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仁龙:北京的城门与城墙

 遇事明言 2019-10-21

        总体来讲,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城墙的外观特点最为鲜明。层层城墙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骨架和轮廓,既是不同城市的分界线,也将城市内部包围起来。中国古代的大小城市四周皆有围墙,于是中国人习惯用“城”这个字来表示由城墙包围起来的区域。

在中国古代,城墙不仅在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是城市中最具观赏性的建筑。城墙最初是城市的防御设施,它的修建完全不受地域限制,无论是中国北方如首都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居民较少的偏远小城,都有它的身影。如果当地人没有财力用石头和砖块建造城墙,则会选择用黏土夯实修建。明朝初期,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砖块或切割工整的石块来修砌城墙,随后城墙就成了兼具防御性与美观性的历史建筑。

我在中国北方的城市之间游历,看到有的城市饱受战争、饥荒和疾病的摧残,荒无人烟,甚至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留存下来,但城墙连带着城楼与城门却在一片废墟中巍然屹立。与市井房屋、寺院庙宇和帝王宫殿相比,这些城墙建筑在时间流逝、火灾洗礼、军队混战之后更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些带着堡垒和塔台的砖石城墙、壕沟和开放的景观从四面八方铺展开来,树木以及讲述城市过往和人民生活的古老建筑星星点点地装饰着这种萧瑟壮丽的景观。尽管它们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城墙石的磨损和防卫墙的部分脱落使得城墙看起来饱经沧桑,极具年代感。后来的维修和重建不会对城墙原有基础造成太大的改变,所以明朝初期修建的那些城墙和城门几乎依照原样一直保留至今。

中国各地城市的变迁与围墙的修建有密切关系,如中国北方的城市。其中,最为宏大的例子便是古都北京和更为古老的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西安保存良好的内城墙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但其遭遇的变化和破坏要比北京的更为严重。西安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市,向外延展,城市周围则是高原。南部和东部山脉距离城市1.5公里。从北方或西方进入城市,你就可以发现,外城墙仿佛地平线上的一条长长的水平直线,上面巍然耸立着一些塔楼。从近处看,每个城门上都有两到三座塔楼,前后排列着。凸起的堡垒将城墙的砖石表面分隔开来,这些堡垒最初是走廊或亭台。城墙的边角都是巨大的角楼。城墙把众多元素沉重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建筑组群集合的整体画面。从外观上,这座城市给人一种要塞重地的印象,而非一个宁静祥和之地。

陕西西安东城墙外景,喜仁龙摄

山东青州与西安的城市图景形成鲜明对照。这座城市既没有西安那么规模庞大,也不像西安那么庄严肃穆,城市整体结构与西安大不相同。青州坐落在富饶的峡谷中,四周是玉米地和果园。这里千变万化、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在中国北方城市中极为少见,越靠近,就越觉得有趣。城墙沿着山丘上下起伏而建,有些地方由石头砌成,有的地方则用砖块,生动展现了当地地形不规则这一特点。城墙外不是常见的护城河,而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从城市两侧分流,城墙随着水流蜿蜒起伏。有的城墙建立在巨大山丘的斜坡上,山坡上长满了树和灌木丛,树枝顶端伸进城墙里。古老的石桥将道路引向北城门和东城门,一层一层的大石块将道路铺成阶梯状。这里的景色如中国南方城市一样,流露着浪漫主义气息。

陕西西安西城墙及西门外景,喜仁龙摄

最长也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城墙留存于北京周围。最近五百年,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所以在建筑方面也走在最前列。北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真正具有首都职能的部分先前被称为内城,位于内城南部的那一部分被称为外城。这两部分都以砖砌的城墙包围,中间有十六座城门相通,城墙的边角都是雄伟的角楼,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四座。

对于这些城墙的整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认识的角度和相互关系。从远处看,城墙仿佛一条冗长的连绵不绝的线,由城门上的塔楼和温暖时节的绿树与灌木装点着。

北京南郊,汉城,城墙和护城河,喜仁龙摄

北京内城东部城墙外景,喜仁龙摄

十月的清晨,在蔚蓝天空和苍翠远山的映衬下,城墙的棱角更为清晰,看起来更加雄伟壮观。在这样清新的空气中,天地万物显得异常清晰,外表棱角分明,色彩鲜活透亮。周围的自然和城市景观比城墙更让人印象深刻。于秋高气爽的早晨在北京城墙漫步过的人们,对当时在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印象深刻,无一能忘。          

