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庆路碑

 cxag 2019-10-22

      秋高气爽的一天,我徜徉在合庆镇东风村,与薛博超老人邂逅相遇。他热心地带我去东风四队张家宅看石碑。

     来到张家宅,一座庭院呈现在眼前,仪门门额上,有“莲荫小筑”四个大字。走进庭院,只见一块花岗岩石碑,竖立于东南隅绿树下。碑露出地面部分,高110厘米,宽32厘米,厚11.2厘米。正面刻着三行苍劲的楷体字:右,曹庆余先生独建;中,川庆石路;左,丙子年春张友琴题。碑的背面,碑文密密麻麻,约数百言。碑左右两侧,也有刻字。遗憾的是,碑靠近墙角,光线暗淡,风雨侵蚀,字迹模糊,加以笔者学浅才疏,难以辨认。时老主人不在,只千金在。我谢别了博超兄和千金,改日再访。

莲荫小筑仪门

薛博超与路碑

川庆石路碑

      这天,我重访莲荫小筑,受到薛洪福张怀娟伉俪热情接待。张怀娟是张友琴的女儿。我聆听了他们一家人的口述,方知路碑的来龙去脉。

薛洪福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

      曹庆余,生于东风村农民家庭。其父养鸭,人称“曹鸭头”。曹庆余偕胞弟赴上海谋生,勤奋好学,懂英语,能与外国人会话。就职于慎昌洋行保险公司。抗战时移居台湾经商。他诚实有为,和胞弟在川庆路北首共建了一座四合院,他据东,胞弟据西。那时,川庆路是人们从合庆集镇到川沙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宽1米多的土路,江南多雨,泥泞难走。曹庆余就捐款在川庆路上铺石板。石板宽六七十厘米,块块相接,西起对号石桥(广善桥,张莲初等重建于1905年),东迄潘家河桥,全长约800米。石路不渗水、不扬尘,胜于砖路、煤屑路,称雄一时。竣工后,1936年春,张友琴受乡亲之托,在路畔立碑题词,褒扬曹庆余的懿行。曹庆余还独建报安桥、报恩桥,与人合建本桥和暮小路。若读碑刻全文,则应知其详。

     曹庆余之子曹麟根(1924-2003),黄埔军校毕业,参加空军,飞行员,与美国陈纳德飞虎队并肩抗日。40年代末赴台,定居经商。两岸关系改善后,他偕夫人孙美华(孙中山的侄孙女)和子女经常回乡探亲,多次光顾张家宅。张家宅是其外公张莲初世居地。曹麟根烟酒不沾,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他见表兄张友琴住房不如人意,就为表兄斥资建造新第“莲荫小筑”,三层楼,挺括敞亮。落成后,他挥毫用行体字写了一则精短散文,题为《莲荫小筑》,说明了盖房的缘由,抒发了回报乡亲的情怀。落款“丙子春月”,与路碑“丙子年春”异曲同工,耐人寻味。1998年,两岸亲友聚会“莲荫小筑”,庆贺曹麟根孙美华金婚(喜结良缘五十年),见路碑有了归宿,交口称赞友琴麟根两先生做了一件留住乡愁的好事。曹麟根是台北浦东同乡会的重要会员。

挂在墙上的曹麟根作品

       张友琴(1911-2005),生于东风四队的中医世家。祖父张莲初、父张健材都是名医。他中国医学院毕业后,留校执教,任教务主任。他与人发起川沙县国医公会,任常务委员。曾在本宅和浦西开诊所,免费为贫苦乡亲开处方。擅长妇科、内科,名声卓著,其照片和著作陈列于上海中医文献馆。被评为主任医师、烈军属模范。上海市卫生局授予中医五十年荣誉证书。他是农工民主党普陀区委副主任、普陀区政协委员。表弟曹麟根捐建的新第“莲荫小筑”竣工后,他发动子女把在对号石桥的路碑(原立在桥西路南,去搬时已被当作桥坡石铺在西坡)搬至庭院保存起来,同时用水泥填平桥坡凹处,使碑、桥各得其所。

张友琴

       听毕薛张一家人叙述,我回家查阅了资料。新区档案馆、史志办编《浦东碑刻资料选辑》,未录入此碑。民国《川沙县志》,记载了曹庆余、张莲初建桥的业绩。许芳编著《浦东中医史略》记张友琴,多达五处。

      我意犹未尽。翌日,三访莲荫小筑。张怀娟自告奋勇,引领我去看张氏老房子。本是三进四合院,现拆剩一间厅。相传有乾隆皇帝题词的匾,早已佚失。接着,我们去川庆路碑原址。此碑起初位于横向干河沈沙港北岸,川庆石路对号石桥与老护塘(浦东南北主干道)丁字路口,兼有路标和表彰功能。路碑选址,颇具匠心。然后,我们转入曹家宅。在曹庆余故居旁,遇见曹庆余的侄孙曹金华老师,一见如故,合影留念。

张怀娟在对号石桥

曹老师和笔者在曹庆余故居

     今天,石路升级换代,变成水泥路。却保留“石路”名称,树起了路牌。而川庆路碑,成为遗存,浦东罕见,具有历史价值,弥足珍贵。

今日石路

    即将搁笔,感谢“莲荫小筑”两代人保护路碑之善举,也感谢《浦东碑刻资料》的编者引起了我对碑刻文化的兴趣,我得以撰此小文。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