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句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爱我所爱D 2019-10-21

生命是父母所赐,从婴儿呱呱坠地,到长大为人父母,孩童、青年、中年,一路走来,逐步迈向夕阳唱晚,人生必须经历每一种不同成长阶段。别人的今天,就是明天的自己。所以,遇见老人要尊敬,要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因为人人都有老迈的那天;遇见小孩要爱护,不能视而不见,因为人人都是从小到大。

敬老是一种美德。见老者,敬之;是指生活中不分远亲近邻,遇见老人都要尊敬。在华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这种人伦品德十分最重。不论社会还是家庭,敬老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也是构成家庭和睦温馨、情感和谐温暖,社会风气良好的基础。

老年人,是为社会作过贡献的人,是过来人,他们在身体力行的时候,多数人,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各种方式,无私奉献给了社会、家庭、事业。如今他们年纪大了,缺少劳动能力了,自理能力丧失了,或已到风烛残年时,社会和家庭,理应积极承担起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的责任和义务。

大家要从身边做起,能做的事很多。比如早晨起来,做子女的一定要为老人准备可口的早餐,俗话说人老骨松,在健康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做晚辈的上下班或放学归来,儿孙们要主动问候长辈,不能一声不响或漠不关心地一闪身,溜进了自己房间里。在家里,有好吃的,要先孝敬长辈,年轻人的日子还很长,要先尽着老人。在外面,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让一次座,温暖一颗心。年轻人对老人的言行,无疑是小孩子们的前车之鉴,你现在怎么对待老人,子女们将来也有可能怎么对待你,品德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都是人为造成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家风需要传承。在漫长的岁月及社会实践中,老人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工作经验,要善于向长者求教,这也是青年人了解社会的重要途经之一。

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敬老,就是做好身边的小事。当老人过马路时,身边的人应该默默伸手去搀扶一下;在外工作的人,到了节假日,自己老人不在身边的人,可以带着高尚情操,牺牲一些娱乐时间,去福利院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给予他们生活和精神慰藉,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升。就当是在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了;人到老年,都会成为老小孩儿,他们也像禾苗那样,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需要人间的温暖拥抱他们。

人们都知道,有一种黑色大鸟叫乌鸦,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喻为不详之物。这是人们的偏见,不过是针对它的叫声不好听而已。它虽然外表没有孔雀的羽毛漂亮,可乌鸦有一种习性非常可贵,它知反哺。当乌鸦妈妈老了,无力去觅食了,小乌鸦们就会衔食喂它们,一直到老乌鸦无法吞咽那天为止。在动物界,堪称养老、敬老的楷模。

作为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更应该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冬天不能让老人冻着,夏天不能让老人中暑,到饭时不能让老人饿着,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让老人因为行动不便而受罪,要经常给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和擦洗身体,给他们喂饭,抽时间在身边照顾他们,百善孝为先,这是做儿女应有的品德。儿女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把孩子拉扯大的。敬老,爱老,助老,是法律和道德层面,赋予儿女们的义不容辞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古代有扇枕温衾的故事。东汉一个叫黄香的小孩十分孝顺。他是一个不幸的小孩,九岁丧母,只能与父亲相依为命。按现在的话说,生活在单亲家庭。他对父亲格外孝敬,酷夏时节,当父亲劳累一天准备睡觉前,小黄香就用芭蕉叶,为父亲扇凉头枕和席子;寒冬时节,他就用自己身体,去为父亲暖被窝。他儿时孝敬父亲,长大为官后,也是一心为民,他在任地方太守时,魏郡遭受水灾,他以身作则,尽其所有,无私赈济灾民。而如今有些贪官们,连赈灾的钱物,也敢贪污。社会风气,实在需要端正。

在家庭生活中,孝行,经常在婆媳之间搁浅。让古人,总是成为今人学习的榜样。东汉有个姓姜的男子,娶了庞氏女子为妻,妻子不仅漂亮还十分贤惠。姜家住在离江畔几里之外处,媳妇庞氏每天不辞辛苦,起早到江边去担婆婆爱喝的江水,买婆婆爱吃的江鱼,经常做给她吃。一次,遇上狂风大作的天气,山路泥泞难走,庞氏取水回来晚了,丈夫怀疑是妻子在怠慢母亲,盛怒下将她逐出家门。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庞氏只好寄居在好心的邻居家中,并昼夜纺纱织布,用劳动感恩。她还将卖布所得收入,托邻居送给婆婆,去尽孝心。婆婆这才得知,儿媳并非儿子所说,回娘家了,而是被他无辜赶出家门,老人家十分生气,命儿立即将这位好媳妇,接回家中。媳妇的孝心,也感动了上苍,有一天,在姜家院子的一角,突然涌出一眼泉水,每天还从泉水中蹦出两条大鱼,供儿媳给婆婆做菜用。儿媳也不用每天辛苦挑水了。这种明显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依然很凄美,给人正能量。

