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中国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文学体裁,先秦时期是散文,汉朝是赋,魏晋南北朝是骈文,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到了明清时期,小说大行其道。后世流传最广泛的大概就是“四大名著”了。因为这四本书的读者特别多,所以延伸出了一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至今都被人尊为至理名言,其中下半句才是精华,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这本书所描述的时代特别黑暗,整本书的基调更是如此,同时作者在描写众多梁山好汉的时候,他们彼此间的各种快意恩仇让年轻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然而,在大部分眼中年少时读这本书,满眼望去都是那种令人向往的兄弟情深,等到积攒一定社会经验之后,发现整本书写的都是算计,发现年少时期的自己原来缺乏判断力。365bet体育官网 “老不看三国”的意思也简单,三国的主角就是一群失意者,尽管那个时代的他们属于枭雄,但也是失意者: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也具备一定的能力,本想率领20万大军顺利南征,结果却被五万蜀汉东吴联军一把火给烧没了,自信心大挫;孙权虽然盘踞经济发达的江东,但是也只能在此地据守;刘邦就更不用提了,在前几十年的时间里,被各路人马打的来回跑,年过半百了却依旧寄人篱下。 无论是什么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会有各种不如意,也有些许难过与遗憾,更不愿意提起伤心的往事。到这个年纪再看《三国》,纸上写的是曹操、孙权和刘备的斗争,但心里却想着以往的自己,难免会伤感。 其实这两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只不过大家都忽视了,这一句是“男不看西游,女不读红楼”。首先《西游记》全文情感基调较为悲观,无论你齐天大圣能力有多高,最终还是被带上了紧箍咒,受制于一个和尚,天性被抑制,再也没有了自由。 小男孩在刚开始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什么都会的齐天大圣,一根金箍棒就可以战天斗地,可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紧箍咒就相当于社会,它教自己怎样做人,我们也不得不去和孙悟空一样去解决各种问题,必要的时候还得请求别人。这种思想的确悲观,特别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更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这大概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女不读红楼”是因为《红楼梦》很容易让人产生积郁之情,此外,里面所描述的场景的确富丽堂皇,让人产生向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尝试到那种求而不得的凄凉。 无论怎样,四大名著能够流传至今,自然是有可取之处的。只要我们懂得批判性吸收其营养部分,培养自己的独立审美能力,什么书都是可以阅读的。就比如说三国中的一群人物,虽然是失败者,但是他们在多次失败中依旧坚持自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何尝不是激励人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