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寒露刚过,正是菊花盛开之时。 在秋阳下,在秋风里, 一团团的菊花无声的开放着, 却将这个秋天渲染的有声有色。 闲暇的时候,去菊园赏菊。 不必走近,只 远远望去 , 红的似火,粉的似霞, 白的似雪,紫的如锦, 五彩缤纷,直叫你眼花缭乱。 倘若 进园细看 , 则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或大如绣球,或小似碧玉, 或是在含苞欲放,静候佳期, 或是在拔蕊怒放,邀人欣赏。 一缕清风袭来, 携着满园芳香馥郁, 天上人间,不过如此。 若是抽不出空, 停驻脚步,路边不乏簇簇野菊花。 公路旁,山坡上,甚至田埂边, 没有菊花的“庞然” 一抹抹瘦削的金黄色野菊花 依然布满星星点点。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秋高气爽,若是此时手边 有一杯 菊花茶 ,就再好不过了。 取一盏茶杯倒入清冽的茶水, 再加上两三朵小菊花, 最好是贡菊, 淡黄色的花瓣在茶水中, 不急,不缓,悠悠然自在舒展。 若是觉得口味微苦, 就加少许冰糖, 等到茶水半温的时候, 轻轻啜饮,收获一丝甘甜。 花棚石磴,小坐微醺, 难免才思泉涌。 而清华其外,澹泊其中, 不做媚世之态的菊花 向来是文人学子争相吟咏的对象。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这是刘禹锡眼中的秋菊, 一秋凉风至,百花凋零时, 唯有菊花肆意开放, 随着风轻轻摆动,不争不抢, 却自成一派,自有一番姿色。 甚至就连唐太宗李世民, 都对残菊赞咏有加: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一夜秋风起,吹落几片菊瓣, 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 其顽强的生命力, 让人对其来年复荣满怀信心的同时, 对自己的明天也更加期待。 咏菊的诗人大概可以上溯 到战国时代的屈原, 而当晋代陶渊明 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 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 更是出现在诗中画里。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丛菊盛开处,阵阵香气, 不知是否引来梁祝? 诗人雅士题词作画向来没有拘泥, 折一把纸扇, 绘墨菊丹青,书三两箴言, 会友之时,飒然打开, 别有一番风雅。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轻。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其实诗人写诗,画者作画, 免不了借物抒怀, 或是洁身自好的高洁, 或是“宁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不屈不挠。 淡然独开于寒秋, 清寂傲然的菊花 则能更好的隐喻了 中华儿女的品质: 淡然、无惧、顽强、君子之风…… 古人说: “琴棋书画养心, 梅兰竹菊寄情”。 金秋露将至, 寒菊傲然开, 唯愿寻一知心人, 共赴赏菊好时光。 |
|
来自: Zhanjh1936 > 《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