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在育儿圈里有一部被吹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众多母婴大V推荐,在豆瓣上创下了9.2的高分,更有人说从中看到了最好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实际上果真如此吗? 该片的导演周轶君以两个孩子妈妈的身份,以母亲视角,探访了中国、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6个国家,这是一场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和大多中国焦虑的妈妈一样,她说为人父母后有很多困惑,常常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下一代沟通,不自觉就继承了上一代的语言。 “ 爸爸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听老师的话。 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 你怎么这么…… ” 我们明知不对,却找不到更好的代替方法,但该如何教育孩子,从来就不会有标准答案。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我觉得更在于让父母停下来去审视自己、去了解孩子、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01 学会尊重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在看这部片子的期间,我不断感叹,原来课堂是可以自由欢乐的,没什么绝对正确的事情,老师也不意味着权威…… 原来我们从未平等尊重过孩子,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印度的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提出一切自己的质疑。 在这没人在意你说的对不对,每个人的意见都被给予了尊重,因此他们从小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卓越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让印度人非常有创新精神。 世界500强公司中,有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财富》 同样秉持自由、质疑、创新的教育理念的以色列,跻身2019年联合国十大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列,很多十几岁的孩子递出名片的头衔却是CEO。 当周轶君问他们,会因此而耽误正常的课程学习吗?他们笑着说当然不可能因为创业耽误学业。 原来当你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再设立规矩去控制的时候,他们是可以自己拎得清孰重孰轻的。 “ 在此说一件我深受启发的事情,其实从cici懂事起我就一直很困惑,是否要给孩子立规矩,比如吃饭是否要用手扶着碗这件小事,因为自己从小被家长这样要求,现在也同样会这样要求孩子,但实际上这规矩很重要吗?好像也并没有吧。 我告诉她,妈妈从小也讨厌扶着碗,但有时会把碗弄到地上,然后我就摸索了不扶着碗也能不让碗跑的方法,她学的很起劲,但有几次碗差点掉了,接下来她就主动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扶住碗。 明明孩子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家长却迫不及待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变成规矩强加给孩子,还美其名曰,为你好,所以,真的有些爱,只是化了妆的控制。 ” 0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印度的家长看起来似乎很“佛”,比起死板的功课,他们更愿意帮助孩子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爸爸会和孩子玩脑洞大开的游戏,从毫不相干的两件物品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而在芬兰,上课的地点可以是森林,老师让孩子认识大自然的颜色、气味,更甚至还可以是数学。 优秀的教育理念,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相较之下,我们总是天天叫孩子快一点,快点吃饭、快点上学、快点做作业,能说答案的绝对不浪费时间去解释过程,能走捷径的绝对绕远路去体会个中奥秘,却从未让她们慢一点去思考、去学习。 家长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有没人想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吃饭穿衣到学习,父母都习惯帮孩子打理的清清楚楚,以至于,迟到、不专心听讲、作业不会、考试考不好,似乎会受到牵连的只有父母,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真的把这些事情的因果都还给孩子去体验,会不会所有不同呢? ” 03 除了学习,社会责任感也同样重要身边的孩子,无一不是被繁重的课业压的喘不过气,就算放假也要奔波在家长选的“兴趣班”路上,英语、画画、乐器、舞蹈全都是考试加分的砝码。 似乎从来没人关心,生在这个社会,你能做些什么去推动它的发展。 反观在推崇精英教育的英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要参加的课余兴趣班,通过体育、艺术等兴趣让孩子们玩在一起。 从而学会自信、与人沟通、团队协作,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孩子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 哪怕是三年级的课堂,也会定期让学生们来策划一些公益活动去解决社会问题。 邻国日本,教室里没办法一次关紧的推拉门教会孩子做事要完整。 操场上没有接水槽的水龙头教会孩子节约用水。 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却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每一件小事,不仅关乎自己也关乎他人。 在别人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个人、集体、社会是无法分割的,而中国的孩子被学习孤立成一个个的个体,似乎成绩好就代表了一切,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是当代教育中缺失的一课。 不禁想问,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一个只懂读书考试的人,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04 把电子产品变成学习工具在很多家庭会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其中也包括我,但其实这代孩子是活在这个信息社会的,从出生起的一切都离不开电子产品,而我们却狭隘的拿来当电子保姆? 在印度非常偏远落后的地区,他们会建立“云中教室”,他们教给孩子如何用电脑搜索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学会和世界各地的人沟通。 在这里电子产品是一个学习工具,互联网和电脑缩小了贫富差距带给孩子的眼界限制。 一位以色列父亲把自由贯彻在孩子出生起,没有限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从来都不要求孩子几点上床睡觉。 孩子在这样无控制的环境下学会了如何对自己负责,父母也相信他有这种能力。 “ 深受启发的我依瓢画葫芦做了个尝试,昨晚cici说想看看食人花长什么样,我告诉她你可以用手机自己查,这是她第一次把手机当成求知的工具来使用。 期间我没有限制她使用手机的时间,但是,和用来看动画片不同的是,结束后她主动关掉手机,并告诉我食人花不会吃人只会吃小动物。 ” 实验证明,一个三岁半的孩子也拥有自控力和学习力,只在于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如何去引导和培养。 05 人生不应该只有竞争和成败什么是成功? 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回答,考高分、挣大钱、买房子…… 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芬兰,一个9岁的孩子说,有工作、有家庭、有点钱,那就是成功了。 相信每个人看到这回答都会瞠目结舌,在这个几乎没有竞争的国家,学生也没有考试,上课你可以选择趴着还是躺着,作业也可以选择做不做。 老师会帮助学生找到闪光点,也许你数学不好,但可能你的语文不错,也许你读书不行,但很擅长画画。 所有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甚至有天等你老了,还能在人前展示自己不专业的画作,依然可以赢得一片掌声,那句“我喜欢画画”多么珍贵。 毫不夸张的说,我被芬兰的教育理念实力圈粉了,没有比较,每个人都是最好的,不断被肯定,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而我们应试教育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优等生和差生两极分化,成绩的失败把学生三六九等分开,有多少人因此过早踏入底层的社会生活,何其残忍? 同样不被失败定义的以色列,真正令人敬仰的英雄是那些无数次失败还愿意再去尝试的人。 他们父母觉得孩子能成为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就是成功,这样的定义,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 前段时间自掏腰包尝试登月的三个犹太大学生,虽然登陆舱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坠毁,但这三个人在以色列依然被视为超级英雄。 06 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正如周轶君所言:“我们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学的教育报告,而是希望用直观感性的故事让观众有所启发。” 比如: 不给孩子贴标签; 培养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停止自我学习成长;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放弃的兴趣爱好; …… ▲ 如果一个孩子数学不好,芬兰的老师会认为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出现问题,再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而不会去给孩子下定义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场思辨,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标杆,人就是一个变量,怎么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 眼下我们正面临着,传统和多元化教育之间的矛盾,很快不再有稳定的高薪职业,读书考试念大学也不再是既定人生轨迹。 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社会有一席之地?这对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周轶君在芬兰的有感而发,我们从小到大被家长、学校、社会各种条条框框定义,似乎从未有机会真正问自己喜欢做什么。 人到中年深感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与无奈,但作为父母,我真的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孩子的未来没有遗憾。 END |
|