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玉器中所蕴含着的厚重人文内涵。纹饰是玉器最重要的装饰方式之一,玉器的纹饰就是玉器装饰的方式,主要指人工雕刻方式。古代玉器的纹饰特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玉器的时代特征,了解并掌握不同时期的古玉纹饰特点,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断代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谷纹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玉器中最为常见的传统装饰纹样,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玉器当中。战汉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谷纹作为玉器巅峰时期的典型纹饰,是这一历史阶段玉器装饰的主流纹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形状类似于倒写的“e”字母,到了战国时期则发展为“逗号”的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又俗称“蝌蚪纹”。 古代玉器上谷纹的雕琢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谷粒为阳雕凸起,弯曲的尾巴为阴刻线;二是谷粒与尾巴都为阳雕凸起;三是谷粒与尾巴全部使用阴刻线来刻画。 第一种谷纹 第二种,又叫大耳朵谷纹 第三种谷纹 这三种谷纹制作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工艺粗糙或者精良罢了! 由上边这些图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谷纹并没有简化成战汉之后的符号化的谷纹,他的主要作用是组成龙纹的构件!真正意义上的谷纹多见于战汉时期。
山西博物馆的这件虽未完工而可窥全,则更能说明古人制作的步骤,首先先用细小的砣勾勒出内外圈。然后,打稿子单勾谷纹轮廓阴线,保留中间所需要的部份,把旁边减地下去,就成为浮雕状的纹饰。 上图箭头标注的全部都是减底使得谷纹突出 (下边要说的话非常重要,且比较难,希望读者仔细阅读几遍,展开你丰富的联想,思考思考) 减底做完之后,突出玉表的部分制作谷纹。由上图可以看出,谷纹的制作并非一蹴而就(一条线拉到底),而是从最中心开始向外围渐开。谷纹由很多短线条旋切而成,因为砣工只能做出线段,想要做弧线必须用n条线段首尾相连做旋切。而且,往往第一砣很重(最中心那一砣)。是因为用力太轻会导致砣在玉表抖动,必须用力开槽。第一坨开好槽之后,后边下砣的时候就容易得多,之后的每一砣都会落在前一砣的槽部偏后的位置(俗称接刀),所以在槽底和槽边的位置会出现很多不均匀的划痕! 到了战汉时期,龙纹已经彻底解体为符号化的谷纹,为了制作方便,已经形成一套程序化设计方案,即在玉器上做三组分别成60度的平行线,中间的菱形部分稍加打磨做成谷纹。很多打磨不太精细的谷纹都可以找到菱形的痕迹。 至此,谷纹定型!制作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
|
来自: 睫毛上的风尘 > 《皮壳沁色孔道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