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被所有的好坏情绪影响,每种情绪都在陪伴着我们走完自己的一生。 人的悲观情绪是由挫败感开始的,而挫败感又是由欲望产生的,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失落 、悲观、痛苦甚至厌世的情绪反应。悲观情绪与悲观主义者的差别在于短暂性和持久性,简单的理解就是:失败了再振作和失意了永远都难释怀。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欲望需求的五种表现,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包括了人一生的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是人类情绪的反应堆。 当一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并认定非她不娶的时候,而这个男人追求失败了,就很容易成为爱情的悲观主义者。因为对心上人是完美的这种情感执念,所以很难摆脱爱这种生理需求会做出的悲观行为:为她孤独终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人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常常会感到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感,没有尊严感,没有成就感。从孩子到成人,在家庭与社会中,当感到自己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很不公平,是危险的、人性是自私的、丑恶的时候,悲观情绪就会爆发。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欺凌、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在家中得不到家人的关怀,而没有安全感;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没有尊严感;一个求职者处处碰壁、心灰意冷,而没有价值感;一个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作品无人欣赏、发挥不了潜能,学术不能突破,一生默默无闻而没有成就感。以上所述之境如果一直持续在糟糕、每况愈下的生活中,人就会因为失败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终身都很难重塑反面的乐观主义角色。 悲观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由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开创。但悲观主义未必会和积极的态度起冲突。比如一个看破红尘的出家人平淡的生活在寺院里;魏晋归隐诗人陶渊明也因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而选择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情绪反映写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