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模糊的印章照片最近在头条读到《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2019年第41期),文章中称: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名字并非叫「辛追」,复旦大学的文字学家对印章文字重新研究发现,「辛追」两字其实是一个「避」字,此前因为照片不清楚,被误读成「辛追」二字。 此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1.5亿阅读量: 我很仔细的撸过多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报告,的确如《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所言,【马王堆老太太】身份的那枚印章有腐蚀和破损。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受技术所限,让学界信息共享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印章的印刷图片,也非常不清晰。如下图: 【马王堆老太太】墓葬也即最先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老太太的丈夫——利仓、儿子——「(豕希)」的墓葬分别为「二号、三号」墓葬。 引自【注1】 根据随葬的文物如:封泥、印章、遗书等等,确定了三位墓主的年代和身份,也即西汉初期的长沙轪侯。西汉轪侯世系如下表: 表引自【注2】 所以,【马王堆老太太】也就是西汉长沙一世轪侯的夫人,二世轪侯的母亲,身份非常显赫,也可以说是新中国考古中的「明星人物」—— 「不腐之身」,「巨型棺椁、光洁如新的漆器、49克的素纱蝉衣」等等.......珍贵随葬物品堆积如山,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不多讲了。 老太太陪葬物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单层五子奁】,确定老太太名字的印章就放置在奁中,这也是老太太墓中唯一的一枚印章: 图引自【注3】 图引自【注4】 书影引自【注5】 因为这枚印章非常不清晰,所以,1972-1973年湖南博物馆撰写发表的两份考古报告:
从始至终都没有称一号墓主为「辛追」,在考古报告中,这个模糊不清的字是用方框「口」代替的,如下考古报告的截图: 图引自【注6】 ![]() 图引自【注7】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只是说「似为『追』 」字: ![]() ![]() 书影和图引自:【注8】 2011年,湖南博物馆参与马王堆发掘的考古学家傅举有编写的《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很明确将其称为「妾辛追」。 ![]() 书影引自【注9】 湖南博物馆的官网【马王堆汉墓】电子展厅是「妾辛追」: ![]() 图引自:注10 我不确定哪一年、哪位学者的考证成果,非常明确肯定称【马王堆老太太】为「辛追」,因为这需要费精力作文献回顾。 但可以肯定,起码在八十年代的,称「老太太」为「辛追」还不是那么非常确定,但并没有认为「辛追」为一字,始终认为似「妾辛x」。 (二)「妾辛追」还是「妾避」?那么这个模糊不清的印章是「三字:妾辛追」还是「二字:妾避」呢? ![]() 复旦大学学者将有论文发表,详细的论证这个问题,也许论文中有更清晰的图片作为有力的证据。在没有看到论文之前,我只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基于两点:
所以,我们只要和【战国中、晚期——西汉初期】的玺印文字对比一下,就大致可以判定。 首先我们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偏旁构成,特别是这两字在战国——秦汉时态的字形形态。 「避、追」都是形声字,二者的形部都从「辵」,声符分别为「辟、」,有些偏旁可能手机无法显示,我用截图的方式: ![]()
「辵」其实就是由「行」和「止」两个部首构成,「辵」在隶楷书阶段演变成「走之底」——辶。 以「道」字为例我们来看,从「行(彳)」从「止」的「辵」为例: ![]() 图引自:注11 「辟」有「卩、口、辛」三个部首构成,甲骨文从「卩」从「辛」,西周金文增繁「口」部,到秦汉隶楷书阶段,「卩」渐渐演变成同意偏旁「尸」。 「辟」和「避」的古今字形演变: ![]() ![]() 图引自:注12 「追」的声符「」其实是「堆」的初文(当然也有争议,但在这里是表声的,就无关宏旨了)。 「」和「追」古今文字演变过程: ![]() ![]() 13 这枚临摹印章是反字,先做个镜像让字正过来: ![]() 目前,对印章中的「辵」「妾」、「辛」三个符号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是「辵」不并不清晰,我们先要将残缺的部分凑整齐。 我在著录汉代印章中字典中,找到与印章中「辵」写法最相似的几种写法,列举几枚如下: ![]() 注14 ![]() 注15 可以将残缺的「辵」很好补齐,如下图: ![]() 那么疑问就是在「三口一竖」这个部件,到底是个什么偏旁呢? ![]() 从我上文给出的古今汉字演变字形来看,「追」的上面部件「」,在战国秦汉阶段,没有见到过写成「三口一竖」的形状,相反在秦汉文字中「辟」的左半部写成为「三口一竖」形状。 比如:秦代的《睡虎地秦简》「辟」「避」左边写成「三个口」形状: ![]() ![]() 《睡虎地秦简》(嬴政时代)成书跟马王堆墓葬(汉文帝时代)年代很近,基本上算同一时代的人。缪篆追求方折,将「辟」左边写成「三口一竖」的形状,笔法上也合理的。 「追」字无论是在玺印还是金文、简牍中都只有两个「口」: ![]() ![]() 图引自注16 所以,我倾向也许「妾辛追」真的读错了,而是「妾避」。 但是,有一点解释不通的是「避」字分得那么开,看起来像两个字呢? 其实,这可以很好的解释,因为西汉早期「辶」还没有形成,「辶」是西汉章草书经过「楷化」形成的一个部首。 这个印章上的「避」的部首,还是「彳」和「止」构成「辵」部,下面的「止」部的横划,不可能拉很长写到「辛」的下面。 ![]() 其次,印章缪篆还讲究将印面尽可能的填满,一个字看起来像两个字,这是缪篆中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横向的印章。 如汉印「陈请士」、「蛮禾」中,字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这是横向印章常见的一种现象: ![]() ![]() 上下结构的四字印章,每个字占据一个字位,泾渭分明: ![]() 在加上「避」构字偏旁部首过多,就算不是刻写在印章上,正常书写「避」字都看起来很松散,「止」的横划也倒不了「辛」字下面: ![]() 三、汉代的「妾字印」这种带「妾」字的汉代女性私印,出土和传世都比较多。,我国的印学大师王献唐先生称之为「妾字印」【注17】。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汉印【妾繻】: ![]() 还有诸如「二字印——妾徵、妾剽」,「三字印——妾未治、妾因诸、妾女恶、妾女宰相」: ![]() ![]() ![]() 图片引自注18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纯粹的字形分析审查,「马王堆老太太」的漆盒中的那枚印章,是「妾避」的概率大过「妾辛追」。 所以,我支持复旦古文字专家的看法,对他们即将发表的论文也拭目以待,可能他们用了新的技术,如:红外线,得到了更清晰的图像。 其实,「马王堆老太太」是不是叫「辛追」或者「避」都值得怀疑,唯一证据就是漆盒中的那枚印章,印章是木制,玉石都不是,完全不符合「马王堆老太太」尊贵身份。 只因出现在陪葬品中,考古学家假设这个印章是老太太的私印。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