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书店的美好记忆 - - 吴伯义 -今晚报

 汇文聚智 2014-10-23

书店的美好记忆

书店林立于闹市区的时代渐行渐远了,现在繁华的金街连一家书店也没有,令我们这些读书人颇感郁闷。想当年,和平路从南市口到滨江道,新旧书店有七八家,而且分类齐全,举凡文艺、科技、古籍、少儿、外文、美术应有尽有。更早些时,劝业场与天祥商场没有合并,在天祥二楼遍布书肆,在这里几乎没有找不到的图书。

我小时候,父亲在多伦道开了家服装店,因为与天津军管会(原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比邻,父亲曾为刚接管天津的市领导们缝制衣服,这样就得以结识负责接管文化工作的作家阿英(钱杏邨)。阿英因随部队迁移,大部分书籍资料都在沿途丢失了,问我父亲可否为其介绍一些书店。父亲多次陪阿英去天祥二楼逛书店,阿英非常高兴,有一间旧书铺专售新文艺书刊,正是阿英需要的资料。他去了几次,几乎将小书铺的图书买光,使老板大为吃惊。后来阿英调到北京工作,还经常来天津天祥旧书铺选书。父亲每与我谈及此事,总是说:“阿英买书也是大手笔。”

离我家最近的是百货大楼对面的新华书店。这里是天津新华书店的总店,其后门在佳木斯道上,经常有运送图书的卡车在装卸。小时候,觉得那书店台阶非常高,大门也气派,进得大厅,在一、二层楼之间的墙上,是马、恩、列、斯四幅巨大的伟人油画像,庄重典雅。店堂高大宽敞,当时还不兴开架售书,需要在玻璃柜台前选书,然后请服务员找出来翻看。书店内异常安静,服务员也多是用手势、微笑等表情,与其他商店的熙熙攘攘截然不同,这也许就是文化氛围。

我还与滨江道上的外文书店有些来往。那时的外文书店有近期外文原版书和外文报刊,苏联的书刊尤其多,每天的《真理报》隔一周就在天津发售。我的同学蒋大为(男高音歌唱家)的叔父当年卧病在床,每每为报纸副刊翻译一些外国幽默小品。我和大为经常去外文书店,帮他叔叔买当月的《鳄鱼》杂志,供他选译,然后我们就等着在报纸上找蒋鸿堤的翻译小品来看,颇有成就感。我中学时学俄语,老师让读些课外读物,我每月在外文书店买《俄语月刊》,有时也买一张《共青团真理报》。

滨江道和新华路口有一家美术书店,我们小学同学攒下些零用钱,就去那里买几本小人书。春节前,这里专卖年画,人头攒动,十分热闹。记得一次我在美术书店买了幅黑白绣像的苏联名画《列宁在拉兹雪夫湖畔》,镶了镜框挂在父母卧室内,代替了花花绿绿的年画,受到父母的表扬,于是他们把每年春节布置房间的任务交给了我。

大胡同口上的新华书店是个老店,民国初年就是一个大书局,其店堂与和平路总店相仿。这里沿袭旧制,当年还售一些小书局印制的戏曲唱本、大戏考之类,还有张恨水、周瘦鸥等的言情小说,这也与大胡同、老城厢的市民生活相匹配。

除了和平路、滨江道这些繁华闹市外,各区均有书店,见于小白楼、佟楼、卫津路、南市、郭庄子、中山路等处,这些书店我都曾光顾过。

随着电子书的盛行,纸质图书失去了半壁江山,甚至有人担忧其前途不保。我颇不以为然,图书之存在,使几千年文化得以流传,功不可没。电子书自有其先进性,但并非能代替图书。我出国也很留意书店。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小书摊鳞次栉比,多于百货杂物摊。在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书市,世界各国图书琳琅满目,充满书香,胜过汽车展。在纽约、旧金山,走在闹市区总能碰到小书店,里面人来人往。发达国家没有放弃图书,我们的书店是否关闭得太早了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