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98期亮·晚餐丨拾珠:文化自信助力非遗产业化

 孤凤 2019-10-22

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什么?是文化精神,还是当时那个环境下的形式,亦或是自我情怀?

第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资源还是赋能?我个人认为非遗更偏向于资源属性。

第三、 非遗产业化的条件是什么?前面有嘉宾提到专业和专注,不管是自己专注还是同其他人合作都可以,形式不重要,但搞清楚产业化的刚需条件最重要。

--刘晓璟:华流文化投资董事长,奥运印社副社长

中国的文化要走“三自一包”之路:自觉、自信、自强 + 包容。先文化自觉,然后才能有文化自信和自强。

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们的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不足,所以要先有了解文化的过程,才可以谈传承和传播。我们一直致力于给青少年普及传统文化,希望能让下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到他们成长起来,我们自然就有了传承,有了自信。同时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关键在于包容,面对世界性的文化泛化与同化,不能丢失包容的品格。

--惠鹏宇:新维畅想董事长、CEO

非遗分为保护和发展两个层面,保证“原汁原味”的传统,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条件。这一点也是为了确保未来非遗创新的时候,不会丢掉文化的“根”。

很多人带着情怀进入文化产业的大门,跨界虽然会有阵痛,但也带来创新的视野,例如非遗和旅游结合,既能给旅游地赋予文化精神,还能用旅客的流量来传播文化。

--高南荣:采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

真正大的商业世界玩的是资源,玩的是供应链,玩的是渠道。创意点子和产品只能是其次!做商业化的第一步就是算清楚账,非遗产业更是如此,只有情怀的产品将会是“情怀一时爽,运营火葬场”。

针对今天的文化出圈来说,核心在于先情投意合价值观一致,再志同道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资源和能力互补,非遗出圈指日可待。可以跨界,不可以越界!

--韩永坤:印主题旅居创想&鲜牛记餐饮董事长

从内容运营和流量的角度来看,泛化是文化现在的趋势。但是泛化带来了一个危险,就是文化将会在泛化的过程当中被全球化,这可能会导致文化原本的“根”丢失。以刺绣为例,刺绣的图案如果总是被印在可乐的瓶子上,很小的孩子可能就会认为塑料上印制一个那样风格的图案就叫刺绣。这样的发展有好处,也有可能是个陷阱,我们需要加倍小心,把文化传承和文化泛化区分开。

另外我有一个执念,希望内容产品可以在互联网语境当中开花。非遗和互联网目前还处于两个不相通的世界,互联网讲究效率最大化,讲投入产出比,而非遗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文化艺术,两者怎么结合才能求同存异,是我们未来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肖梦涯:今日头条国风频道和收藏频道负责人

非遗因为其不能量产的特点导致它是非标属性的产业,但因为其独特性,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裂变”这样的线上营销手法,希望未来非遗能多多转到线上,利用私域流量解决非标和高客单价的问题.

--宋瑞:石榴无限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其他行业助力非遗产业化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产业解决痛点。例如互联网可以帮助解决人、货、场的问题,建立产业模式。

非遗行业的从业者和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还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人在消费非遗?什么人在做非遗?产品是否可被投资和是否可被商业化?另外要考虑清楚应用场景,以前场景可能大部分在商店商场里,现在通过互联网怎么建立新的场景,是短视频还是微博微信,亦或是电视综艺?

希望我们能想明白,做的到,帮助非遗手艺人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

--杨帆:金融客艺术发起人、王式廓基金会文化顾问

文化传承分为传播和继承两部分,既然说到继承,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让年轻人能够理解并接受我们的文化。自然未来也会变成传播者和继承者,让他们从了解,到感兴趣,最后他们自然会自觉深入其中,完成文化的觉醒。

传统的东西必须要保持原汁原味一成不变,它才是一个文化传统的继承吗?还是说它需要与时俱进,然后能让这些年轻人去接受它、理解它,和现在的文化形式相融合,它才是更有价值的?其实文化的内核不会变,变的是形式,有了历史的味道加成,创新才会更显稳重。

--杜屹:陕西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桃李工坊的愿景是把高品质的非遗文化以现代工艺做高品质的艺术衍生,让大家都能摸到、看到,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示我们的文化精华。

--陶璟:桃李工坊创办人之一

非遗传承人是在把自己的记忆藏在艺术作品中,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不被逻辑限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新物种。

--王健行:轻工非遗公司办公室主任

从科技创意结合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和产业结合中,更重要的一端是产业本身,科技是帮助它们传播和展现的一种形式。

--李琛夷: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互联网事业部混合现实业务部门业务负责人

文化要有自信,走出国门,服务全世界的华人。

--迟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中国沿边开放联盟秘书长

勇敢的人喜欢把人生一分为二:一半不犹豫,一半不后悔。

敢爱也敢恨,敢作就敢当!人生,活的就是一场亲身体验!

--刘思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首创非遗与设计学院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家艺术形象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我很喜欢诗人叶芝的一句话,他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将非遗文化的星星之火传播出去,希望它可以燎动全世界的心。

--王书贞: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上海友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长

文化产业投资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文化产业“轻资产、高风险、复制性低、规模化难”的特征在非遗领域也表现的比较突出。做文化产业,情怀是不可或缺的,非遗本身需要相当强的专业性和文化自信。

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则需要产业的跨界,人才的吸收与合作,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共同助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非遗产业化的道路。非遗产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黄琳:亮中国合伙人

对非遗来说,虽然今天亮晚餐的主题叫“非遗产业化”,但到底非遗适不适合产业化?什么样的非遗适合产业化?是不是保护性生产,就应该用更多的商业逻辑去做?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和非遗相关的人和组织去摸索、去研究、去碰撞,需要大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去做的一件“大事”。

记得有人分享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存在坚持这件事的,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最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送给今天的亮·晚餐

--张又兮:亮中国执行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