北京九门城墙朝阳门外景,喜仁龙摄

站在城墙脚下从下往上看到的独特景观,与从其他角度看到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和谐美观的画面。城墙以南和以东散落着一些破旧的仓库,仓库周围是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和废墟,正是这些仓库构成了贸易往来的主体。同时,城墙内外的农业也发展良好。

城墙的其他方向有不同的景观,特别是东边的护城河和运河附近。护城河和运河两旁都是古老的垂柳和槐树。春天,柳条抽出嫩绿的新芽,如窗帘般垂下,槐树的花骨朵慢慢绽放,处处洋溢着田园美景,在古老的灰色城墙的映衬下分外迷人。如果人们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点,就可以观赏到古老文化与自然美景的完美融合。

之前人们还可以在城墙上散步,当时测量的城墙长度为20公里。但现在,城墙已纳入城市相关部门的管理下,无法在城墙上散步了。人们十分想念那些在城墙上漫步、欣赏风景的日子。目前大家只能靠近南边的部分城墙,但在六七年前,人们还可以在此处散步,观赏美丽的街景。城市不同区域的景色也有不同的特色:皇家宫殿和寺庙是金色的屋顶,四周绿树环绕;住宅区则是青色的砖石屋顶,大庭院周围连着矮小的房屋和敞开的天井,古老的大树下掩映着陶土修砌的小屋和绿树,小贩在狭窄脏乱的小巷子里叫卖着自家的商品;笔直宽阔的大道上,装饰精美的现代商铺鳞次栉比,街景在贫富间变幻、在新旧间交替,充满生机与感动,映照出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静祥和。城墙北边,古老的宫殿向外延展,周围是开阔的草地,牧童看护着他们的羊群,赶骆驼的人在河边的柳树下给骆驼喝水。

北京内城北城墙局部,墙内为草地,喜仁龙摄

然而过去的十年间,这种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古老的建筑逐渐被陌生的建筑取代,这些新生事物看起来让人有些沮丧,因为它们完全没有继承古时的风韵。然而不能就这样笼统地认为先前的古都被巨大的改变取代了,也不能说这个古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落成了省会的贸易中心。我们的任务是记录与城墙和城门相关的景象,这些建筑仍在建筑史册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北京钟楼,喜仁龙摄

北京鼓楼,喜仁龙摄

如果深入研究这些城墙,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安静地见证了过去五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城市在这段时期内正是中国的焦点。这里的石头和砖瓦,记录了这座城市从16世纪初期开始被逐渐塑造成当今的模样直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许多时期都在城墙上留下了痕迹,因为城墙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重建和维修。从这些痕迹就可以看出战争和破坏如何改变着不同时期的建筑工程,可以看出哪届政府更为勤勉、细心,哪位官员对自己的职责粗心草率,哪位官员却尽心尽责——他们的名字和信息被刻在城墙的许多砖瓦和石块上。

它们可以不受干扰地伫立多久呢?为修建更宽阔的道路,很大一部分环绕着皇城的城墙已被夷为平地,城墙的许多地方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树根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也使这五六层的砖石上开始出现裂缝。

坐落在这些城墙之中的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它有自己的节点,即交叉路口旁那些引人注目、装饰精美的门,俗称“牌楼”。在这些大牌楼边有两座塔,城门上方还有亭子。这片生活集中区域贯穿于这一巨大的生命体中。

北京平则门大街上的牌楼,喜仁龙摄

北京装饰精美的旧式商店门面,喜仁龙摄

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整座城市的脉搏、它的渴望以及它包含的生与死。婚礼和葬礼的队列在特别挑选出的吉日里来来往往;骡子驮着沉重的货物前行;手推车满载着田野里的杂草或者散发着香气的佐料;路人肩上扛着竹竿做的扁担;高大的车上罩着防晒顶棚,由健壮的骡子拉着;汗流浃背的黄包车夫拉着乘客艰难行走;汽车的鸣笛声此起彼伏;小孩、乞丐和忙碌的行人,还有希望人群停下来的人们,都融入这一片吵闹和混乱中。

北京西直门外(西城门)的建筑,喜仁龙摄

北京西便门外城门,喜仁龙摄

城门边的交通一般在中午时分最为拥挤,接近傍晚时人流量会稍小些,等夜幕真正降临就完全没有行人了。城门在这段休息时间会关闭(一般会关闭),在黎明破晓时又会打开,发出吱吱呀呀的摩擦声,仿佛昭示着整座城市从睡梦中醒来。

