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古蛮国

 闲云野鹤b8ooo1 2019-10-22

古蛮人(影视资料图)

也说古蛮国

           作者:余亚文

在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义和村与四川省邻水县丰禾镇泥汗坪村交界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政府在那里立了一块古蛮国的界碑,至今仍屹立在那儿。

笔者在史书上查找古蛮国,文字几乎渺无记载。但凡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查找蛮人,线索就慢慢清晰了。

所谓古蛮国,就是古时候有一支被贬称为“蛮”的人,在那里居住繁衍生产生活过的地方。

蛮人,史书中有记载和描述的就是賨(chong,去声)人,被其他民族贬称“蛮”,他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也称寅人,发源于嘉陵江中下游,因打仗勇猛无畏,力气特大,性格彪悍爽直,认定的事情不计后果一干到底(现代汉语中“蛮”字的释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蛮不讲理;愣头愣脑,强悍;一味蛮干,只晓得出蛮力。”)。

因这个民族常常参加征战,战争中板凳作盾牌,又被称板楯(凳)蛮。其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到十六国时期。《四川考古大事记》记载,上世纪70年代,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上古墓葬挖掘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青铜兵器,证明了该民族的勇猛并且擅长冶铸技术,故賨人还被称为东方的斯巴达人。

《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又称寅人,蛮人,巴人的一支。”他们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建国,国都在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坝。地域辖渠县、邻水(州)、渝北东北部、长寿、大竹、垫江、通江、梁平(州)、忠县(州)、石柱等川东大部分地区。明月山地区东段当时也属于在寅国疆域以内。《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寅国,今有寅城、卢城。”据《舆地纪胜》卷162页也详细载有:“巴西宕渠賨人,其人勇健彪爽,好歌舞,居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寅(蛮)国都也。”表明了賨人的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力气无比,性格直爽,国都建在渠县。

 史书描述,賨人勇武好战,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华阳国志·巴志卷》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蛮)。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玩合的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朝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 “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殷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賨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再次建立功勋.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封建王朝.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沛县亭长刘邦串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同秦王朝的军队激战,勇猛善战的寅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

《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由于寅人常用板凳为盾牌,所以又称板凳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后,被封为“汉王”.汉王要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候,后又改封为憨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寅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纹的度沔县侯。让賨人回归故里。

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汉王刘邦凭借的大后方,便使用包括賨人在内的巴蜀之地.战争期间,负责后勤的萧何,吕雉动员寅人参战.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当汉中一带因遭受天军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巴国)蜀(蜀国)地就居耕织,稳定了汉王后方。

    汉王还在賨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汉城。此城即今的四川省通江县永安乡。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萧何、吕雉得汉城把兵士和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寅人中罗、冉、杜、鄂、田、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余广大賨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

  后来賨人李特起义,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而亡。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又称“成汉”,此时,賨人一部分已经融入了汉族,另一部分东迁至现在的重庆武陵山地区及周边湖北、湖南、贵州靠山地居住,被称为五溪蛮,就是与今天的土家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时过境迁,蛮的故事,至今还浮现于我们老川东地区民众生活的点滴之中,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上的特定缩影。

蛮就是巴渝(蜀)这个民族的代名词,现代汉语词汇表述上有褒有贬。但是,他是这个民族忠厚、耿直、豪爽、艰苦拼搏写照镶嵌于历史中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特质。川东地区曾经有过賨人历史的只言片语,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民俗民风,挖掘其历史文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