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命题作文难下笔,张老师教你动笔快

 昵称32901809 2019-10-21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而另一部分需要同学们自己补充的一种作文。它与命题作文仅相差一字,却比命题作文多了些许自由。要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来认识一下半命题样式的方方面面。作文采用半命题的样式主要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确定写作对象、选择写作材料等有较宽泛的回旋余地。比如《______你听我说》,换成《老师,你听我说》就大不相同了。前者横线上填写的称呼是十分宽泛的,老师,父母,朋友,同学等等都可以填入,再加上这道半命题样式,规定了“向别人倾吐”“内心话”的要求的范围,所以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作文好写,而后者,由于规定内心话倾吐的对象必须是“老师”,就使一部分考生产生为难情绪了。我的内心话不想向老师倾吐、我对老师没有内心话倾吐。由于有了这种情绪,写作起来势必吞吞吐吐、畏畏缩缩,决不能收到流利畅快的效果。可见,这种半命题样子的题目是很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的。

这些年来,这类命题方式,已广泛被语文老师运用到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去了,诸如《____也美丽》、《我当_____》、《我第一次______》、《我学会了______》《____,别再让我》、《______给我温暖》、《我常常想起_____》、《______,真有意思》、《______见闻》等等,都属这类作文命题,如果考试时遇上了这类命题样式,并要写好这类作文,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审题,大凡这类命题样式,命题者在题目的前后总会有比较具体的要求的,对横线上所填人的内容,更有明确的提示,而这些要求或提示正是正确、全面审题的前提,一定要仔细审清。

比如《我学会了_______》这个题目,命题者对横线上填人的对象作如下提示:“凡是你生活、学习实际中确实学会了的,都可以写。”审题时,可以从这一提示中确定选材范围(是生活学习中的),确定写作对象(技能、方法)。这样审明白了,心中有谱了,还得注意前面的“我学会了”。所谓“学会”,“学”反映个过程,是“会”的前提,“会”,则反映了这一过程的程度和结果,是“熟练”和“能运用”的体现。“会”可以说是题眼,如果忽视了这一题眼,必定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文章的中心。认真审明“学会”的含义,对确定填入横线上的写作对象,很有作用,否则你可能填入的写作对象只是“学了”或“会一点”,而不是“学会”。

二是认真选材。这类作文的选材与在横线上填入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只是前者具体后者概括而已。因而,要所选材料达到新颖独特,首先横线上填入的写作对象必须新颖独特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如此呢?要有求异性思维。这就是说.面对考题,先进行一番求异性思维,跳出命题者提示的写作对象进行广泛的思考,想到很多很多然后集中起来,分析比较,逐一筛选。筛选的原则是自己熟悉、感受最深刻的,别人没有经历过,或根本想不到的。这样的写作对象一经确定,选择材料也就有依据了。

例如1:《_____的一瞬间》,请同学们先补充完整题目,再进行作文。

写作指导:

本题的关键词是“一瞬间”,横线上可填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发生的一件事情,如《流星逝过的一瞬间》《悲剧发生的一瞬间》《走向领奖台的一瞬间》……可以是抽象的感觉,如《幸福的一瞬间》《感动的一瞬间》……还可以填上某个动作,如《分别的一瞬间》《挥手的一瞬间》……这些“瞬间”既可以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从书中、电影、电视里看到的镜头。带着一颗敏感的心,打开记忆的闸门,抓住一个瞬间,写出自己丰富的内心感受,是我们在这篇习作中要做到的。

例如2:请以“我不会再_____”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写作指导:

半命题的关键之一就补题,针对本题目,我们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补题,虚,是指补充的短语表示的是精神、情感方面、只可用心灵去体会和感受的内容。如“我不会再幻想”、“我不会再胆怯”、“我不会再好高骛远”等等。实,是指补充的短语表示的是实际的动作、行为,比如“我不会再哭泣”、“我不会再抄袭”、“我不会再惹妈妈生气”等等。在补题时,注意用词简洁凝炼,整个题目补充完、语意通顺。

选好材料 ,补写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

半命题作文难下笔,张老师教你动笔快

半命题作文难下笔,张老师教你动笔快

半命题作文难下笔,张老师教你动笔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