在时间流逝、四季变幻中,每天从这些城门进进出出的人们来自城郊和不同地区、不同工厂,川流不息。当然,这并不能帮助大家更加了解一直以来与这十六座城门相关的不同部分,叫出它们的名字。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出,北京的中心地区即内城的南城墙有三座城门——顺治门(现宣武门)、正阳门和哈德门(崇文门),东侧有两门——齐化门(朝阳门)和东直门,西侧有两门——平则门(阜成门)和西直门,北侧有两门——安定门和德胜门。

平则门,北京保护最完好的城门之一

平则门门楼外部结构

较矮的外城城墙上共有七座较小的城门。这些小城门不像上述大城门那样气势恢宏或具有建筑意义,但有些情况下其美学价值保留得更为完整。

北京左安门(东南门,规模较小),城楼、护城河和白鸭,喜仁龙摄

北京最著名的古城门位于内城南城墙中部,正对着紫禁城,是宫廷成员出入必经 之门。这座城门原本叫正阳门,因为城门正对着太阳,城门中央正是数百年来皇城的开端。如今,这座城门完全重建了,为方便交通,两旁的侧门明显加宽,城门旁边原有的瓮城被拆除,变成从内城通往外城的过道。先前封闭的城门内的建筑只保留了一部分。正阳门雄伟壮观的外城门还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南城墙上的两个侧门却遗失了许多原有的建筑美学价值,特别是内城、外城间修建火车轨道之后,其原有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北京前门内城南门,通过前门门洞南望箭楼,喜仁龙摄

西侧的平则门和西直门保存得较为完整,其原有的建筑构造至今仍清晰可见。这些建筑的构造特点几乎适用于所有此类建筑。城门的建筑特点主要由其用途决定——防御外来侵略、保护城市安全,同时兼顾美观宏伟。城墙在U型结构的基础上而建,环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墙院落。这里不仅有许多贩卖货物的小摊和制陶的仓库,还有一些小型寺庙、祠堂、满族建筑或是道观。

北京安定门附近的道观,喜仁龙摄

凸出的堡垒上耸立着高高的门楼,门楼为砖石结构,共两层,十分坚固;厚厚的墙上修建有百叶窗,窗上有窥视孔。从外面看,很容易便可以发现这座门楼的建筑框架是用梁和柱子搭建的。门楼主要做防御之用。城门并不位于门楼的正下方,而是在一侧,这样城门便难以攻破,可以有效抵御外族入侵。围绕城墙的道路则由塔中的枪炮来保证安全。

平则门门楼内部结构

北京阜成门外景,喜仁龙摄

北京阜成门外城楼,喜仁龙摄

从远处看,城门上的两座前后排列的门楼极具纪念价值和装饰作用,它们在充分展示建筑防御功能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美化并划分城墙的功能。近距离观察门楼的建筑效果便会发现,这些门楼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周遭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墙以及护城河相匹配。护城河水流淙淙,灌溉着两旁的树木,几只鸭子在水里嬉戏,使得画面灵动有趣,在这些景致的映衬下,城门尤显美观大方、气势恢宏。

北京永定门全景,从城外看城楼和塔楼及二者在护城河中的倒影,喜仁龙摄

经过外城门便可进入受到良好保护的庭院,置身于最好的景观中(当然是在旧景观没被毁坏之前)。这是最理想的城市前庭,人们在大树的绿荫下、守城士兵的小屋旁自由贸易往来,城墙边还矗立着一些矮小的寺庙。

通过观察发现,北京以及中国北方其他古老城市的城墙城门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大部分规模相当,建筑结构也相似。我们之前提到过,先前的西都长安,城门后侧先后排列着三座塔楼;旧时的东都洛阳,城门相对保存得更为完整;古时南方的都城南京,许多规模较大的城门保护得也较为完好,尽管外观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但现在又一次迎来繁荣发展。对这些地点的特征进行更进一步的描述将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历史。

内容简介

全书由《中国早期艺术史》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中国早期艺术史》初版于1929年,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全书分四卷:汉朝之前、汉朝、雕塑、建筑,共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照片900余幅。如今,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相当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不见了,足见本书之价值。

附录部分《中国景观:喜仁龙的摄影及见闻》初版于1937年,收录喜仁龙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各地建筑、园林、风俗照片157幅。原书为丹麦语,仅发行600部,是喜仁龙印量最少的著作。

作者简介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学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1916年起,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雕塑》(1925)、《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1930)、《中国园林》(1949)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