,反正比家里的饭菜丰盛多了!而且,饭莱没有限制,吃完还可再去拿。真希望能天天这样。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真的天天这样,一直吃到秋后。欢喜的气氛没有了。人们再不像在自己家里那样珍惜粮食了,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亲眼看到有不少人领来山芋,只咬了一两口,就随手丢到垃圾堆里;许多明明还可以吃的饭菜,都倒进了废筐。不少人挑肥拣瘦,好的可口的饭菜,抢着吃,而一些“粗菜”被弃置在一边。饭菜出现了差别。我发现队长、会计、保管员家的孩子不再跟我们一起吃饭了。有一次,我偶然看见队长的儿子吃的是小麦煎饼卷着炒鸡蛋,那可是说留给干重活的人吃的;孩子们吃杂粮煎饼和辣椒炒豆腐。等我们一伙小孩吃饭时,端上桌的真的没有小麦煎饼和炒鸡蛋。我把这事告诉父亲母亲。父母亲说“人家是队长!”。再后来,大人们议论也多了起来。因人多,或劳动收工时间不统一,到食堂吃饭也分成几拨,而队里头脸人物,要么先吃,要么等大家吃过再去吃,时间一长,就被有心人发现了奥妙,原来他们吃的跟大家不一样,饭精菜香。人们先在背后议论,后来便当众嚷嚷,但也不管用。队长说要改正,但过后依然如故。后来,大家背后议论少了,有人却用行动来表达不满。一次,我二大伯(我二大伯生性脾气倔,认死理,服软不服硬)顶撞队长后,闯进食堂后厨,拿起留给“显贵们”吃的小麦煎饼,包上肉、蛋便扬长而去。队长及食堂后厨一帮人大眼瞪小眼,一点办法也没有。但像我二大伯一样的人终究是少数,零星的抗议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大家逆来顺受的结果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起初还遮遮掩掩,后来就堂而煌之的成为了常态。随着生产队粮食菜蔬越来越少,这种不平等就愈益严重。由于掌握饭菜分配大权,队长的脾气越来越坏,对表示不满的人动辄喝骂,甚至殴打,而多数人只能忍气吞声。渐渐的,人们由吃小麦煎饼、玉米窝头到吃山芋煎饼或煮山芋,隔三差五吃一次肉鱼到吃白菜萝卜……到年底,食堂就难以为继了。公共食堂,名义还在,但多数家庭重新垒起了锅灶。后来队长会计们也不到食堂揩油了,因为没有油水可揩了。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到了五九年春,公共食堂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终于曲终人散,没等上级命令,食堂就自然解散了。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公共食堂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幕冷冷清清地收场了。我常常在想,它的产生和存续,能留给人们什么样的思考和教训呢?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梳理反思,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就像当年公共食堂浪费粮食一样可惜。

我沉下心来想了想,公共食堂的产生,根源于当时全社会的一种狂热,大家(从上到下)急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急于过上幸福(全民平等)生活,不是基于物质基础,而是基于理念,基于信仰。公共食堂的催生,理想动机是美好的,一开始也是受到热烈拥护和欢迎的,这从当初人们的欢呼和踊跃可以验证。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动机代替不了实践。它告诉我们,任何美好事物的实现都必须根植于艰苦的努力,入云的大厦离不了坚实牢固的基础。人们的认知水平、道德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教育,可以有飞跃,但需要引导他们内生动力,而不能代替他们思考、规划,更不能揠苗助长。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对于“吃公共食堂”这一没有生命力的历史现象,我们不仅要让它留在人们、社会乃至民族的记忆里,更应该把它视作宝贵的资源,让它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好在去时不长,一切都还来得及。

吃食堂记——邳州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