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枪,曾经战场的终极杀伤性武器为何会出现?——对于战争的反思

 轩少侠 2019-10-22

壹——源起

1663年,一位叫帕尔默的人写了篇论文,并递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论文里讲述了如何利用当时火枪的后坐力和子弹在枪支内部的运动为火枪实现自动装填的原理,这样的火枪可以实现迅速地自动装填和连续射击,这样的枪手在战场上可以取代以往上百个枪手的兵力。

这种领先当前时代技术几百年的论文可把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吓坏了,以当时的火枪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嘛。因为当时的火枪枪膛是不密封的,枪支射击的后坐力所迸发的气体能量根本无法有效收集利用。

而且,这种可以自动装填和迅速连射的枪支太吓人了,一个人可以用这样的火枪连续射杀几百上千人,这种屠杀好不道德的,简直就是地狱里的恶魔才会使用的终极武器。

堪称石破天惊的机枪设计理论就此搁浅。

古代世界的历史,哪怕到了火枪时代,战场上的战力对比,一直以投入的人数兵力为标准进行比较。

哪一方的人数多,哪一方的战力就强,这都是人类的本能性认知,不用别人教也知道。从民众普通性质的打架斗殴,到冷兵器时代正规战场的大型作战,再到火枪时代国家之间的枪炮对决,所谓的战力对比,基本上就是数人头。

机枪出现之前,火枪经历了几次演进。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毛瑟枪,从前膛枪时代到后膛枪时代,战场上基本都会遵循一人一枪一兵力的配置,只有投入更多的人,才能使用更多的火枪,才会发挥更大的战力。

打仗拼的就是人多,这通俗易懂的粗糙道理,却是古代战争的根本准则。

直到机枪这种恐怖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所谓对战力的理解,甚至改变了战争本身。

世界上第一支大规模实用化的机枪诞生在美国。

1860年,美国终于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制造国。1861年,美国恰逢内战爆发。

工业基础技术达标,又有战争需求催动,加特林机枪就此在美国横空出世。

1571660269(1).jpg

贰——恶魔

战争是需要投入兵力的,大型的战争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而像美国内战这样的,前期的动员总规模就达到了百万级别,大量的适龄青壮男子被送上战场,随着伤亡出现,还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兵力。

据统计,美国内战期间参战的总兵力达到了350万,死伤人数则在惊人的150万以上,几乎占到美国当时总人口的5%。这是人类工业革命后的第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争,战争规格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高度。

参战人口挤占了大量的经济生产劳动力,给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伴随大量人口的战死。

1571660383(1).jpg

一种以物力代替人力参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地被摆在了台面上。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使军队投入较少的人数兵力,控制特定的物力便能杀死尽可能多的敌方兵力,将以往一人一枪相当于一个兵力的战力配置,修改成一人一枪相当于数百个兵力的战力配置。这样下来,就能节省大量的参战兵力和己方的伤亡兵力。

机枪,正好符合这种特定的物力性能。早期机枪的销售商就曾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词:一挺机枪,就是一支6英尺见方的“庞大”军队。

为了实现当时的战争需求,从1861年4月起,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开始研制新型机枪。加特林机枪结合了当时已有的埃杰枪和里普利枪的原理,充分利用当时美国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采用凸轮法制造而成。加特林机枪的机械动作可靠,射击准确,是当时性能最可靠的机枪。

加特林机枪的子弹射速每分钟每个枪管可达1000发,三到五个人配合操作,两挺这样的机枪,就足够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而且加特林认为,机枪的使用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节省了财力。因为两挺机枪的花费不过3000美元,训练一个团的兵力则需要花费5万美元,维持整团一年的战力还要额外花费15万美元。

所以在加特林眼中,他的机枪不仅是批量性的作战机器,还是妥妥的省钱机器。他唯独忽略的是,这样的武器,是多么可怕的屠杀机器,对以后的战争发展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由于加特林本人的努力,1866年,加特林机枪被美国军方采用,并逐渐推广到英国、日本、俄国、土耳其、西班牙等国。

加特林机枪再牛逼,终究还是半自动机枪,还需要至少两个人配合将子弹连续压入枪膛。

1883年,另外一名叫海尔曼·S·马克沁的美国人则发明了一种全自动机枪,完全利用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即所谓的后坐力来完成自动装填、连续射击的动作。这就将当初帕尔默的机枪设计理论以成熟的技术完全实现了出来。

直到这时,古代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万人敌的战斗奇迹,就完全可以用一挺马克沁机枪实现了。所以,参战人力可以彻底省下来了,己方伤亡也就可以减下来了。

但是,被机枪扫射的敌方伤亡可是呈指数级上升的啊,敌方伤亡就不算伤亡呢?

1893年尚加尼战役,英国驻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50余名警察,用4挺马克沁机枪就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士兵的几十次冲锋。祖鲁人被机枪扫射,伤亡3000人,罗得西亚的警察们仅伤亡4人。

1898年恩图曼之战,苏丹马赫迪起义军4万兵力就在英国殖民者的六挺马克沁机枪面前败下阵来,被机枪射杀者上万,还有五千人被浮。而英军死伤仅约509人。

马克沁机枪,就是当时的终极杀人武器,好比恶魔在人间。

1571660487(1).jpg

叁——反噬

不过,美国内战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没有发生过大型战争,机枪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被欧美各国谨慎使用着。一方面是觉得这种武器杀起人来太过疯狂,一分钟两千发子弹丢出去,太过浪费弹药。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对于机枪的问世都还没适应过来,数千年的战场规则,一直都奉行兵力至上,机枪这玩意,就是个异类,在战场上如此疯狂杀人,破坏战场规则,太凶残,也太不道德。

但是,殖民者一旦丢掉了道德压力,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机枪来对付殖民地反抗的人们。殖民者以较少的人力,镇压尽可能多的殖民地,机枪就派上了用场。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机枪也仅是在殖民地中大杀特杀。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机枪终于被送上了列强之间的大型战场。

其中德国是最先将机枪大规模装备于军队的国家,据说德军之中有12500挺马克沁机枪,每团装备了100挺,相当于每团额外增加了一百个团的人员兵力,这就相当恐怖了。

作为德国对手的英国和法国,则还是崇尚冲锋战术,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面对敌人就要冲锋冲锋再冲锋。在机枪的无情扫射面前,那就是自杀自杀再自杀。

1916年索姆河战役,7月1日,面对英法联军几十个师的密集型冲锋,德军在四十公里的战线上大摆机枪阵,淡定应对:

来吧,我们有机枪“犒劳”你们。

英军当天伤亡就达到6万人,机枪的高效率屠杀,举世震惊。

timg31.jpg

为了对付德国的机枪阵,后期英国不得不首次派上坦克等装甲重器参战。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机枪、坦克等重型武器应用于战场,敌我双方都有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员伤亡怎么可能减得下来?

人类的战场,自此迎来根本性变革。战力对比,不再是简单的人数兵力上的对比,它变成了武器杀伤效率的对比。因此,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世界性的战乱浩劫。

机枪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以物力代替人力去作战,是为了节省财力投入,更是为了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但是随着双方整体作战的升级,机枪反而带来了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人类发明的武器,终究反噬了自己。

人类原本设想中的战争发展趋势,是以技术手段来驱动机器代替人力作战,从而让人类自己从战场上解脱下来,但弄巧成拙的是,机器的杀伤力往往超出人力太多,甚至会超出人类控制的范畴,人员伤亡怎能不增加?

要想从战场上解脱下来,唯有消除战场的存在,以合作促发展,而不是以战争求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