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始测向:立竿测影定方位

 zqbxi 2019-10-21

       立竿测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天体位置,勘定地体方位,划分节气,定立时刻制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立竿测影,不仅能相当容易地测知一天之中的早、中、晚,而且能测出一回归年中的二分、二至、四立这八个主要节气及二十四节气等,这些时段的划分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浑天系所界定的整个天地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是直接对应的。

       立竿测影的“竿”,也称“表”。“表”的影子,古书作“景”,也专称为“晷”,即日影。用于立竿测影的“表”后来专门化为“日晷”。立竿测影的方法是:立一根垂直于平地的标杆(一般长八尺),每天早、中、晚三次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还要与漏刻和夜间北极星的位置相参照。每天日影最短的时刻,就是太阳上中天[1]的时刻。测定太阳上中天的准确时刻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较精确地测定南方,从而可以定出东西、北方。第二,可以定出午时,即一天时间的中点。到现在我们还是把一个白昼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半。午时制度是时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可以定出夏至和冬至。据郑文光先生讲“如果能连续六十年测定日影长度变化,回归年的长度可以定得相当准了。”[2]立竿测影的器具和方法发展到后世成为“日晷”。

       立竿测影的作用是:①正日影,即考定日影的精确性;②测土深,是指测量地球的直径;③求地中,是指求证地球的正中心——极。

      《周礼·地官·司徒》指出:“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土圭,不是土做的圭。而是古时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器具。“测土深”并不是指“测土的深度”,而是指“测地球的深度”。因为郑玄曾经注释说:测土深是指测量南北东西的深度[3]。即是测整个地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直插而入的深度。也就是整个地球赤道的从南到北的直径和从东到西的直径。因为如果是测地平面的南北、东西直径,就不会被说成是测土。据《周礼·冬官·考工记》郑注:“土犹度也。”因此土圭就是度圭,是量度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一般是石做的,平放在地上,南北方向,用以量度每天中午日影的长短以定四时。后世也有称为量天尺的[4]。《周礼·春官·典瑞》记载了:“土圭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意为土圭可以精密地标识四时季节和时日月份,建筑城池则用以测定方位。

       怎样定四个方位?《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了:白天参考验证太阳上中天时的影子,夜间参考验证北极星的位置,用以测定东西方位[5]。《周礼·冬官·考工记》、《周髀算经》都记载了:以表为圆心画出一个圆圈,并将日出和日落时表影与四周相交的两点记录下来,便可以通过连接两点的直线得到正东西的方向;线的中点,跟表本身的连线,就是正南和正北[6]。求“地中”的具体方法简要地说就是:

       先立仪表于水平地面,称为“南表”。漏刻上水,位居日之正中,再立一表于南表影长之末,称为“中表”,依据北极的方向而立“北表”,使三表成一条直线。三表成一条直线者,其立表之地,即在子午(南北)之正位,倘三表不在一条直线者,则地(中)的位置就会偏斜。只要观看中表,就能知道所偏的方向:中表在西,则立表之处在地(中)之西;中表在东,则立表处在地中之东。取三表为一条直线者,为地中之正位。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早晨太阳始出东方半体,立一表于中表之正东,名曰“东表”,使东表与太阳及中表三者成一条直线。这一日之傍晚,太阳入西方半体,再立一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亦从中表向西望西表及太阳,三者成一条直线。于是观测三表比直者,即是地体从南到北之正中。进退南北,求三表比直正东西者,则其地处正中,居卯(东)酉(西)之正位[7]。以五表测影法的结果有两个功用:一是以观测点为中心,作为时间的起止点;二是以所测得的“地中、东、南、西、北”,对地球以“天极”为中心,将赤道大圆等分为四个方向。“地中”在这一功用上讲,与“天极”是一致的。这是表的第一个用途,也是最原始的用途。

       表的第二个用途是观测表影角度的变化,从日出到日落,可以定出一天之内的时间;从日影最短到日影最长,可以定出一回归年的时间。《后汉书·律历志》云:“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变。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四)周除(1461)日,得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岁之日数。”从表影的角度还可以定出月份、季节、二十四节气。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就是午时,此时日影直指正北,太阳在正南。一年中午时日影最短的一天,即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即冬至。从冬至到明年的冬至,就是一回归年。从夏至到冬至间的平分点,就是秋分;从冬至到夏至的平分点,就是春分。也就是说,依据立竿测影测得的“地中”来划分的东、南、西、北”,与“岁、月、日、时、季节”的划分是直接对应的

        以上可见,立竿测影求出来的“地中”,第一个用途是“天中”,古人称之为“天轴”,亦即天极。因为古人所界定的天地是以地球为天地的中心,天是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天,“天”与“地”,“圆则俱圆,方则俱方”。即《开元占经》所说的:“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譬车之有轮,所以自行也。众星皆无常,惟北极守中不易,是以知其为天中也,天倾,故极在中北。……天圆地方,极枢中央,动以历静,时乘十二。”[8]由“地中”划分出来的东南西北是地球整圈赤道360度的四等分,也是整个天地的四等分;立竿测影测出来的十二支是赤道360度的十二等分。而赤道大圆是以“极”为中心,古人就是用晷表、浑仪来测定天体位置,建立起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的赤道坐标系的。西汉中期,汉武帝时,为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等人所用的观测方法就是“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9] “地中”的第二个用途是以观测者为中心定时间的起止点, 《周髀算经》记载了这一内容:“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都是指表影方位的。冬至日出东南而没于西南,即日出辰位而入于申位;夏至日出东北而没于西北,即出寅位而没于戌位;只有春、秋分日出正东而没于正西,即出卯位而没于酉位[10]。如果以某一特定地域如以北京地区(为基本点)的太阳上中天为午时,那么北京人脚下的阿根廷则为太阳下中天的子时。反之亦然。如通常我们也把“子夜”称为“午夜”。以此为子午经线(不是指现代天文学的本初子午线,但是与本初子午线为本地时刻的起点之原理是一致的),那么北京所经历的以上这十二时,则是以北京为基本点来确定子午线的起止,进而测定地球赤道一周十二条经线轮流直面太阳的时间。汉代王充在《论衡.谈天》中也指出:“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即“极”为天的正中心,现今中华大地所在的天下在天极之南。

