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秋补”的奥秘

 七侠荡寇志 2019-10-22

家庭医学 你手边的健康管理专家

秋季是夏(热)与冬(冷)的过渡季,农历为七月立秋到九月立冬,公历为9至11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如何在秋季进补呢?

食补分三段,各有重点

秋季长达3个月,按照太阳在黄道平面上的位置和天候,细分为初秋、仲秋与晚秋等三个时段。

初秋  时节

为夏季刚过的第一个月,相当于立秋到处暑。

此时暑气逐渐消散,食补的要诀是调整脾胃功能。

脾虚者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时有腹泻、面色萎黄,应适度多补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例如茯苓、山药、豇豆、小米等,煮粥食用,兼具和胃、补脾、润燥之功;胃火旺者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须着意清理胃火,适度多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苦味食物,老年人及儿童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应注重消食和胃,适量多补些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仲秋  时节

相当于白露到秋分。 

暑热散尽,冬寒未至,不冷不热,气候宜人,但空气日渐干燥,对肺的侵害也渐趋严重,当以滋阴润肺为主,所选食物要突出一个润字(又称为润补),如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萝卜、甘蔗、莲藕、菱角及大部分蔬菜。其中莲藕、菱角当为上品。

莲藕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较丰,且肉质肥嫩,白净浑圆,口感甜脆,生食能凉血散瘀,熟食能补心益肾。简单的做法有炒藕丝、炸藕夹;复杂一点的有桂花糯米藕。

菱角营养价值不输于莲藕,和猪瘦肉或牛肉共煮,味道既鲜美,又能缓解神经痛、头痛、关节痛和腰腿痛等痛症;也可用菱角200克,红枣10克,花生,加入红糖适量,做成“大补汤”,适于体虚老人、贫血以及气管炎患者。

此外,凉爽的气候使人胃口大开,鸭肉、海参、鸡肉成了荤中佳肴,牛肉、鸽肉等平和之品也可适当开禁(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非阳虚体质者尽量少吃)。

晚秋  时节

大致相当于寒露与霜降,渐近冬季,人体精气开始收藏,且食欲与胃口已调整到最佳状态。此时进补有双重作用,一是将秋补推向深化;二是为即将到来的冬补打基础。

最简单的当数菊花茶(白菊或黄菊适量开水冲泡)、菊花酒(干菊适量泡于低度白酒中24小时后饮用)、菊花粥(菊花瓣加入将熟的粥里再煮开)。

除素食外,可适当增加荤食量,如鸡肉、牛肉、猪肝、鱼肉等。

为了避免大鱼大肉可能引起热量超标或招惹秋燥上身的弊端,可将肉类与水果搭配做成“果肉”菜肴食用,既增添了美味,又使菜肴的营养更加全面。

例如火龙果炒鸡丁(火龙果的植物性蛋白及维生素丰富,可增加人体对鸡肉蛋白质的利用率)、木瓜炖排骨(木瓜既可弥补排骨中维生素量少的缺陷,还能为排骨解腻)、罗汉果猪肺汤(罗汉果中维生素C特多,且与猪肺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协同功效,对肺热咳嗽、暑热伤津口渴等症效果显著)等。

药补须弄清体质,力求对症

“药补”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若身体出现了虚症表现,适时用之功莫大焉。

首先要明确秋季药补的原则是滋阴,进补的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既不伤阳又不耗阴,清润和中。

西 洋 参

重在减轻乏力和上火,如西洋参枣仁茶(西洋参3~5克,枣仁10~20克,开水冲泡饮用)。

 山  药  

重在提升食欲,如山药红枣粥(鲜山药60克,大枣3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

党  参

气虚易感冒者别错过,如党参白术猪肘汤(白术10克,党参30克,猪肘1个,生姜数片煲汤服食)。

麦 冬  

治肺燥干咳很给力,如麦冬茶(麦冬每次不超过30克,泡水喝)。

百 合  

可赶走心烦和失眠,如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各30克,大米100克,煮粥食)。

温馨提醒:体虚者初秋宜于西洋参、党参、山药、麦冬、百合、黄芪等;而鹿茸、淫阳藿、肉桂等温燥之品,阿胶、甲鱼等滋腻之品只适合体质虚寒者,且须待时令进入仲秋尤其是晚秋之后,方可酌量加入。

作者:兰晓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