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26)灵光井(下)天籁阁

 吴越尽说 2019-10-22

灵光井
 

为了写作本文,笔者又去看了灵光井,希望能在周围找出哪怕一点点历史的痕迹,可惜什么也找不到,只有瓶山西边有条汤家弄,据说项元汴收藏的字画,都托付给汤家的工匠装裱或修复,因此汤家紧靠“天籁阁”定居,很多研究项元汴的专家都认为,项元汴的“天籁阁”就在瓶山脚下、灵光井东侧。对此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印证。“天籁阁”在收藏界的影响大到连皇帝都尊敬的地步。收藏的宝贝到底有多少?没人说得清。

 

项元汴画像(来自网络)
 

专家发现,凡经项元汴收藏过的书画藏品,除了上面盖满“子京”(项元汴字子京)、“墨林山人”、“檇李”、“天籁阁”等等上百个各种名号的印章外,还在边角处写下特别的编号,编号顺序是按照《千字文》的次序。根据这些特点,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弟子翁同文,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按照编码的线索,复原藏品目录,据他推算,项元汴的书画藏品一共有二千一百九十多件,而当时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据《故宫书画录》共计四千六百余件,项元汴以一己私人之力,收藏量达到故宫的半数。实在太惊人了!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中秋帖》
 

除了数量,“天籁阁”的藏品全部是精品。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王羲之的《兰亭序》、《万岁通天帖》,怀素的《苦笋帖》、《自叙帖》,李白的《上阳台帖》等等,上至唐朝、五代以前,下到宋元,只要过他的眼都被他收入“天籁阁”,每一件都是国宝。即使是“天籁阁”中一件普通书画,放到现在都是珍品。实在太震撼了!

项元汴自身通过不断求学,他的书画水平也是很高,只是被他藏家的名声所掩盖,即使鉴赏水平这么高,为避免鉴定失误,他专找著名藏家或者直接找书画家本人,采取“买、买、买”的方式,无非多花“银子”,确保物有所值。买下来后,他还会把成交价写在作品上,这么贵重的珍品他居然敢于把价格写上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思议,虽被人诟病,但为后人了解每一件藏品提供了历史背景和价值参考。

 

怀素《苦笋贴》

 

韩滉《五牛图》局部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除了书画,项元汴还大量收藏金银铜器、瓷器、紫砂、雕刻等艺术品,也都是稀世珍品。

这样一座名震江南的文化艺术“宝库”,却被毁于战乱。“天籁阁”在项元汴去世五十五年后,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入嘉兴,一个名叫汪六水的千夫长带兵闯入“天籁阁”,将项家数代经营的收藏劫掠一空,家族成员在战乱中流离。据传,“天籁阁”的藏品一部分流落民间,有些流到国外;一部分被清宫收藏,还有一部分则永远消失了。这是一个文化灾难、历史的悲剧。从项氏家族来讲几乎是“灭顶之灾”,项家后代虽然仍然人才辈出,但再无能力重建“天籁阁”。

 

位于嘉兴洪合镇的项氏墓地

 

项氏墓碑 
 

项元汴的墓葬在嘉兴市洪合乡,1975年嘉兴博物馆对墓地进行抢救性挖掘,墓为砖砌,较为简陋,共有三室,中、右两室已遭破坏,仅存左室,室内又用砖隔成并列的三个棺厢,厢内各置套棺一具。三棺从右到左有墨写“大房”、“二房”、“三房”字样。棺木保存尚好,棺内各有女尸一具。据考证,墓为项元汴之子项穆所建,墓内三具女尸是项元汴的三个妻室,而之前村民反映的被盗男尸极有可能就是项元汴本人。墓内出土器物保存完好的仅三十一件,“大房”即项穆的母亲,随葬有瓷寿星、香炉、经书等, 还特为她刻了宝塔金刚经碑, 拓了拓片随葬,二房、三房随葬物仅有几匹土布, 有点寒酸,与项元汴当时的地位和名声极不相配,就是因为当时项家已衰败, 这与实际情形基本相符。

 

项氏墓出土的青花梅兰竹纹长颈瓶(嘉兴博物馆藏)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照片来自于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天籁阁”藏品。“天籁阁”虽早已湮灭,影响力自清朝到现在经久不衰。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来嘉兴,遍寻“天籁阁”及项氏而不得,遗憾中写下一首《天籁阁》诗:“槜李文人数子京,阁收遗迹欲充楹。云烟散似飘天籁,明史怜他独挂名。”

项元汴的后代均以书画传家,长子项德纯和三子项德新,均攻画作;项德新之子项嘉谟、项徽谟、项圣谟也都以画出名;而项笃寿的万卷楼、其子项梦原的宛委堂除了藏书外,还从事刻书,许多珍贵典籍因为有他们的刻本而流传下来。项氏家族以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优秀艺术作品收藏并加以继承发扬,即使在遭受洗劫后仍矢志不渝,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少学者认为,“天籁阁”是嘉兴历史上一座丰碑,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是公认的,应确立其应有的地位。通过挖掘、收集、复制和利用,重建“天籁阁”,让它拂去岁月的尘埃,把故事鲜活起来、生动起来,真正展示嘉兴这座“文物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蕴。

写于2019年10月10日至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