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张真实患者的舌诊照片,告诉你的痰湿重在哪

 沧海八啸 2019-10-22

痰饮病的范围很广,

是生活中最常见到一类病证。

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诊断为痰湿重。

那么到底何谓痰湿呢?中医学对痰饮的定义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我认为大意就是我们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营养物质,身体代谢不了,产生了一种半成品,它反而对身体产生了伤害。这种半成品我们叫作痰饮。

下面以痰饮病为例加以说明。

为什么一会叫痰湿、一会叫痰饮、一会又叫水湿呢?

其实这里面是有学问的,古代的医家早就发现,同样是半成品,

同样是吃喝下去代谢不掉的东西,差别是很大的。他们的名字,也就是代号,代表着各自的特点,只是我们平时没有重视。

痰:是指比较稠厚的液体。

饮:是指比较清稀的液体 。

水:比饮更清稀的液体叫水。

湿:则是讲一种弥散状态的液体。

水湿痰饮的区别就好像虽然都是猫,但是高矮胖瘦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点(图59)。

痰湿重的舌苔主要是腻苔。痰湿跟寒相夹杂会形成寒湿,痰湿跟热相搏结就会形成湿热,相应的舌苔主要是白腻和黄腻。

上面我给大家细分了痰饮的类型,那么从舌苔上我们能不能看出他们的各自特点?根据舌苔能不能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呢?当然可以。

下面大家看看几种痰湿证的舌苔表现:

图60的舌苔偏白腻,图61的舌苔偏黄腻,黄白不同,寒热亦不同。图60是门诊的阳痿患者,平时怕冷,阳气颇为不足。图61是病房肺炎患者,以发热为主。

除此以外,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舌苔有什么共同点呢?

那就是两者的舌苔都比较致密。

再看图62、图63的舌苔不像图60、图61的舌苔那样密密麻麻,紧紧贴在舌表面。

图62、图63的共同特点是舌苔颗粒大而疏松。

图64、图65、图66的舌苔就像水一样湿哒哒的,好像要滴下来一样。光照以后还会反光,好似水面,波光粼粼。

图60~图66这7位患者,都诊断为痰湿重,但他们又各有各的特点。

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头我介绍的痰、饮、水、湿的区别,是不是若有所悟?

中医学的很多东西并不都是抽象的,有些是有形可见的。在此我把自己的一些粗糙但宝贵的临床感悟告诉大家,希望加深大家对中医的理解。以前很多人可能光知道教科书上有痰、饮、水、湿的区别,但是真地上了临床进行实践,给病人看病时,很多人就搞不清、分不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了。

舌诊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我举例的这7张图,我想大家肯定对于“痰、饮、水、湿”有所了解了吧。

那么有人要问了,

既然痰、饮、水、湿都是代谢障碍形成的半成品,

为什么还要如此细分呢?

这么分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同的分法,代表着不同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特点,最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疗。就像体育竞赛场上的篮球队一样,每方球队上场5位球员,5个人分打5个位置,有人打中锋,有人打后卫,有人打前锋,每个位置的球员都有各自的特点,中锋比较高,用来抢篮板,后卫比较灵活,用来控球,而对方球队就要根据这5个人的特点来针对性地选人,各个击破方能取胜。

类似道理,在治疗痰饮病时也是一样的。我们把痰湿分为痰、饮、水、湿,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用来指导治病。

关于痰饮病的治疗,古人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专门列了痰饮病篇来讨论痰饮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意思就是,患痰饮病的机体就像一片湿漉漉的田地,我们所用的温热药,就像太阳一样,把田地烤一烤,让水分蒸发掉。

我觉得张仲景的这个原则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比如上面我分享的7张图中,其中5个白苔的病例是可以按这个原则治疗的,但是对于图61的黄苔,再这么治就不大合适了。

后世医家也有不同看法,例如金元时期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 一书中说:饮虽为阴邪,停积日久,也可化热,或与热合,而为热饮,不可拘于“温药和之”。

后世医家也强调了要注意湿热的情况,据我个人治疗痰湿的体会来看,湿热也是常见的,通常用方是寒热并用,但是还是以热药为主,也就是仲景说的当以温药和之。常用干姜、吴茱萸、肉桂、丁香、茴香之类,病情重的也可用一点附子。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意思是:看着水汪汪的田地,为什么不挖沟、开渠、架设水泵排。其实这个道理张仲景也讲了,痰饮病篇中有一半的方子都用了泽泻,有的还重用泽泻,比如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由泽泻与白术组成。

图64的患者就是这种情况。这个患者起初是来看皮肤病的,素体脾胃虚,医生给他用了很多滋阴养血的药,吃了一段时间后总觉得头晕疲乏,后来找我治疗,我一看舌水嫩发亮,波光粼粼。于是给他用了健脾渗湿、利小便的方药。服用过一段时间的药,水湿从小便走了以后,人也不觉得晕了。对比治疗前(图67)与治疗后(图68)的舌头,是不是后者没那么水润了,舌体也规则了。但是他没有停药而是自己继续服这个方子,后来出现了咽干明显的表现,这就是利小便的副作用,利水过头就伤阴了。所以利小便的药要中病即止,病好了就要停药,不要再继续服用了,以免副作用产生。

……

   (由于篇幅原因,先给大家介绍这么多,看不够?目录来袭)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