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即大雁,是常见候鸟,从《诗经》开始,就有大量关于鸿雁的诗词文章,大雁作为一种鸟,为什么会在诗歌中如此常见呢? 首先是大雁易于辨识,秋分之际,鸿雁成一字型或人字形往南方飞,春分时分,又准时北归。其他候鸟虽然也南来北往,但没有固定的队形,经常看到黑压压的一大片候鸟,甚至连绵不绝,但就是分辨不出是何种类。 其次,大雁一般一夫一妻制,甚至终生一侣,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这种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共同肩负家庭责任,恰好是人类向往的爱情生活。 第三,守时。大雁春天北去,秋分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因而,被人类认为是时间的象征,也是书信的一种形式。 先看作为爱情坚贞不渝象征的大雁形象,最出名的应该是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suò)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在这首词的序中叙述了《雁丘词》的起因:考试路上,听捕雁的人说,今天早晨捕获了一只大雁,把它杀了,另一只逃脱的大雁在天上悲鸣,久久不愿离去,后来竟然撞击地面而死。于是元好问买来了这两只大雁,把它们葬在汾水河边,堆上石头做标记,并给它起名“雁丘”。元好问当时只有16岁,古人结婚比较早,估计应该结婚了。这是他对大雁忠贞的敬仰,也是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 这首《雁丘词》也因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中的李莫愁时常吟咏而为大家所知。按小说所交代的时间,李莫愁和元好问基本属于同一时代。词中“横汾路”句,引用汉武帝横渡汾河时的盛景,反衬此时的寂寥悲凉,是对忠贞爱情的祭奠。“招魂”句则是引用《诗经 招魂》,以此悼念风雨中啼哭的大雁,为之招魂。从此,大雁也成了忠贞不渝的象征。 大雁作为时间象征的诗歌非常多,今天先看两首,其一为李煜的《相思令》: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另一首为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之所以选择这两首,是可以比较着看。李煜是亡国之君,而范仲淹此时和韩琦一起远征西夏,是主要将领。在这个塞雁南飞的日子,体会两人的心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两人都在思乡,一个无可奈何,只是无尽的相思;一个酒入愁肠,对胜仗踌躇满志,却也不忘为战争的残酷呐喊。同为思乡,一个想着自己,一个想着家国和士兵,境界高低立现。或许这就是亡国奴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差别。 再看看大雁作为书信的诗词。彦曰选择了李清照的《一剪梅》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李清照婚后不久,因父亲在党争中受到牵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暂时别离。李清照和丈夫伉俪情深,感情甚笃,因相思写下了这首词。“花自飘零水自流”,其因相思而寂寥孤独可见一斑。是“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王湾的这首诗同样是思乡杰作,丝毫不亚于崔颢的《黄鹤楼》,是五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江河上行船,心中想着的是很远很远之外的那条归乡之路。如此殷切的思乡情绪,让流水和风都感动,不急不躁地帮忙,让其悬帆快进,连夜赶往家乡。即将天亮的夜晚,一轮日出,捧出温暖,年关江南的冬天,已是春意盎然。多么美好的景色呀,让我更加思念家乡,大雁呀,帮我给洛阳的亲友带个口信吧。 大雁因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为人类所喜爱,寄托了众多的情感,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天的我们,偶尔也还能看到大雁,但已经非常少了,愿人类善待自然环境,让更多的生物存活于地球,感受天人物的和谐。 |
|
来自: 竹香书屋 > 《字典;词典: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