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精选】长期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胀缩的影响

 昵称37581541 2019-10-22

《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第35卷第14期刊载了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王擎运、陈景、杨远照、柴如山、叶新新、郜红建、马东豪、张佳宝和周云鹏的论文——“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砂姜黑土胀缩特性的影响机制”。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6YFD0300801)等资助。

砂姜黑土是我国较为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广泛分布于黄淮海平原皖北、豫南、苏北、鲁南等地区。这其中以皖北分布面积最大,约2336.6万亩,占砂姜黑土总面积的48.3%。

砂姜黑土主要发育于河流间和山前低洼平坦地区。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土壤质地黏重,含有大量膨胀性黏土矿物蒙脱石。土壤裂隙和柱状结构强烈发育,难以形成水稳定性团粒结构,致使该类型土壤通常伴有“干结实、湿黏闭、土壤僵板、耕性差、水养协调能力弱”等特征,素有“僵土”之称。

针对砂姜黑土属性障碍因子的消减除需加强水分管理外,亦可在田间施用粉煤灰、生物碳等改性材料,但这和以秸秆还田的方式增施有机肥相比经济成本较高,且难以大面积推广。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收缩主要与中度孔隙和毛管孔隙收缩有关;土壤水(80%)主要分布于土壤大孔隙和毛管孔隙中。

长期秸秆还田明显降低了土壤容重(1.68~1.50 g/cm3),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7.38%左右。秸秆的长期还田同样促进了土壤有机质(16.76~20.32 g/kg)的累积,但增加了土壤胀缩性(19.7%~23.2%),这主要与有机质自身的收缩有关。

长期秸秆还田通过减缓结构段(大孔隙)和滞后段(毛管孔隙)土体的收缩,提升土壤水、养库容,实现了该类型土壤因蒙脱石含量较高而粘闭、易于收缩的属性障碍因子的消减。

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毛管孔隙;玉米秸秆还田因难以腐化对土壤大孔隙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更符合该类型土壤农业生产中结构改善、水养增容的实际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