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琴贵铧 2019-10-22
作者:学思不致

读《上古天真》,你可能会少吃很多苦,可以多活很多年。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关注自己至重至贵的生命。健康、快乐、长寿的问题是生命的最根本问题。所以,《黄帝内经》的开篇也就是人生第一问之前,在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就是说: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发问,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终极的问题,哲学问题啊。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很小的时候都是关注哲学问题的,而不是我们长大以后问的那些世俗问题。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做事情总是非常快,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很专注的,而且一想去做马上就会去做。可是长大以后,由于社会的竞争这么激烈,选择又这么多,于是有了困惑,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这是人生不同的关键。长大了之后,人就有区别了。关键就在于是不是“敦敏”。“敦”就是敦厚,就是继续保持小时候的纯朴的心。如还能保持住那一份纯朴的心,还能保持住刚生下来那时的神灵,并且做事敏捷、果断,那么就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境界。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众人来说不是人人都去做天子,而是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登上人生的最美境界。所以黄帝的一生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人生过程,美丽的人生过程。只要我们把握“敦敏”,保持童心,人人都可以走过美丽的一生。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我们把黄帝提的这个问题称为人生第一问,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的看法,黄帝替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向岐伯作了发问。黄帝似乎已经预知到了他的后代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人类天然的寿命应该有100岁。可是令黄帝感到不解的是,上古的人都能度过100岁而形体运动一点都不衰退,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现在的人却不是。今人活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而且很难活到100岁,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世道变了,还是人类自己失去了养生的方法了呢?人怎样才能健康活过100岁,活过“天年”?

黄帝看到了古今人的生命强弱与长短的变化。他拿这个问题来问天师歧伯,那么,岐伯究竟是怎么回答的呢?

岐伯回答黄帝第一问: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天师的回答直截明了:是人自身的原因。他做了如下解释:上古人民朴实,生活恬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所以能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人人都活到百岁;现时的人奢侈,沉溺于酒色,“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这等堕落的人只好短命。最后歧伯把古今人的生命差别归结为一个道德问题,那就是,古代人“以其德全不危也”,现时的人则因为不遵循生活的道德律,所以生命不能不产生危机。

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并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长寿之道、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这八个字,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道,是总原则,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当中。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经历的。

第一,食饮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

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所以说养生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难度,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黄帝和岐伯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这样?《黄帝内经》里是这样描述的,当时的人根本没有像古人那样,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酒为浆”,喝酒像喝米浆、喝汤一样。

“以妄为常”,把不正常的东西当做正常。“妄”就是不正常。比如说在饮食方面,把不正常的饮食当做很正常,这是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成了生活习惯,这是最可怕的,是最有害身体健康的。比如说有的人把吃得很饱、喝得很多当做一种习惯,每吃必撑,每喝必醉,这就必然会出问题了。

“醉以入房”,入房表面上指入房休息,睡觉,实际上是指行房事。这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对由此怀孕而来的孩子也是有害的。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有了各种各样的贪欲之后,就会慢慢地耗散其“精气”“真气”。我们现在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当然这与我们现实生活、社会的竞争、社会节奏的加快是有关系的,但最关键还是欲望。欲望是耗散真气的罪魁祸首。“真”这个字特别重要,《内经》第一篇就叫《上古天真论》。天真烂漫,这一般都是指小孩子的行为,小孩子保持着“真”,“真”实际上是真气,真气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先天元气。保持元气是养生的关键。可是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都在耗散人本来的那种真气,都不再“天真”了。

“不知持满”,不知道保养精气,不知道使精气充满,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纵欲泄精。这也是很危险的。进一步就是不知满足,总是贪多,欲望越来越膨胀。

“不时御神”,不按时驾驭自己的精神,有悖于生活的节度。按时御神,就是要顺应不同季节、不同月相、不同时辰来调节心神、调节神气。

“务快其心”,只是追求自己心里一时的痛快,只要心里痛快,什么事都可以去做。

“逆于生乐”,对自己生命的快乐给它搞反了,跟黄帝所说的古代人的生活习惯根本不一样,违背了养生之道。

“起居无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平常的作息、劳逸,日常生活都没有节度,没有规律。

以上是说明不懂养生者的具体表现,正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身体不健康,所以过了半百就衰退了。

来看一看现在21世纪的人,跟《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当时那些不会养生的人的做法是不是一样?看来在对待生命的问题原本是没有什么时间差异的。因此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就不是仅仅在读一本古书而已。虽然时代前进了几千年,但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照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就绝不是过时的。

岐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总原则去做,我们就能够健康长寿,能活到一百岁。那么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什么叫阴阳?阴阳有外在的阴阳和内在的阴阳,这是我们古代的古圣先贤给我们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阴阳的思想,阴阳之道。外在的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的阴阳,内在的阴阳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就养生来说,是指内在的阴阳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阴阳”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当然也反映了人体生命的本质规律。

什么叫有病?有病就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治病就是要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叫阴阳调和。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法于阴阳,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生命本质。

养生首先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天地的阴阳。要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养生要效法天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比如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这就叫效法阴阳。这都是《黄帝内经》提出来的。

养生还要效法内在的阴阳。养生要内求,要往里看,在体内修炼。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阴阳,这个阴阳是与外在阴阳一一感应的,只要符合阴阳了,就能长寿,就能健康。

“和于术数”,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在中医养生方面,《黄帝内经》养生是有很多数字的,它告诉我们一些方法,符合这些方法,就行了,这是总的原则。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实际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字。人只要“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和”的思想。这四个字表面上看是要跟术数相“和”。其实术数只是天地阴阳的具体体现,真正的“和”是跟阴阳的“和”。“阴阳和”是总原则,包含了精和神要和,身和灵要和,人与天要和。这个“和”字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人跟自然要“和”。仔细想一想人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事我们还做得少吗?

