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是模拟宇宙时空变化的规律,推演天地自然运化的情状,体察天时、地理、人文的细微与宏观的变动,适时合理的作出调整,周详的安排各种各样的人事活动,尽人之道,合天之道。 古往今来,多数的学《易》之人,都偏爱卜筮。《易经》一书就卦爻辞而言,以卜辞居多,比如常见的“吉、凶、悔、吝、忧、虞、无咎”等等。这些卜辞在《系辞传》也做了说明:“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等等。古圣先贤也肯定了卜筮的价值和作用:“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极数知来之谓占”;“以卜筮者尚其占”;“象事知器,占事知来”。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易经》的“道、德、象、数、理、占”的深刻研究与推演的基础上进行的。 然而,当代许多的《易》学者,大体是着眼于卜筮之法,直观的断定吉凶,从而忽视卦象、卦爻辞、卦德的作用,未能知晓真正“趋吉避凶”的内涵。 一、卦象的內涵被忽視 上古圣人创八卦,重六十四卦,推演《易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卜筮之时,所卜之卦是人与神明之意会通,人与万物之情交感。然而许多卜筮者,皆不言其理,亦或不知如何言。 况且,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象所示之意为天地之道,卦所尽之情伪为自然之德,道为体而德为用。然当代卜筮者却忽视象与卦所示现的“道与德”,却尽言吉凶之事,则有失《易》之道:“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系辞上传》言:“齐小大者存乎卦”、“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小大者,阴阳也;“赜”言万物之幽深之理也。卦示现阴阳变化之道,阐微万物之幽深之理。然当代卜筮者,言阴阳变化者少,述天地之幽深之理者几,唯以吉凶断事,却不知吉凶者,本乎阴阳之变动,阴阳之变动示现万物之理。 案例:《左傳-昭公元年》節選--------卦象之用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巨將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寵節,有災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於淫以生疾,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禦,吾是以雲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歸之。【此例以卦象尽释《易》之道,以体人事之理】 二、卦爻辭之意被忽略 《系辞上传》曰“辞也者,各有所之”。是故圣人“系辞以明吉凶”,告诫后世“辨吉凶者存乎辞”。然当代筮数者,未知卦爻辞之真意,只是参以各种卜筮之法所示现的情况,便可以定人事之吉凶。可谓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即未解圣人之意。圣人系辞为尽其言,尽其言而能知其意,方见其情。是故“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案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節選------卦象,卦爻辭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禦武子以吊焉。見棠薑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示陳文子,文子曰:「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遂取之。莊公通焉,驟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其無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間伐晉也,曰:「晉必將報。」欲弑公以說於晉,而不獲間。公鞭侍人賈舉而又近之,乃為崔子間公。 【此例以卦象,卦爻辞之意,释之,明人事之吉凶之理】 三、不言卦德之作用 天地之大道,圣人之大德,尽显于卦中,故而卦有其德。而卜筮者却不知。《系辞上传》言“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然卜筮者,只知其定数,却不知其变数,以“命定”之理说之,实属贻误人事。《系辞下传》三陈九卦之德,是以应乎圣人作《易》之忧患意识,以用于人事,以导人进德修业,进而崇德广业,终而能成盛德大业。 案例:《左傳-襄公九年》節選------卦德之用 穆薑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也。」薑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此例以“元亨利贞”四德,明修身之本,本不立,则吉凶生矣。】 因此,圣人作《易》之初心,是为通天地之道,明万物之情,观象设卦以极天下之赜,系卦爻辞以尽其意,言卦德方知趋吉避凶之理。 是故,卜筮者不应只知所谓的吉凶,而不知其变化之道,不明其存亡进退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