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著的《喻老》,该故事通过对蔡桓公讳疾忌医行为的讽刺,从而告诫世人应正视现实,直面困难,想方设法的去及早解决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在原文中,韩非子曾这样写道: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便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个蔡桓公应该就是蔡国国君,其实这完全是误读。这个蔡桓公非但不是小国蔡国的国君,反而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的国君,他在位时曾首创稷下学宫,开启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盛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此就曾有明确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一个堂堂齐国国君会被韩非子称作蔡桓公呢?下面我将通过对齐,蔡两国历史发展的探究来揭示原因。 蔡桓公与齐桓公实则是一个人根据南朝宋裴骃为《史记》中的这段“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所做的注解:
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扁鹊见到的蔡桓公实际上就是齐桓公。另外,根据史书《春秋左传正义》中对齐国的记载,齐国是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分封给姜子牙的属地,因此齐国国君都是姜氏:
在齐国历史上一共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名曰公子小白,其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富国强兵,使齐国国力日渐强盛,他的姓氏自然是前文所提到的姜氏。但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史称“田氏代齐”,齐国国君由原来的姜氏变成了陈国田氏,而此文所谈论的这个齐桓公其实就是“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位田氏齐国国君。根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写的《史记索隐》记载,也可以进一步佐证这个说法:
并且,根据《史记》中对扁鹊生平事迹的记载,我们还发现司马迁的记述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扁鹊存活于世的时间。《史记》中说:
意思是说晋国大夫赵简子生病时曾召见扁鹊为自己治病,而经过翻阅史料后,我们发现从晋昭公去世到三家分晋,也就是战国初期,之间隔了一百多年。并且我们还注意到,三家分晋的时间与田氏代齐的时间近乎一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彻底瓜分完了晋国王室,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前文已经说过,齐桓公田午是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位田氏齐国国君,在他前面的分别是齐太公田和,齐侯剡田剡。那么,这个扁鹊他是如何做到存活这么长时间的呢? 并且,《史记》中还记载扁鹊曾经去过虢国,为虢国的太子治病:
虢国是周天子分封的春秋小国,后来分为东虢国和西虢国,其中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后又复国为北虢国,最终于公元前658年,亡于晋献公之手;而西虢国则是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这么说来,虢国存在的时间与齐桓公田午相距三百多年,扁鹊怎么也不可能存活这么久吧? 由此也可以看出,《史记》对于扁鹊的记载本身就是错漏百出的。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对于扁鹊见齐桓公这件事,司马迁的记载与韩非子出奇的一致。司马迁是西汉人,而韩非子是战国末期人,从时间和内容的相似度上来说,司马迁应该是有参考韩非子的记述的,并且他还特意将蔡桓公改成了齐桓公,从这一点上似乎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还原事件真实性的考量。 齐桓公为什么被称作蔡桓公那么,我们现在回到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证实了扁鹊见到的就是齐桓公田午,为何韩非子还要将齐桓公称作蔡桓公呢?对于这一点,有的读者认为齐桓公田午在位时,齐国曾短暂迁都至原蔡国国都上蔡,因此齐桓公也被称作蔡桓公,这个观点甚至还被百度百科所收录。可是,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吗?历史上的齐国真的有迁都上蔡吗? 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点,蔡国。同样是来自《春秋左传正义》的记载:
该段记载表明,蔡国是姬姓后裔, 被分封在上蔡,因此称为蔡国。而蔡国在蔡声侯死去后,只传了二世,便被楚国灭了。经过史料的翻阅后,我们得以知道蔡声侯之后的二世国君叫蔡侯齐,他是蔡国的亡国之君,大约是在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惠王所灭。也就是说,当扁鹊见到齐桓公田午时,蔡国早就灭亡一百多年了,扁鹊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见到蔡国国君的,更别说蔡国历史上压根就没有一个叫蔡桓公的国君,只有春秋时期有过一个蔡桓侯。 由此,我们进一步佐证了齐桓公田午就是蔡桓公的说法,并且还得以知道蔡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亡于楚国之手,也就是说蔡国的国都上蔡已经沦为了楚国的属地,那么又何来齐国迁都上蔡一说呢?当然有的读者也许会说,齐国难道就没有与楚国发生过战争吗?一旦发生战争便可以从楚国手中夺走上蔡。 可是,当我们查阅史料后却并未发现齐桓公田午在位时曾与楚国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记录,《史记》中反倒是记载了齐国偷袭燕国的事迹:
而齐国与楚国真正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则是在齐宣王时期,当时齐国连同赵,魏,韩三国一起伐楚,史称垂沙之战,通过这次战役,四国攻占了不少楚国的领土,但这与齐桓公田午在位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结语所以,齐国曾在齐桓公田午在位时迁都上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齐国从建立初期到被秦所灭始终就只有临淄这一个都城。因此,在我看来,韩非子将齐桓公称作蔡桓公的说法,很大可能是一次史实的错误记载。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把蔡桓公的称呼改了回来。 参考资料:《史记》,《韩非子》,《春秋左传正义》,《史记三家注》,百度百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