第二,人和社会要“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

第三,人跟人要“和”。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加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事,可能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烦躁,那你和他打交道时,可能会不顺利,不顺心。这时如果你心平气和,如果能为他人想一下,你就不会生气。至少你要想一下:我不能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你就做到了人与人的“和”。

第四,人的心和身、形和神要“和”。心和身、形和神是不可分的,互相影响的,这一点不仅《黄帝内经》,中国其他经典里几乎都是反复强调的。

这四点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太和、中和、保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养生文化的精髓,养生说到底就是要达到这三个“和”。

所谓太和就是大和,就是要最大的和,最大的和就是达到上节所说的四个层面的“和”,这样才能叫“太和”。“太和”是目标,是最高境界。“中和”“保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要做到太和,就必须按照两条来做:第一要中和;第二要保和。

中和,就是要守中道。中医为什么要叫中医?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实际上不对。中医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和的医学,要把阴阳调成平衡、中和的状态,“中”是与邪相对的。一个人感受邪气了,就有病了。调到平衡、中和状态了,就没病了。我们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关系呢?也要中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要把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放在一个中庸的状态下,不要过激也不要不及,那就达到了中和。

更重要的是要保和,要保持住这个“和”。一个人一天两天做到中和,并不困难。难的是始终保持中和。如果说今天按照“中和”去做了,而明天没有这么做,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同样达不到“太和”的境界,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我们要把“中和”变成一种习惯,养生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按照这个“和”来做,我们都可以达到“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目的。所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的总原则。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岐伯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生命的一种周期,这种周期很有意思,是把男人和女人区分开来的。这种周期区分的依据就是“肾气”和“天癸”。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五脏中肾为水,“肾气”是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的基础。“天癸”就是先天肾精当中产生的,是肾气充足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像水一样,像四面八方的水聚集在中央,表示水的充盈,精气的旺盛。有了“天癸”这种物质就可以使人生孩子。所以“天癸”是主导人生殖的一种物质,没有天癸,人就不能生孩子。

女子是以七岁为一周期的。7岁时,肾气就开始旺盛,牙齿开始换了,头发开始生长。14岁时,因为有了”天癸”,所以这个时候能生孩子。21岁时,肾气就开始平衡了,平稳了,也就是到21岁的时候,女子快要长到头了。28岁时候,女子的筋骨坚强了。《黄帝内经》说,肝主筋,肾主骨,所以意思是肝气和肾气达到强盛。还表现为头发长到极点,身体也达到最强壮。35岁时,“阳明脉衰”,是指胃和大肠的精气开始衰竭了,面容开始憔悴了,头发开始掉落了,表示肾气开始衰落。42岁时,终于头部的三阳脉都开始衰落,面色枯槁,头发白了。49岁时,任脉开始虚弱了,太冲脉也衰微了,这个时候就是不能生孩子了。49岁在女子来说就是绝经期、更年期,就开始衰老了。

男子是以八岁为周期的。男子到8岁的时候,肾气开始充实,头发先开始长,牙齿才开始换。男子是先生发,后收敛;而女子与男子正相反,说到女子第一生命周期时,是牙齿先换,头发才开始长,是先收敛后生发。16岁时,男子的“天癸”---也就是主宰男子生殖能力的这个基本物质开始出现了,阴阳是能调和,男女和合,就能生孩子了。24岁时,男子肾气平和、均衡,具体表现是智齿开始长出来了,身高也达到极限。32岁时,筋骨强盛,也就是肝肾功能强盛。肌肉也健壮了,也就是生命力达到极点,所以接下来就要衰落了。40岁时,肾气开始衰落了,具体的表现就是头发脱落。48岁时,头面部的三阳经气衰微,脸色枯焦,头发变得花白,眼睛变成“老花眼”。56岁时,肝气衰微,筋脉迟缓,行动不便,天癸开始衰竭。主管生殖的精气不充足,肾脏功能减退,形体各部分都出现衰竭形象。对于男子来说56岁是一个坎,因为这个时候的主宰人的生殖的天癸开始枯竭了。64岁时,牙齿、头发都脱落了。天癸就彻底尽了,也就没有了生殖能力。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女子49岁是不变的,男子则可以从56岁后延到64岁,往后顺延了一个阶段。

以七岁、八岁为一周期,是肾气的盛衰、天癸的来决定的。这种生命周期和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周期相吻合外,还和宇宙自然大规律有关系。古代先圣给我们找出的这种规律,不仅仅是人道的规律,也是天道的规律。

我们中国人可能都听说过“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原本是说我们两位圣人的,孔子年寿73岁,孟子年寿84岁。这是圣人天年的两个坎,后来发现,的确,很多人都是在这两个年龄去世的。这种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近年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科学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发现人的生命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或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每个周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的高潮和低潮。一般周期的中间年龄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为低潮。高潮称健康稳定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强,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称健康减弱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7年的周期为7岁、14岁、21岁、28岁至84岁,8年的周期为8岁、16岁、24岁、32岁至72岁。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都超过了古稀之年,人体的免疫能力会明显减弱,再加上处于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对就多了。

本篇最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以超现实的自然主义观点,回顾了人类远古时代的理想生存形态,它所描绘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真人,以及“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至人,与“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圣人及“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的贤人,其实也就是庄子讲到的那些归化自然而获得大自由的种种逍遥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