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名其妙的耳鸣,身体竟然暗藏这些疾病

 芒果咖啡 2019-10-21

轰隆隆……轰隆隆……

嗡嗡嗡……吱吱吱……

深更半夜,明明周围什么动静都没有,但是自己耳朵却总是“听”到这些声音,真是谜一样的存在。

耳科大夫告诉你,这很可能是耳鸣!

于 春 刚

北京电力医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领域:对耳聋、耳鸣、眩晕的诊治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全天、周四下午。

什么是耳鸣

耳鸣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耳内或颅内的响声感觉,即“无声自响”。

它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错觉,可能表现为“机器的轰鸣声”“蚊子的嗡鸣声”等等,音调多种多样,响度可大可小,但是周围却找不到相应的声源。

耳鸣根据病因、持续时间长短等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根据病因可分为突聋后耳鸣、血管性耳鸣、老年性耳鸣等,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耳鸣、慢性耳鸣等。

耳鸣的危害

耳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影响交流:严重的耳鸣使人分辨不清别人的话语,而且耳鸣往往伴有耳聋。由于听不清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会不愿和人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影响睡眠:耳鸣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格外明显,使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影响情绪:长期耳鸣会使人心烦意乱,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另外,耳鸣常常是其他疾病的伴发症状,因此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查找病因和治疗。

耳鸣的好发人群

年龄特征: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出现耳鸣,但是老年人耳鸣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年龄越大,耳鸣出现比率也逐渐升高。

环境特征:噪音是引起耳鸣的重要因素,工作环境噪音大、长时间听耳机的人群耳鸣发病率较高。

情绪、心理特征: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的人群,耳鸣发病率较高。

耳鸣可能是哪些疾病?

引起耳鸣的疾病分为听觉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1

听觉系统疾病

a

外耳疾病: 外耳道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

b

中耳疾病: 中耳炎、耳硬化症等。

c

内耳疾病: 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

2

全身性疾病

a

心脑血管疾病:血管畸形、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

b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抑郁等。

c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另外,还有部分耳鸣无法明确病因。

耳鸣应该如何防治?

如何预防?

  • 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调整自己的睡眠,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人在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疲劳状态时,易出现或加重耳鸣。

  •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包括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往往会调高音量)。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里,会产生听力下降、耳鸣,要注意防护,减少噪声源,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

  •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

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是首先查找病因,对于病因明确者积极进行对因治疗,如果病因不能明确或去除病因后仍存在严重的耳鸣,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掩蔽治疗、习服治疗等。

实际上,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病因尚未弄清,耳鸣的彻底根治仍是世界难题。

这里我们要强调两点:

第一,目前耳鸣并没有什么“特效药”或“万能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耳鸣的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当归龙荟、六味地黄等。有的人用这种药物有效,有的人用另一种药物有效,同一种药物对症状相似的人效果可能并不相同;

第二,耳鸣有时无论怎么治疗都无法完全消除。这时,治疗目的不是“消灭”耳鸣,而是“适应”耳鸣,通过掩蔽治疗、习服治疗等方法让人和耳鸣“和平共处”。

看完后,你们有没有默默取下了耳机?

作者 | 北京电力医院  于春刚

编辑 | Zody

排版 | 苏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