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青花价格不可估量

 博搜艺术 2019-10-22

元青花胎体外部修胎较好。有时需测试才可看出接口。内部一般不用修胎。可见接口挤压出之泥浆余痕。有的器物将接缝挤出之泥浆抹一下即可。

  元代时大量的青花瓷出口到了中东地区,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我们很难知道的更加详细。当时与中东的这种贸易,或许是为了换取金银,又或许是为了换取青料,也就是苏麻离青(苏料)。苏料诞生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现今也只能猜测,或许是通过贸易渠道从中东地区换来。“今天我们在元青花的存世品里经常能发现有大罐、大盘这样的造型,应该都是为中东地区定烧的。因为中东地区的民族饮食习惯便是一群人围着一个装满食物的大盘,吃肉喝酒,这与汉地的习惯不同。所以这类器形在我们国家并不适用,应该就是专门为了出口而定烧的。

  对许多中国瓷器鉴藏家而言,十五世纪初瓷器的釉下青花纹饰堪称历代之最。存世的明代高足碗极少,因为这种“头重脚轻”的设计本就导致其容易破损。此类高足碗据称是祭坛用器。本件作品更为特殊的地方是其画工,所用的浓艳青花深浅有致,非常有层次感。类似的高足碗曾纳入玫茵堂珍藏,2012 年4 月经苏富比拍出,当是的成 交价超一亿港元。

  元青花主要作为外销瓷,销往中东、西亚、南洋等地区。作为外销和日用器的青花瓷,元代的生产量应该是大的。但是元代的制瓷工艺远不如后来的明清时期,因此烧得不好或者烧坏了的情况很常见,精品在当时就少。元代(1271-1368)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时间,遗存方式主要是出土(出水)或传世,相较明清,其传世作品少之又少。加上元青花绝大部分是日用器,外销亦是供给外国人使用的,使用中损毁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便是我们今天解释元青花存世量不多的主要原因。那些被全球博物馆或著 名收藏家视若珍宝的元青花除外,尚有幸免于战乱和人为损毁的元代青花瓷器则为数不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