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二题 范一直 兴之所至 遁入空门后的弘一法师,潜心精研和弘扬佛法,除书法外,诸艺皆弃。他书写过很多佛语赠送世人,以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其学生刘质平在《弘一法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中说:“先师曾对余言:'每次写对联都是被动,应酬作品,似少兴趣。’”有一次,法师写好经文后说:“还有余兴,愿自动计划写一批字送你”。这批字写成后,他说:“为写对而写对,对字常难写好。有兴时而写对,那作者的精神、艺术、品格,自会流露在字里行间。”书法功底深厚者,虽被动“应酬”时,所写也不会很差,但作品要流露出作者的精神、艺术、品格,还是要在书家兴之所至时。 《兰亭集序》之作,得天时地利人和——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在“足以畅叙幽情”的境况下兴致勃发,遂成“天下第一行书”。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极度悲愤中写成,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而起伏,且时有涂抹,藏愤激于悲痛,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怀的典型。这两例虽一喜一悲,但都是“兴之所至”时的绝作。弘一法师说:“从来艺术家有名的作品,每于兴趣横溢时,在无意中作成。”信然。 训练有素的书法家,虽拿起笔来就可书写,但临池时“兴趣横溢”的境况,可遇不可求。哪怕是名家大师,应酬作品自不能免。面对市面上多有署名“中石”的书法作品,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欧阳中石说:“稍差的里面,有我写的,也有不是我写的。因为有时我并不愿意写,划拉划拉就完成了。”同一个书家的作品,是“兴之所至”而产生的精品,还是“划拉划拉”的敷衍之作,不可不辨。 “停止卖画” 画家卖画是很正常的事。作品能卖得出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艺术的一种认可。不过,画家倘若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作品以商品化为主要取向,钱可能赚得满钵满盆,而艺术追求难免有所废弃,艺品艺境也难以提升。老一辈书画家有“停止卖画”的佳话,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其淡漠金钱,执着于艺的心志,于此昭然。 钱松喦在《皓首忆童年》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度通货膨胀,教书固定工资,每月不值几升米。我为了维持一家九口的生活,不得不订'润格’,卖画收入当然比学校固定工资高得多。谁知我的作品一经商品化,给顾客牵着鼻子走,精神痛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物价稳定,我立刻取消'润格’,停止卖画,专心教育。”商品化的程度一高,作品难免要迎合市场需求,以致丧失画家的主体性,由此带来的精神痛苦远大于数钱的快乐。“停止卖画”之举虽有点绝对,且带有上世纪50年代特定的时代氛围,但画家对作品商品化的自惕和自律,至今值得标举。 吴作人在《艺海生涯苦作舟》中回忆了上世纪30年代,他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画室学习时,一度遭遇经济困难,不得不靠卖画来维持生活。“当时有一位画商的代理人乘机要和我订画,画商品画。”在吴作人左右为难、打不定主意时,巴思天告诫他:“千万别被画商拖住,他们为了牟利,鼓动青年搞形式主义,到头来你就会被拖进形式主义的泥坑里去。”同时,巴思天还想方设法帮助吴作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使他免被画商拖进泥坑。 艺术品买家虽不乏有鉴赏眼光者,但画商中更多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画贩子,一旦被其拖住,画家就陷入背离艺术正道的泥坑而难以自拔。 当年,充斥着大量炒作的艺术品市场大幅度降温,吴冠中在接受访谈时笑曰:“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吴冠中大呼两个“好”字,是因为这种降温能有效矫治画坛的浮躁风,画家可以安心回去画画了。“画卖不出去”和“停止卖画”虽不是一回事,但旨在警惕艺术过于商品化,阻止艺术家一味急功近利,以保持艺术初心,其情则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