      古人认为,天地的本原是“气”,“气”的“阴阳构精,四时孕育万物”,“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然后才有天的九个方位,地的九个区域(以极为中心,将赤道等分为八);才有两极、赤道;“才有象可以显现,有形体可以度量。”天地的经纬正是在此基础上划分出来的。而且“自地至天,是八极的一半,地的深度也一样。”[11]立竿测影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定东西”,“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子、午、卯、酉就是依据赤道二十八宿等分为四。而且这四方与一岁的四季直接对应。《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也记载了:“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 所谓“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就是依据赤道坐标系“上北下南”的原则,从“天极”处俯视“子北午南为经,卯东酉西为纬”的。立竿测影测出来的“地中”、四方与浑天坐标系中的天极、二十八宿所划分的天地正中、四象(东方苍龙主春;南方朱雀主夏;西方白虎主秋;北方神龟主冬)直接对应。以“极”为中心,将地球的赤径圈用十二支等分,在立竿测影与 “日晷”的性能中体现得十分清楚。《晋书·志第一·天文上》用桓君山的话将这一问题释义得尤为明白:“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酉,常值斗极为天中。今视之乃在北,不在人之上。而春秋分时,日出入乃在斗极之南。”其中可见古人早已将确定子午线的起止点----地中,与以极为中心划分赤道十二条经线的“天中”(地中)区别开来了。

       十二支是对赤道360度的十二等分,不是对地平方位(以与观测者向上向下垂直的天顶、天底为中心的大圆)的划分,而且古代天文学中的十二支也确实是被用来标识地球十二条经线,并被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古人用十二支所纪的岁、月、日、时与依据二十八宿所划分的四季直接对应,可知立竿测影测得的岁、月、日、时、季节都是依据“天极”、“赤道”划分的。

        根据以上所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古典形式的中国日晷几个世纪内一直保持着赤道式。其根据有三:

        ①很多史籍都记载了:“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璇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敛,景之长短,斗纲(之)(所)建,青龙之所躔,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数焉。

       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12] 即古人所制订的历法,是综合观测璇玑之运转,日月星三光之运行,轨道之起止,日影之长短,斗纲之所建,太岁之所在,或三或五,以相互参考并结合严密、周全的科学实验活动而归纳出来的数。天的运动,一昼一夜而运行一周,星顺从天而向西,日与天相反而向东。日之所行与天运行一周,在天成度数,在历成日数。可知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各项科研活动都是以地球为中心,以赤道为圭臬的。根据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M45号墓,墓中由蚌壳堆塑而成的一组包括北斗和龙、虎星象的天文图,其中还特意配置了两根人胫骨而证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观测天极、北斗、二十八宿”与“立竿测影”这两种方法是同时应用并相辅相成的。因为早期圭表的高度都规定为八尺,这恰好等于人的身长。……人们可以确信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最初认识的影其实就是人影,他们正是通过对自己影子的认识而最终学会了测度日影。龙虎墓中的北斗形象完美地体现了观测北斗、观测日影这两种计时方法的精蕴。也体现出立竿测影是用于赤道坐标系的观测活动之中。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认知了地球以极为中心的运动方式,并建立起以天极、赤道(二十八宿)为天地框架的天文观测体系。因为对北斗的观测是与赤道坐标式生而俱来的,所以与之并处于同一时代、同一体系的立竿测影不可能是地平坐标式的。

       ②《周礼·地官·司徒》指出:“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正日影所测定的地的中心,演示的是地球的轴心——极,以这个轴心向四围展开的圆,是赤道。不仅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是依此划分,一岁之中的十二月也是依此划分。与二十四节气相一致的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历法,就是依据斗柄徊转的指向,对天穹二十八宿所标识的360度的十二等分。这十二个月是以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为依据,不是以月亮的圆缺规律为依据(有关这一点笔者有另文分析)。它由四季分为十二个月:春季寅卯辰三个月,夏季巳午未三个月,秋季申酉戌三个月,冬季亥子丑三个月[13]。也就是说,用圭表所测的“岁”、“节气”、“季节”、“时日”和“月份”,都是依据赤道来划分的。

       ③正如冯时先生所指出:“利用日影对时间的测量与对方位的测量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并不难理解,当日出表影指向东西的时候,或者正午表影指向南北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同时获得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这使得早期辨方正位与时间计量的方法实际源于同一种测影活动。”[14]也就是说,由立竿测影活动所获得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是依据赤道坐标系所测定的周日——地球自转一周;周年——地球公转一周。只是地球自转、公转的时间、空间取向,都是依据测日影和对北斗的观测相一致来确定的。由赤道式晷表来测定并由十二支来标识的角度,是以“天极”为中心,对地球赤道、天球赤道的十二等分。由十二支所标识的这些角度所确定,并由十二支所分别予以标纪的时、日和岁、月的历法,也是出自赤道坐标系。立竿测影、晷表的方法、作用、结果与日晷的性能,证实了这一科学实验方法是对地球全方位直面太阳运动的演示。它与浑天坐标系一样,将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时间、平均、周日”、“是天极、赤道的,而不是行星、黄道的”之特性展示得清清楚楚,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独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