在现实社生活中,也有许多孝心故事。西晋有个人叫李密,幼时父亡母改嫁,他从小被祖母养大。当祖母晚年时,李密做了朝廷的大官,但他为了给祖母养老送终,在仕途春风得意时,毅然向皇帝撰写了《陈情表》,要求辞官回乡。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看了李密对祖母的一片深情,晋武帝很受感动,不但准了李密的奏请,还赐他一些赡养祖母的银两。今人看了古人对长辈的孝行,是不是有点汗颜呢?尤其是远离家乡,远离年迈父母的人们,心中还那么理所当然么?以身不由己为由没尽孝的人,该怎么做呢?即便我们置身在一个被生存驱使,被工作束身的时代,孝心也是常伦,不能不顾。

敬老是个广泛的概念,它的确由亲情维系,但有时候也不拘泥于血缘关系。大诗人苏东坡,曾用多年积蓄,在宜沧的荆溪边,买下一栋大房子,准备在退隐后居住。一天,他从屋中听到,从附近一间茅草房中,传来一个老者的伤心的哭声,作为文人墨客,好奇心比较强,他上前一问因由,才知道,老人有个不孝的儿子,居然卖了母亲居住的祖屋,把老娘赶到这所四面透风的破草房中受冻,让老人伤心至极,忍不住落泪。再一细问,苏东坡得知正是自己买了老人家的房子。为严肃“孝”字,苏东坡当着老人的面,拿出买房契约并烧毁,表示他不会去要买房的钱了,并将老人重新接回自己的祖居,还狠狠责备了那个不孝之子。这种高尚境界,不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

做出比文人行更用情,更洒脱,更无人可及之事的,非至高无上的帝王莫属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登基后,十分体察民间疾苦,尤其对老人特别体恤,他在世时,曾发布过诏天下养老之政公文。规定凡是年满80岁的家贫无产业老人,只要为人守法,乡里称善,每月发米5斗、肉5斤。与朱元璋类似,善于微服私访的清朝康熙皇帝也很尊重老人。据说,他在69岁生日那天,邀请过全国70岁以上老者两千多人,同赴京城,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史称:干叟宴 值此,不论文人墨客,天上人间,神仙皇帝,都以敬老,为美德。

与敬老相对,爱幼,是人间另一种美德。朱熹说:见幼者,爱之,他告诫众生,遇见小孩子,要爱护。

爱幼,是一种社会责任。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社会上的老人,还应该爱护那些年幼的孩子们,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的淳朴风气。

这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美德,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非常关心和体贴少年儿童。一次,有个生活在偏僻小镇的孩子,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在当地书店无法买到的情况下,孩子一急,就给作者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就将自己珍藏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就像社会上常说的有困难找警察,当时苏联的孩子喜欢这样说:有困难去找高尔基,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

从中联想到我们的大小作家们,能做到吗?可能他们更多的时候,更愿意高高在上夸夸其谈地去说教,而不屑去做这些微不足道的实事。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怀着美好童心,给作家们写过信,但都石沉大海。但我长大后,交学费上各种函授班时,不管主题多么牵强,情感多么不真,很多兼职作家们都给予回复。现在想想,很可笑。不就是批批作业,挣点改稿费的行当吗?至于吗!

高尔基虽然非常喜欢孩子,但他对孩子们的错误或缺点,却从不娇纵宽容。有一回,他收到一封四年级学生写给他的信,其中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语法错误,他在回信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他说:都四年级的学生啦,写得如此不通,太不应该了!与函授导师们蜻蜓点水式的改稿不同,他给予孩子的,是另一种爱护!

还有一次,高尔基会见一位不到10岁的小诗人,孩子当面朗诵了他的诗作,情感饱满,意蕴流畅。高尔基虽然在心里暗暗赞叹这个孩子的才华,却没有当面过多的赞扬他,只是轻抚孩子的头发,深情地说:好好学习吧,不要太累了,要记住你还是个孩子呀!他是用真心,爱护孩子。这也让我想起另一类人,一些电视节目中的选秀评委们,一听到选手唱自己的作品,嘴角就翘起来了,接着是张开大嘴叉子,或伸出大拇指,一个劲儿地点赞。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们,也都是这样爱幼的,只知道在物质上,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很少在心灵上,与他们沟通。爱幼,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候,精神的关爱,比物质更重要。应该像大作家高尔基那样,去关心、关爱孩子的成长!

因为敬老爱幼,不分古今,没有国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