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这段大气磅礴的文字道出了书法的本质。书法是自然造化的产物。阴阳辩证,既是自然之法,也是书法之法。书法包含三个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毫无疑问,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行笔的顺与逆、提与按、疾与涩、取势与铺毫,无不渗透着阴阳辩证。在这种辩证互动之中,在力的转换、传动之中,一种内生的、绵延不绝的生命性(力)得以生发和运行,而这又成为书法的美感和力量之所在。由此所产生的点画,则有着“肌肤之丽”(似健康的、气血调和的皮肤所焕发出的光彩)。这其实也就是卫夫人所说的“骨、肉、筋、血”(《笔阵图》)。自甲骨文出现,尤其是秦汉之际的“隶变”之后,中国书法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这些凝聚着日精月华的法帖与碑刻,在任何时代都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 与书法艺术相伴相生的古代书论,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它们首先有很强的实用性,即对于习书者提供方法和启示 ;其次,有的篇章谈及书法史,具有史学价值;再者,很多书论文字优美,论述精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再有,孙过庭《书谱》之类的书论本身也是书法杰作。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对书法艺术的挚爱,我选取了若干经典书论译为英文,编著成这本论集。古人以写经刻石作为修行的方式,我以西文翻译中国书论,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修行吧!任何一种经典文本,自产生之日起,后人便不断对其进行注释和翻译。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我们用外文对其进行翻译,也是在提供另一种解读、另一种视角,以丰富其理解和阐释。
《英译中国书论菁华》内文 此外,本书将利于国外习书者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而这又将反过来促进中国书法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的书论,有文字留存者始于后汉。然而,在唐代以前,论述较为完整的、实用性较强的书论实为有限。如虞世南所言,“并不述用笔之妙”。许多论述也显得虚无缥缈,玄之又玄,让后人读来不得要领。因此,本书对于唐代以后的书论选取较多。清代刘熙载的《书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论著,涉及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技法等内容,论述详尽而精深,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故本书将其完整翻译出来。有些书论篇章,例如孙过庭的《书谱》,前辈翻译家已有极为精彩的翻译,因而只选取了其中较为重要的几段。 编写这本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美术领域的翻译教学提供参考。本着这个目的,我特意在书的末尾附了一篇《九势》的翻译分析,希图对美术翻译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世界走向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进程中,对于已经失去实用功能的笔墨文化的关注,实属逆潮流而动。然而,这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文化,可以恒久地涵养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使人超越环境、超越时代。这种价值和意义,不啻为一种当代的人文主义。愿我的翻译工作,为中华笔墨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扬增添一份力量! 本书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张文霞老师、外教 Jason Driskill 审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基 本 信 息
作 者:沈一鸣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第一版 201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16开 规格:170mm*230mm*10mm 页数:228页 定价:35.00元 一 句 话 推 荐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师沈一鸣编译; 清华大学外文系张文霞老师、外教JasonDriskill审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歌明教授作序。 内 容 简 介
书法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而与书法艺术相伴相生的古代书论,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作者长期教授英语课程,同时熟谙书法,本书选取部分经典书论译为英文,为读者展现另一种解读方法,丰富了对书法的理解和阐释,也利于国外习书者深入了解中国书法。 作 者 简 介
沈一鸣,上海人,任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多年来从事“美术英语”的教学,探索将外语和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著有《美术英语》,译著有《力:艺用人体解剖》《规范标识与符号》等。 编 辑 推 荐
本书选取14篇中国古代经典书论,不仅是书法的指导理论,还是古文佳作名篇;既可资临书,也可陶冶性情,由艺入道,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者沈一鸣老师任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编写过适合艺术及设计专业的英文教材,又长期浸淫于书法和国画,在书法与英语两方面均颇有心得。 对古代书论的翻译,既填补了书法理论翻译的空白,也将促进中外艺术理论的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本书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歌明教授作序; 本书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张文霞老师、外教Jason Driskill审校 ; 本书获得清华大学外文系学术出版基金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